小王吃了不潔食物,患腸炎拉了幾天肚子,醫生給他開了氟哌酸。借著病假“宅”在家里玩電腦,玩得頭昏腦脹。中午時分陽光正好,便出來曬曬太陽。不料到了晚上,皮膚灼熱、瘙癢,起了一身小水皰。急忙來到醫院,醫生問明情況,說是藥物引起的光敏性反應,又給他開了抗過敏藥物。小王聽后有些不明白,便問醫生什么是光敏性反應,哪些藥物會引起光敏性反應,該如何防治?
藥物的光敏性反應,是因為某些藥物含有光感物質,在這些物質的介導下,皮膚對紫外線的耐受性降低或感受性增高,從而引起皮膚光毒反應或光變態反應,并導致一系列的相關疾病。光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在皮膚中釋放,導致皮膚損傷,是一種非免疫性反應,即每次服藥后經日曬都可能出現,其特點是發病急,病程短,消退快。光變態反應俗稱過敏反應,是一種遲發性反應,一般只出現在過敏體質的人身上,是指藥物吸收日光后一些物質被激活,引起過敏反應,其特點是反復發作,發病時間相對較長。由于這種過敏反應有一定的潛伏期,因此過敏體質的人服了光敏性藥物后,最好3~5天內都避開日光。
致光毒反應的藥物主要有胺碘酮、四環素類、磺胺類、氟喹諾酮類(左氧氟沙星、環丙沙星、氟羅沙星、司帕沙星等)、非甾體抗炎藥(雙氯芬酸、布洛芬、羅非昔布等)、噻嗪類(雙氫克尿噻)等。
藥物的光敏性反應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這種藥物反應導致的皮膚損害一般有皮膚發熱、紅腫,嚴重的會起皮疹,甚至出現日光性皮炎等。與普通人相比,皮膚細嫩的人、嬰幼兒、老年人以及存在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受損的人,尤其容易出現這種反應。除了皮膚癥狀外,近年來發現,兒童服用光敏性藥物還可能引發光敏性癲癇。
出現皮膚的光敏性反應后,應立即停藥并采取一些措施。癥狀較輕的可馬上避開陽光,同時服用抗過敏藥物;如果皮膚出現了小水皰,可用1%的慶大霉素濕敷;出現嚴重光毒反應的人,最好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已發生光敏性反應的人,在癥狀消失后的5天內,最好不要接受太陽光或紫外線的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