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親朋聚會,38歲的李某禁不住大家相勸,多喝了幾杯酒,突然出現惡心、嘔吐,上腹劇痛。送醫院急診檢查,全腹脹滿,拒按,有腹膜炎癥表現;心電圖除有偶發室早外,無其他異常;化驗白細胞偏高。外科醫生疑診為急性胰腺炎,準備做“剖腹探查術”。正在術前討論時,又送來心肌酶譜化驗報告,肌紅蛋白(Mb)超過參考值上限;再查心電圖,發現ST段抬高。于是立即轉心內科,確診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經全力搶救,李某終于度過危險期,逐漸康復。
回過頭來分析該病例的診治過程,如果按急性胰腺炎手術探察,李某恐怕性命難保!可見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何等重要。
目前認為,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必須至少具備下列3條標準中的2條:⑴缺血性胸痛的臨床病史;⑵心電圖的動態演變;⑶心肌壞死的血清心肌標志物濃度的動態改變。正確理解這幾條標準,對早期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胸痛病史
如果男性年齡>35歲,女性年齡>50歲,有典型心絞痛,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并非特異性診斷標準。一是胸痛未必就是心臟問題,必須排除外傷、肺與胸膜炎癥、肋間神經痛、裂孔疝、消化性潰瘍、膽囊膽道疾患引起的胸腹疼痛。二是胸部以外的劇痛,如找不到原因的牙痛、肩背痛、上腹痛、下肢痛等,有時可能是異位心絞痛,應當予以警惕。
關于心電圖
心電圖檢查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具有方便快捷的價值。
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Q波梗死),第一份心電圖常有診斷意義,表現為損傷區導聯上異常的Q波和ST段升高;或者有明顯的ST段抬高或壓低以及T波倒置和加深,而無異常Q波。如有特征性癥狀存在,連續追蹤顯示心電圖的逐漸演變過程,有助于證實急性心肌梗死的判斷。
非透壁性(非Q波)梗死常發生于內膜下或中層心肌,故其心電圖上沒有異常的Q波出現,僅產生不同程度的ST段和T波異常。如果重復心電圖檢查是正常的,則不能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但疼痛緩解時,心電圖正常也不能排除不穩定性心絞痛,因為后者可以急性心肌梗死而告終。
關于血清心肌標志物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中會出現心肌標志物,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肌紅蛋白 發病后1~2小時開始升高,24~48小時內恢復正常。肌紅蛋白是一種主要存在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小分子蛋白質,在心肌損傷的早期就被釋放入血液循環,是目前公認較好的早期心肌損傷標志物,檢測陰性結果可排除心梗診斷。但肌紅蛋白可在24~36 小時后恢復正常,當有再梗死時又迅速上升,形成“多峰”現象,可反映反復梗死的病程。
參考值:健康成年人<70微克/升。診斷AMI的臨界值為75微克/升。
心肌肌鈣蛋白I 當心肌損傷后,心肌肌鈣蛋白復合物釋放到血液中,3~6小時超過參考值上限值, 14~20小時達峰值,并能在血液中保持6~10天,為臨床提供了較長的檢測期。目前被公認為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的“金標準”。
參考值(全定量,酶聯免疫法):<0.5納克/毫升。
肌鈣蛋白T 發病后3~6小時超過參考值上限,10~24小時達峰值,10~15天恢復正常。可作為早期靈敏標志物和心肌梗死后期標志物。但有報道說,在腎臟病人血樣中發現肌鈣蛋白T,所以特異性較差。
參考值(半定量,酶聯免疫法):<0.5納克/毫升。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發病后4~6小時總活性開始升高,12~36小時達峰值,多在72小時內恢復正常。如果3~4天持續不降,表明心肌梗死仍在繼續進行;如果已下降又再次升高,提示原梗死部位病變擴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如果胸痛患者在48小時內尚未出現CK-MB升高,即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但各種類型的心臟手術后可引起血清CK-MB活性增強,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病人血清CK-MB亦升高。
參考值(膠體金法):上限為5納克/毫升。
肌酸激酶(CK) 發病后4~8小時開始升高,3~4天恢復正常。但由于CK大量存在于肌肉組織中,運動后骨骼肌損傷或其他肌病如橫紋肌溶解癥等會顯著增高,必須加以鑒別。
參考值:健康成年男性38~174單位/升 ;健康成年女性26~140 單位/升。
其他還有天門冬酸氨基轉移酶(AST)、乳酸脫氫酶(LDH或LD)等。但診斷心肌梗死缺乏特異性,目前臨床已逐漸少用甚至基本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