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法(或稱計算機鍵盤操作)是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基本內容。對于學生以后的計算機學習和操作有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一、齊做手指活絡操,手指靈活打字好
人的十根手指,并不是每根都一樣靈活的,用得最多最自然的食指和拇指最靈活,這也是為什么這么多學生或成人打字時喜歡用食指去按鍵的原因。但我們打字指法要求十個手指各施其責,怎樣辦?如果能像彈鋼琴前先練手指或運動前做熱身運動的話效果應該不錯。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筆者編了手指活絡操,每次打字前做一做,活絡一下手腕、手指,疏松手臂的肌肉和韌帶組織,訓練每個手指的靈活性 ,達到知(大腦)與行(手指擊鍵)協調,避免打字時手指僵硬,不聽使喚。
手指活絡操分五組,具體動作如下:
1. 甩手運動:雙手在胸前激烈地甩動手腕,約10秒鐘。
2. 壓指運動:將十指分開,兩手手指之間指腹相對,用力對壓,重復多次。
3. 屈指運動:即握拳后松開成巴掌狀,握拳要用力,手指伸展要充分,反復多次。
4. 彈指運動:雙手十指模擬彈鋼琴,從大拇指開始一個一個彈向掌心,熟練后可不按順序進行,各手指彈完要及時恢復原位,重復多次。
5. 點指運動:用手指指腹適度擊打桌面,可用手指同時擊打,也可不按順序擊打。
這五組動作都是有針對性地活動手與手指,老師帶領學生做,邊解說邊做,可以培養學生有意識控制自己的十根手指,打字時靈活使用每根手指進行擊鍵,這比直接就開始打字練習效果好多了。打字練習一段時間,學生覺得累也可停下來做一做,既可以放松一下,又可以鞏固一下手心的協調性。
二、口唱眼看手做操,基本鍵位記得牢
記熟八個基本鍵位是實現盲打的關鍵,許多孩子在打字時發生手指分工錯誤或不能盲打都是因為沒有過好這一關。為此,筆者自編手指鍵位對應操來讓學生記憶這些鍵位,要求學生記熟了基本鍵位之后才正式進行上機練習。
手指鍵盤對應操其實很簡單,跟上面的“彈指”很相似,結合口唱。做的時候老師和學生舉起手,剛開始先左手,老師說“a”,尾指同時用力向前彈出然后收回,學生跟著老師唱和做動作。接著唱“s”彈出無名指,唱“d”彈出中指,唱“f”彈出食指,做的時候要注意及時收回手指。開始時學生彈手指很容易牽動其它手指的,特別是尾指,所以先要慢,等學生能控制了再加快唱和動作速度。練習的方式還可以老師做手指動作,學生唱出字母,或老師說字母,學生做手指動作。左手熟練了再練右手,方法相同。
隨著難度加深,舉起雙手來練八個鍵,各手指隨機來練。另外每次打字練習前也可與手指活動操結合起來溫習鞏固。
手指鍵位對應操通過口唱、眼看、手做動作,調動了學生的多器官參與記憶,手心一致,學生較容易就記住基本鍵位和手指擊鍵方法。為了驗證這種方法的效果,筆者在兩個班進行了實驗,一個班按普通的教法,老師簡單介紹后直接讓學生上機練習鍵位,另一個就是通過手指鍵位對應操來教。第三節課后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按普通教法的學生頻頻低頭看鍵盤的多,只用食指來按鍵也多,速度慢。
分析二者,我發現普通教法課中學生練習指法時還沒有記住鍵位,即要看顯示內容,又要看鍵盤,還要想用哪個手指去按,特別累。另外要看鍵盤那手指很多時候就不能放在正確的鍵位上,因為那樣會擋住自己的視線的,看不清楚要擊的鍵在哪,移開了很自然就會用食指去按了,要想用正確的手指去擊鍵那就要復位,速度就慢了。這樣練習學生不容易記得住鍵位,養成不良的打字習慣也難改。而采用記熟了基本鍵位再練,學生的眼睛注意力基本只需放在顯示內容上,難度分解了,符合學生的單一注意的特點,出現問題就少了。
責任編輯 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