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雕刻家,正在一刀一刀地雕刻一塊尚未成形的大理石,漸漸地,腦袋、肩膀都露出來了,雕出了一個美麗的天使。一個小女孩看到了,問:你怎么知道天使藏在石頭里?雕刻家說:石頭里本沒有天使,但我是用心在雕刻?!?/p>
那么教師手中的刻刀便是:教育目標、內容的選擇,教學模式與方法的運用。
我從高一下學期記敘類文章轉向議論類文章學習的過渡中開始修煉自己的“刀法”:將必修四涉及到議論性的單元及課文重新編排,分階段實施。
一、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自行歸納議論文的相關文體知識
認知——先講文言文單元,重點在《勸學》《師說》這兩課中滲透議論文文體知識。字詞理解之后,指導學生梳理文章的樹型結構,讓議論文框架結構一目了然,因是初次接觸,由教師指導完成。其間滲透了論點、論據、論證及論證方法的概念。
運用——《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不僅是一篇出色的議論文,更是一篇悼詞。讓學生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合作完成樹型結構圖后,再進一步要求學生自已總結悼詞的特征及寫法。這樣學生不僅進一步理解議論文文體特征,更與生活實際掛鉤提升語文興趣與能力。
舉一反三——對《拿來主義》的學習是將教材的順序調整了講:先講后半部分,提出觀點——要拿來;怎樣去拿——三種不同方法的比較;拿什么——魚翅鴉片等的選擇,并復習《勸學》中學習的比喻論證。這符合一般議論文的寫作模式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再提問為何還要寫前半部分,引入先破后立的寫作方法及好處。在講前半部分——為什么要拿來時,重點引導學生如何就一個問題找到多個答案,讓學生掌握多角度多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來充實論證,增強說服力。然后將學生歸納的兩部分樹型結構圖相結合,引導學生明白議論文寫作的多樣化與議論文的文體特征的統一化。而這正是為了讓學生在今后的議論文寫作中避免模式化。
鞏固——學《時評兩篇》《論“雅而不高”》這兩篇簡短易讀的文章時,學生已經能比較快捷輕松地擬出文章的寫作思路與提綱了。那么就根據教材的特點,讓學生自行比較議論文中的事例寫法與記敘文中的事例寫法有何不同,進而思考議論文中要列舉的事例應該如何寫。到此學生對議論文長什么樣也基本了然在胸了。
對于教學內容的安排也是為了呵護學生的自信心而特意設計的。如開始的《勸學》《師說》雖說是文言文,但思路清晰,觀點鮮明,方法突出,好看好找。接下來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讓學生覺得語文的可用,與生活實際想聯系有興趣有感悟。接下來的《拿來主義》雖說深奧復雜,但可以變身或一分為兩篇,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對于《時評兩篇》《論“雅而不高”》這兩篇簡短文章的自學,則容易讓學生產生成就感與進取心。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議論文寫作思維能力
了解——當最初的《勸學》《師說》的樹型結構清晰之后,教師提問:讓你去寫一篇勸勉別人學習、建議別人從師的文章你會寫些什么,用哪些論據,采用哪些論證方法,怎么寫。由于有課文的范本,所以學生會很輕松地理解。
借鑒——結合時評單元的學習,講授時評的寫作。并引入紅遍網絡的三個哈佛學生根據《北京歡迎你》改編的《哈佛歡迎你》的視頻,激發學生的議論訴求,再讓學生完成表格,而不是直接寫作。
實踐——在大作文時,布置學生模仿《拿來主義》寫一篇完整的議論文時,絕大部分學生的第一次議論文寫作能做到有模有樣,雖說欠缺深刻的說理,但至少文體特征是很鮮明的。而這得益于前期的準備與鋪墊。
講評——講評前找寫作能力較強的個別同學寫作了同題的記敘文與散文,讓學生在講評課上自行比較三種文體的差異,總結歸納三種文體的特征。
至此,議論文文體的學習由課本的范文閱讀到課堂的寫作劃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整個教學過程跨度大,時間長,但目標一致,重點突出。既有口頭交流、又有書面表達;既有閱讀中的篩選、概括、整理、歸納、探究能力的訓練,也有寫作過程中的構思、模仿、表達能力的實踐。既明確了主干知識,又實現了主體實踐。讓學生活動的主要過程與語文主要知識的串聯過程一致,并具有可操作性。
責任編輯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