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往往是學生生活感悟、情感體驗、才智靈性的一種綜合體現。這就要求被喻為語文教學“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學不僅要有知識、方法、示例的分析指導,更應從學生年齡、經歷、興趣、愛好等特點出發,調動學生情感、思維等多方面的因素,使之更加主動快樂地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
一、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在生活實踐基礎上快樂地作文
材料是寫作的源泉。沒有材料,學生作文時就無從下筆,對作文就會感到艱難、害怕,或者寫出來的作文要么空洞無物,言非心聲;要么干巴無味,情非真感。有了材料,學生至少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不管他寫得如何,但至少能快樂地寫。材料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和體驗,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體驗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萬花筒,它五光十色,多姿多彩。生活本身并不缺少美,而是我們缺少發現。古語有云:“處處留心皆學問。”因此多聽、多看、多問、多想是十分必要的。為了讓學生有材料可寫,教師必須有目的地創設快樂的情境,在學生樂于參與、積極參與的前提下,讓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活之樂,在感性的生活實踐基礎上快樂地作文。2004年秋天,我校組織學生去湛江體育中心參觀“航展”,我班的每一位學生都感覺非常快樂,在車上有說有笑,一路上大家驚嘆于325國道吳陽路段兩旁十里香蕉林。在參觀航展時更是興致勃勃,指指點點,高談闊論。我不失時機地說:“同學們,為什么不把今天觀察到的情景及樂趣記下來呢,也許會是一篇佳作呢!”學生一聽更來勁了,紛紛拿出筆記本,刷刷刷地寫了起來,一會兒功夫就寫好了,回來后交給我檢查,質量出乎意料的高,其中有好幾篇后來還被評為學校作文一等獎。這次作文,正是學生有了親身的生活經歷體驗,有了具體的材料,所以作文就能快樂地寫了。
二、采用激勵評價,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讓學生快樂地作文
面對學生的作文,許多教師會不自覺地從審題、立意、語言、結構、格式、篇幅等多方面進行審視,在這種求全責備的眼光下,試問還有幾個中小學生的文章不是缺憾多多?我們知道,評價是激勵學生向上的一種重要手段。我有這樣的體驗:當學生拿到發回的作文本時,首先關心的是分數,分數高,自然意氣風發,得意洋洋;分數如不盡如他意,就垂頭喪氣,悶悶不樂,往課桌里一塞,在老師評講作文時就心不在焉,事不關己。試想,如果作文分數都高,學生哪一個不高興呢?他們哪一個不覺得寫作是快樂的呢?因此,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千萬不要太吝嗇,實事求是地對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加以表揚、肯定,哪怕是一個精彩的詞語,一句優美的話,一種恰當的修辭格,也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給學生以巨大的鼓舞。
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新課程也提出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作文教學中,我盡可能以滿腔熱情給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珍惜學生的寫作成果,讓學生看到勞動的價值。例如:把好的作文錄音后,放給學生聽或通過校園廣播站播放;辦手抄報,刊登好作文向全校發行;把優秀作文推薦給報刊,爭取發表機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作文競賽。
三、拓展學生課外閱讀量,指導學生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思維訓練
學生不可能有過多的時間到自然界或社會攝取直接的知識、經驗,更多的還是從書中獲取間接知識經驗,閱讀是他們積累素材的一大途徑。因此,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就要通過各種途徑引導學生廣泛地閱讀。在閱讀時,教師不妨有目的地選取一些好的、典型的文章,讓學生一面讀一面仿寫。語文課本附錄推薦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課外閱讀材料之一。
但是光有素材也并不一定就意味著可以寫好作文。如果學生沒有掌握一些必要的寫作技巧和基本的寫作常識的話,他仍然寫不好作文,寫不好作文,就對作文無多大的興趣,無興趣,當然就不會快樂作文。因此,要讓學生能快樂地作文,必須指導學生必要的寫作技巧和思維訓練,在學生會寫能寫的基礎上讓學生快樂地作文。例如,在說明文寫作教學中,學生初次接觸說明文,無從下手,寫出來的文章往往四不像。原因是學生不懂得怎樣寫說明文,學生不會寫這類文章,他們上作文課能快樂嗎?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教學對說明文寫作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分門別類地做了精心的指導:如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注意說明的順序、運用恰當的說明方法、語言要準確,等等,使這些內容圖文并茂、聲形并茂,學生從聽覺、視覺上直接學寫說明文,很快入門,以后寫說明文便得心應手,他們上作文課就覺得其樂無窮了。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