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的第三樂章是一個典型的回旋奏鳴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互相影響,形成一種具有典型意義的新曲式,稱為“回旋奏鳴曲式”。它兼有回旋曲式與奏鳴曲式結構上的某些特點。此曲作于1799年,發表時標有《悲愴大奏鳴曲》的標題,是一部悲壯激昂、熱情洋溢、激動人心的奏鳴曲。第三樂章充滿田園風味,富于幻想,它的柔美輕巧與第一樂章的沖動激情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后在尾聲中又提出嚴肅的問題,并給予肯定的回答,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和力量。
第三樂章, 快板,c小調,2/2拍,活潑而舒展。
呈示部主題包含著明顯的德國民歌音調,親切而舒展,要彈得柔和連貫,而且非常活躍。在演奏技術方面,手指的獨立性很重要,體會“快下放松”。所謂快下就是迅速高抬指后再迅速彈下,手指觸鍵動作要快、要敏捷,這樣能使彈奏出的聲音明亮、清晰。所謂“放松”是指聲音一旦發出,手就絕對不要再對琴鍵施加壓力,指尖站住在保持手型的基礎上手臂自然放松。這種“放松”是相對的,是有控制的,絕不是指一味地松懈不成型,而是針對不要緊張、不要壓鍵而言,動作越快越好放松,這樣彈出來的音色會更具有彈性。裝飾音的特點是對本音的裝飾作用,彈奏的時值、力度、均勻度等應從嚴把握,切忌喧賓奪主。副部主題主要由八分音符組成,靈巧而活潑,手指要靈敏、均勻地彈奏,發音要清晰。
插部主題莊重、樸實,下鍵要柔軟而深沉,力量集中而連貫。雙音的奏法要求觸鍵手指支撐牢固,手腕靈活而有彈性,所奏各音整齊劃一。所有的彈奏表現和技術都是通過手指尖去完成的,指尖是彈奏的關鍵的關鍵。斷音的彈奏方法:掌關節穩固,保持良好的演奏手型,手腕保持潛在的高度靈活性,手指端在整個手掌、手腕及手臂控制下降的同時作好速度、力度和手指與琴鍵距離的控制;手指端在距離琴鍵很近的位置,挨著或貼近琴面,幾乎靜止,但聚集了重量感。很有準備的彈下去,然后突然離去。離去的方向大致是垂直向上的,離去的動力主要來自腕關節猛然發動的彈性。音階琶音,彈時關節要靈活自然,以調整手指運動方向;各手指之間的穿跨動作要準確敏捷, 以保證上下行音連貫順暢,還應注意各指的均勻適度與雙手的平衡整齊。
再現部將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本質的改變,副部在主部的同名大調(C大調)上再現。溫柔的,不協和旋律進行擴展為連接部。連奏法的特色是連續綿延,富于歌唱性。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奏后一音手指落下的同時奏前一音的手指方可抬起,“這一起一落便在同時”。2.手臂與軀體的自然重量始終慣于琴鍵,無論聲音強弱必須觸鍵到底。要注意重量彈奏方法,核心是重量通達,即手臂與軀體的自然重量通暢無阻地通過觸鍵手指的指尖送至琴鍵。下鍵不是手指的獨立活動,而是手指、胳膊及軀體共同協作的后果,指、掌、腕、肘、肩乃至腰肢關節在觸鍵是互相關連、互相影響、配合密切、張弛自如。
尾聲,結尾中綜合了副部與主部的材料,最后果斷有力的結束,似乎是對整個音樂中令人激動的問題的明確解答。是鋼琴彈奏中有相當難度而又非常重要的技術課題,其奏法要領是:手指堅定有力、手腕放松靈活、肘部剛強而有彈性、大臂與背部積極配合、手臂與軀體重量下沉貫通特別是小指的訓練對八度彈奏作用舉足輕重,他一方面是五個手指中最為軟弱笨拙的,另一方面擔負著音樂中最為重要的聲部,兩個手指一高一低,最高音是旋律,是傳統音樂的靈魂,而低音則決定功能屬性與色彩特色。因為要盡量縮小小手指與其他手指在力度、獨立性、靈活性等方面的差距。
鋼琴的演奏技術應服從于音樂的創作風格和音樂的思想內容。鋼琴彈奏技巧是每個鋼琴演奏者和學習者談論最多的課題之一。因此,熟練掌握、運用鋼琴彈奏技巧,是揭示音樂內涵、塑造藝術形象、刻畫典型意境的基礎。
責任編輯 黃日暖
實習編輯 崔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