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品德的提高是一個能動的發展過程。因此德育的成效與學生個人能否自覺主動進行道德修養緊密相關,學生的年齡愈大,他們個人進行的道德修養在自身品德發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有效德育不得不重視、遵循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只有將心理學理論知識和學校德育有機結合,才能創造生動活潑的德育大好局面。
一、實施鼓勵性教育
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需要是人們對必需的客觀事物的一種情感傾向的取舍,它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動力。從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的行為,探索激勵人的德育方法是問題的關鍵。馬斯洛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這一趨勢基本上符合需要發展規律。需要層次理論對學校德育實施者如何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啟發作用。同時成就動機理論也明確指出實施鼓勵性教育。麥克利蘭也明確指出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如何,與教師對其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的評價有著密切的關系。一般說來,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給予了較高的評價,或者說經常對學生進行表揚和肯定,那么,這部分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往往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教師的鼓勵性評價,可以促使學生樹立學習上的自信心,具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念,從而發揮了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促進學生的發展。既然教師對學生的鼓勵性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中應對學生多一些表揚、鼓勵,培養學生不斷追求、開拓進取的自信心,開啟其成功的第一步。
二、通過活動滲透德育
人的需要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一是生理需要和社會需要。而社會的需要是高級的需要,是在人們的社會實踐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又引發人們情緒的本質內涵——情感。因此通過社會實踐,在交往中適應環境、豐富生活內容、促進發展和健全個性,我們的德育才能行之有效。
普通的德育途徑是說教式、口號式、形式型,主要的弊端就在于沒有遵循學生心理需求,學生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都需要與人交往來得以滿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看作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可見交往能力、與他人共事的能力、管理和解決沖突的能力作為現代德育的重要內容在當今社會已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活動才能讓德育具有操作性。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怎樣在小組中進行有效活動,怎樣與他人和諧相處,如何處理合作與競爭、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從而將德育的內容內化為個人的需求。
三、重視榜樣的力量
社會學習理論強調觀察學習在人的行為獲得中的作用。認為人的多數行為是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和行為的結果而學得的。但是獲得什么樣的行為以及行為的表現如何,則有賴于榜樣的作用。榜樣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擁有獎賞、榜樣行為的復雜程度、榜樣行為的結果和榜樣與觀察者的人際關系都將影響觀察者的行為表現。
就學校德育來說,教師必須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特點進行教學。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理論知識,還要有善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的教學技巧;不僅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而且要善于把教育理論運用于實踐。首先,教師自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敖煺叱?,近墨者黑”“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等都在詮釋著言傳身教的重要性。如果要求學生在認真學習的同時,教師自己卻不能兢兢業業的對待自己的工作,那么這種雙重標準必將導致德育的失敗,甚至成為學生的反面榜樣,這對于學校的德育將是致命的打擊。其次,教師應充分看到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主動在班級中樹立學生榜樣,利用榜樣的作用激發學生、使學生更多的表現出德育所希望的行為。
班杜拉社會心理學認為有示范行為之后,觀察學習者(或模仿者)會經常表現出因為示范行為的影響而產生自己的行為結果。行為結果包括外部強化、自我強化和替代性強化;把這三種強化作用看成是學習者再現示范行為的動機力量。也就是說,學生作為觀察者看到榜樣或他人而受到強化,從而使自己也傾向于做出榜樣的行為和自我強化的過程。因此,榜樣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卓越成就來影響學生品德的最佳德育方法之一。
可見,外部環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養成也是至關重要的。學校及其主管部門要按照《大綱》要求,重視教師的培養,榜樣的塑造;加大經費投入,適當組織師生外出參觀、考察、研討、學習交流,為德育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