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先生教育思想的一個關鍵詞是:人文情懷。
從去年開始,我一直關注李老師的博客,關注《中國教師報》上的“鎮西隨筆”,我感覺到李鎮西老師是深具“人文情懷”的一個人。無論是對朋友,對同事,還是對學生,他總是以一顆真誠的心、尊重的心、贊賞的心去對待。我想,凡與李老師交往過的人,一定會有這方面的同感(只可惜我還沒有與李老師見過面)。有這樣一份“人文情懷”,人心所向,就在情理之中。
“遇到”李鎮西先生,是一名教育者的大幸。與李鎮西先生這樣的教育管理大家“對話”,你就會明白什么是醍醐灌頂。
改變心態,收獲職業幸福
讀完李鎮西先生的博文《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收獲教育幸福的權利》,感慨良多。
“在這個浮躁的時代,我認為‘教育家’這個稱呼不能隨便用。”這確實不是李先生裝模作樣的謙虛,因為李先生對這個時代讀得太清楚了。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家”太多,“大家”太多,“大師”太多……多得像雨像霧又像風。李先生在“浮躁”間清醒著,高山仰止,我們沒有理由不沉下心去,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正如一句話所言: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我將繼續做到八個字:‘寬容,信任,幫助,鼓勵’。對任何老師我都會寬容的,寬容你的個性,包括你的弱點;我會信任每一個老師的潛力,給你平臺,給你機會;如果你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我會幫助你;你有了成就,我會把你推向全國,幫你發表文章,給你講學的機會。”李先生之所以得到這么多人的敬重,我想這八個字就可以完整地詮釋。寬容老師的錯誤、信任老師的能力、幫助老師成長成才、鼓勵老師上進向上,這不是李先生寫在墻上的標語,喊在嘴中的口號,而實實在在是化作了李先生的本真的行動,從“鎮西隨筆”一系列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個老師都在李先生的心里裝著、關注著。李先生不像是一位我們世俗眼中的校長,而是一位能促膝談心敢掏心窩子話的長者。
“還是我多次給大家說過的那句話,如果對職業不滿意,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改變職業,要么改變職業心態。既然我們多數人都不可能改變職業,那么我們改變自己的心態吧!”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有太多的誘惑、有太多的不滿、有太多的敵意,尤其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房子、妻子(丈夫)、票子、車子、位子……形成無數根繩索緊緊地勒著他們敢于想象的脖子和思想,心態浮著,靜不下心做事,更做不好事,渾渾噩噩抑或急急躁躁,怨天尤人,出現了職業倦怠。李先生這句話應該給我們以啟示,世界上沒有完全能夠讓我們滿意的職業,世界上也沒有一項真正的職業去適應我們。我們要想獲得職業幸福,就得從改變自己的心態開始。心態正,則事業真。
“我認為,所謂‘好的教育’,就是把孩子放在心里的教育。”李先生這么一句質樸得像泥土、像野草、像山花、像小溪的話,道出了教育的本原。“以生為本”,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在實踐過程中得不到落實,“師本位”的思想仍然唱著主角,老師仍舊霸占著講臺走不下來。多次的課程改革收獲的是什么?收獲的是“換湯不換藥”的罐子。“不管有怎樣的阻力,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改革的步伐,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收獲教育幸福的權利!”感謝李先生的執著,我想李先生的執著一定會感染、帶動更多的人為真教育而奮斗,因為“誰也無法阻擋我們收獲教育幸福的權利”。
名師靠自己創造
什么是“名師”?成為“名師”的條件是什么?李鎮西先生在他的博文《關于“名師”》中給了我們答案。
什么是“名師”?《互動百科》中給出的定義是:“名:有聲譽的,大家都知道的。名師:名望高的教師、師傅。目前大多指教育領域公認的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的學者、教師。”李先生認為“名師不是教育行政部門或什么機構評選出來的”。還好,這定義中沒有“官方認可的,并獲得一個榮譽證書”的字樣。
關于“名師”的條件,李先生認為,首先他必須是一位優秀老師,而優秀老師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是:“第一,課要上得特別棒,棒得讓學生每天都盼著上他的課。會上課,這是優秀老師最直觀的一個特點。也是最容易被學生追捧的原因。”“第二,所教學生的成績也非常好,特別是中考或高考成績。”“第三,班主任也當得非常好,能夠帶出一個蓬勃向上的班集體。”而“名師”在這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還得:能說、會寫。“這里的‘能說’,指的是演講能力或報告能力強,能夠通過演講或報告傳播自己的教育智慧;再說具體些,要有思路清晰的概括能力,要言不煩的提煉能力,邏輯嚴密的分析能力,繪聲繪色的敘事能力,等等。”“這里的‘會寫’,指的是寫作能力強,能夠把自己的教育案例教育感悟教育反思等寫下來,通過發表文章出版著作產生積極的社會影響。僅僅通過做報告開講座,面對面影響的老師也是有限的,而通過文字傳播,其影響則可以超越時空。”
李先生上述概括的五點,不僅讓我們認識到“名師”的內涵,也指出了成為“名師”的方向。毫無疑問,這五點,只要我們有成長為“名師”的愿望,是可以達到的,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創造的。李先生認為:“一個名師,往往是通過報紙、雜志或出版社,讓自己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具備深遠影響的——而這,正是名師區別于一般優秀老師的地方。”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錢夢龍、于漪,當然還包括李先生無不如此。當然,要能夠通過相應的渠道擴大影響,又必須得將上面五個條件做到不可,五個條件是前提。
李先生在博文的最后說:“名師也好,優師也好,都是一種自然而然瓜熟蒂落的成果,并不是功利般‘孜孜以求’的結果。你將這些目標列入‘時間表’,不妥。”他還認為:“當我們懷著浮躁的心去計較每一個得失,過于在乎自己是不是名師,到頭來可能什么都會失去——這叫‘多情總總被無情惱’。相反,什么都別去想,只要守住自己樸素的教育心,善待每一個日子,呵護每一個孩子,歲月總會給我們以豐厚的饋贈——這是‘道是無晴(情)卻有晴(情)’。”李先生這番話可謂是既苦口婆心,又發人深省。
李先生,他用自己的行動“創造”了自己——一位大寫的“名師”。
教育科研是什么?
今年的10月12日,李鎮西先生在武侯區繼續教育中心督導時作了一個講話,事后整理了一篇博文,題目是《要搞真課研》,讀后,引發了我對教育科研的一些思考:
1. 教育科研不是“掛羊頭賣狗肉”打個幌子而已,而應該是真做的,實實在在的。
2. 教育科研并不神秘,就是對身邊學生工作中的難題,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思考、分析、按課題寫作格式寫出來而已,當然也不一定按照那格式,比如教育教學故事、教育教學反思一類。這些就是最有價值的科研。那些高深莫測的科研只能是少數專家弄的養在深閨人不識、曲高和寡的游戲而已。李鎮西先生所說“教育科研應該目光向下,對準課堂,對準心靈”,也“就是要把每一天的教育實踐都當成教育科研”。
3.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什么?李鎮西先生認為不是為了得獎,不是為了提升學校的檔次,也不是為了學校的美譽度和知名度,李先生認為教育科研:“重要的是改變學生,提升教師,發展學校,在改變學生的過程中,提升教師,而學生改變了,教師提升了,學校自然就發展了。學生的改變,教師的提升,學校的發展,就是我們的教育科研成果。”李先生此語可以說給教育科研注入了新的內涵。搞教育科研,如果只是抱定了得獎的目的,如果只是抱定了評職稱的目的,如果只是抱定一些所謂“榮譽”的目的,甚至只是抱定了獲得科研經費的目的,我想,這樣做出來的課題今天結題,明天就可能被束之高閣。
4. 教育科研要有所成,源于教師自身成長的一種需求,應該是一種行為上的自覺。做教育科研,需要關注問題,需要隨時隨地地跟蹤記錄,需要在時間的緩慢流動中等待,需要總結、提升。李先生說:“我們的教育科研,是每一天具體的行動。”也就是說,每一天的具體的行動積累起來也就是教育科研。
5. 教育科研需要呈現,更需要分享,而不僅僅只是一份課題結題報告,并且在呈現和分享中能進一步得到完善、提升。
6. 教育科研可以成就一位教師的未來。
(附李鎮西先生的博客鏈接:http://blog.sina.com.cn/u/1422270202)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