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魯迅先生,多只是以為他是中國文壇上需仰視的文學大家。其實,先生知識之淵博,涉列之廣泛,在現當代中國文學家中無人可與之比肩。他少年時,師從三味書屋的壽鏡吾老先生,打下了堅實的國學基礎。以后入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開始接觸到西方科學。在南京時期,他還閱讀了《天演論》等代表西方先進科學思想的書籍,以后東渡日本,又學習了數年醫學,從而使他確立了先進的科學觀。之后,他翻譯、寫作了一批有關科學的文章、書籍,其《中國地質略論》一文,被認為是中國地學第一文。1906年出版,由他和同學合著的《中國礦產志》,曾在國內產生過很大影響,并被學部批準為中學堂參考書。他還曾翻譯了《藥用植物》一書。先生自幼喜歡繪畫,到上海后編印過多部美術書籍。他更是中國新木刻的開創者,并第一次舉辦了中國木刻講習會,中國新木刻第一代木刻家幾乎都受過先生的指導和影響。先生在日本棄醫從文,在“五四”運動中成為新文學的旗幟,其影響更是延續至今。其小說《狂人日記》成為中國新文學的開先河之作;《阿Q正傳》更是深刻地揭露了人性中的丑陋和邪惡。
魯迅在科學、美術、文學等多方面都產生過不同的影響。但他的一生還是留下了三大遺憾,一未能將收集二十余年的古代拓片付印成冊;二未能完成構思頗久的《中國文學史》;三未能寫作一部長篇小說。
魯迅自二十世紀初,即開始零星收藏古代的磚石拓片。1915年,開始集中大量收集,至1923年后,用于購買拓片的花銷才逐漸減少。為收集拓片,魯迅不但頻繁出入北京琉璃廠,還時常委托外地的朋友和學生為之代購,也請到外地視察的同事幫忙搜尋。最多時一年收集千余張。雖然,1935年5月,他曾在給臺靜農的信中說:“收集畫象事,擬暫作一結束,因年來精神體力,大不如前,且終日勞勞,亦無整理付印之望,所以擬姑置之”。但之后收集并未間斷,曾托學生王冶秋請他在南陽教書和做地下黨的兩位同學幫忙收集當地的碑拓,12月收到“拓本六十五幅”,“紙墨俱佳”,1936年8月,還在致王冶秋同學的信中寫道:“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張,亦已于同日收到無誤。橋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遲固無妨也?!毙胖械臉?,指南陽市北關的魏公古橋??上В壬茨艿鹊綐蚧耐仄?,亦或寄到時先生已病重。因為,先生的書信和日記中均無相關記載。
魯迅一生收集古代畫像、造像、碑銘、墓志等石刻、磚刻拓片四千余種,六千余張。蔡元培如此評價魯迅的搜集:“金石學為自宋以來較發達之學,而未有注意于漢碑之圖案者。魯迅先生獨注意此材料之搜羅。”先生將所搜集的拓片編寫了《漢畫像目錄》、《六朝墓銘目錄》、《唐造像目錄》等。并在給朋友的信中多次提到付印的愿望。1934年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頗欲擇其有關風俗者,印成一本,但尚無暇,無力為此?!币钅?1月,在給臺靜農的信中更具體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愿:“我陸續曾收得漢石畫像一篋,初擬全印,不問完或殘,使其如圖目,分類為:一摩厓;二闕、門;三石室,堂;四殘雜(此類最多)。材料不完,印工亦浩大,遂止;后又欲遺其有關于神話及當時生活狀態,而刻劃又較明晰者,為選集,但亦未實行?!倍抑寥ナ?,仍未如愿,終成一憾。
1926年下半年,魯迅受林語堂之邀,被聘為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的教授。擔任了中國文學史課程,為此,先生編寫了中國文學史講義,題名《中國文學史略》,并由此產生了“編成一本較好的文學史”的念頭。他曾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如果使我研究一種關于中國文學的事,大概也可以說出一點別人沒有見到的話來”。魯迅的自信源于他對文學和歷史獨到的見解。他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前后完成的《中國小說史略》,被胡適譽為“開山的創作”。不但結束了“中國之小說自來無史”的歷史,更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為中國的小說史獨立為一門學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獨到的眼光至今為許多人所推崇。聽過魯迅講課的馮至說:“那門課名義上是‘中國小說史’,實際講的是對歷史人觀察,對社會的批判,對文藝理論的探索”。
編一部文學史的計劃,一直盤桓在魯迅心里。1927年到廣州中山大學后,魯迅擔任同一課程時,對廈門大學的講義作了修改,并改題為《古代漢文學史綱要》。同時,在廣州市立師范學校發表了題為《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的演講,也是關于中國文學史的片段性文章。到上海后,先生仍一直懷著強烈的撰寫愿望,卻一直幾乎毫無進展。他在給曹聚仁的信中無奈地說:“我數年前曾擬編中國字體變遷史及文學史稿各一部”。但“上海無圖書館,收集資料很難,請幫手又有經濟問題”,“所以直到現在,還是空談”。為此,他曾多次流露出想回北京住一段時間的愿望,在給曹靖華的信中說:“倘終于沒有什么事,我們明年也許到那邊去住一兩年,因為我想編一本《中國文學史》,那邊較便于得到參考書籍”。但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同時,魯迅考慮到以他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全部中國文學史的寫作,因此,準備寫到唐代為止。為此,他收集了許多資料書籍,并預購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據與魯迅有過許多接觸的左聯領導人馮雪鋒回憶,魯迅當時“對于俄國社會史的有價值的著作及歐洲的藝術史都極有興趣的細閱,我覺得這和他自己準備寫文學史不是沒有關系的?!彼€回憶,魯迅曾說“或者先寫Sketch(速寫、概略),象《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那樣,一片斷一片斷的寫起來再說?!笨梢娤壬鷮ν瓿蛇@部中國文學史有著強烈的欲望。在他去世前三個月,日本朋友增田涉從日本專程來探望他時,他們還談論起此書的寫作。但魯迅終因有更迫切的事業要他去做,便只能留下這一大遺憾了。
被譽為“中國的高爾基”的魯迅,畢生未有一部長篇小說問世,又是一大憾事。其實,魯迅一生有過三次創作長篇小說的想法和計劃。一是創作《楊貴妃》,也有人說魯迅想把它寫成一部三幕的劇本。他同時代的郁達夫、許壽裳、孫伏園、馮雪峰等都回憶過此事。他還對盛唐的時代背景、宮廷建筑及衣食住行都做過考證研究。郁達夫回憶:“朋友的L(魯迅)先生,從前老和我談及,說他想把唐玄宗和楊貴妃的事情來做一篇小說?!笨梢娤壬恢挂淮蔚叵蚺笥颜勂疬^創作這部作品的愿望。而且,魯迅認為“七月七日長生殿”盟誓,表明唐玄宗對楊貴妃已經沒有了愛情。先生甚至想好了一個在當時絕對是很新穎的構思,是唐明皇被暗殺時,刀落到脖子上的一剎那,他腦海里閃過他的一生。1924年暑假,魯迅接受邀請赴西安講學,也是想去領略一下大唐遺風,“到那里一看,想不到連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費盡心機用幻想描繪出的計劃完全打破了”。三十年代初,魯迅曾有意寫一部反映蘇區紅軍戰爭的小說,于是1932年與在上海養病的陳賡進行了兩次秘密會面。會面時,先生詳細地詢問了許多蘇區人民生活,軍民關系,甚至生活環境、衛生狀況等等情況,陳賡也向先生詳細介紹了紅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強敵的作戰場景,并為魯迅繪制了一張蘇區軍事形勢草圖。不過,雖然魯迅通過交談收集了不少相關的資料。最后,因對紅軍的生活太陌生而遺憾地放棄。1936年6月前后,魯迅在大病后的恢復期,曾與馮雪峰聊起中國知識分子的狀況,表示自己想寫一部關于中國四代知識分子命運和經歷的長篇小說。他說“知識分子,我是熟悉的,能寫的?!辈⒔忉?,這四代知識分子分別指章太炎、魯迅、瞿秋白及馮雪峰。他想“從一個讀書人的大家庭的衰落寫起”,以反映在中國數十年的社會變遷中,知識階層的經歷。然而,魯迅因為有太多急迫的工作要做,加之身體日漸衰弱,也終未動筆。數月之后,先生不幸去逝,遂成他及中國文壇的又一大憾。
至今,仍有許多人一直認為,如果魯迅不將精力浪費在那些論戰上,一定會在文學上取得更大的成就。其實從這個角度說,如果魯迅不投入極大的精力去幫助那些青年,可能會為自己省更多的時間。在北京時,為了幫小老鄉許欽文編小說集《故鄉》,選篇目,設計裝幀,墊付印刷費,全是魯迅完成的。甚至為躲避北洋軍閥的迫害,在外國醫院避難時,還在校對《故鄉》。在上海,為了初學翻譯的郵局職員孫用所譯的《勇敢的約翰》,先生用了兩年半的時間,指導,校改,選插圖,聯系數家書局,才算使書出版,最后還墊付了稿費。期間他們通過十幾次信,卻從未謀面。為了給中國的年青木刻者一些借鑒,先生搭錢搭精力去印《引玉集》、《珂勒惠支版畫集》等一系列畫冊,為了指導鼓勵年青木刻者,不管他們在天南地北,是否相識,先生占用了自己大量的時間與他們通信,分析指導他們的創作,還精心為他們編印作品集。
總覺得,魯迅先生的遺憾是由他思想上的追求決定的。史沫特萊曾說:“他并不是毫無目的地虛度生活,他也沒有追求錢財、權力或是地位?!闭缡纺厝R所說,魯迅真的本無意做文學家、名人、偉人。他撰寫翻譯科學文章書籍,是希望科學救國。他從科學最終轉向文學,初始則是希望改造國民的劣根性,之后更發展為與社會的黑暗戰斗,為底層大眾發出聲音。即使他提倡新木刻,也因其便宜簡便,“用幾柄雕刀,一塊木板,制成許多藝術品,傳布于大眾中者”,故將它當作一種戰斗武器。他的論戰,辯論的都是大是大非的問題,他一生所關注的是民族和大眾的命運。翻閱他一生的作品,無論是諷刺,是抨擊,是批判,都包含著他對自己民族的現實和未來深深的憂憤和希望。他和黑暗勢力斗爭,是希望這個民族強盛;他對大眾充滿悲憫,是渴望他們能獲得尊嚴和幸福;他盡全力幫助青年,除了他的無私,更是希望將他們培養成振興民族的戰士。曾有人統計過魯迅一生的收入,足以使人過上舒適的中產階級生活,實際先生卻一生生活簡樸,甚至時常頗為拮據,這是因為他將大量的錢財用于資助青年及革命,用于出版進步和革命的書籍。正因為他從不為自己考慮,自然也就必定會留下這些遺憾,如果沒有這些遺憾,那魯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也必定不是今天這樣的形象。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