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創新教育已成為改革發展的迫切要求。班級管理、思想教育是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大家都知道,班主任工作繁雜瑣碎。班主任付出辛勞不一定就能取得班級管理的成功,也并非班主任事必躬親、嚴加督促,學生就一定能成人、成才。有時,班主任嚴厲的要求、苦口婆心的教育,還可能招致學生情緒的對立、內心的怨恨。所以,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積極溝通不僅是治班的關鍵,而且是實現師生和諧、雙贏的利劍。
一、愛心是溝通的條件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首先要有一顆真誠的愛生之心。 “教師的愛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偉大力量”,他不僅能提高教育質量,還能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的形成、職業的選擇和人生道路的拓展。教師以愛育人、以情動人,循循善誘地進行教育,學生自然而然的就會接受教師的關心和愛撫,師生關系就會融洽,心理上的距離就會縮短。所以,班主任要用愛心、誠心、細心、耐心去換取學生的真心和家長的放心。例如,遇到犯錯誤的學生,不是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把他訓斥一通,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推心置腹地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后果,那么他對抗的心理就會消除,惶惶不安的心情就會放松,就容易接受教師的開導。班主任動情,學生才會動心。反之,如果教師劈頭蓋臉地把他訓斥得一無是處,那么他就會橫下一條心,破罐子破摔。有些學生好惹事生非,一方面是為了表現自己,另一方面是為了發泄內心的不良情緒。如果老師單純地用禁、堵、防的辦法處理,這種積壓在學生內心的悶氣,就會像座活火山,隨時可能噴發。如:堵廁所、踢壞門、敲壞開關和上課搗蛋等等。這種怨恨還能引發許多問題:自信心不足、精神憂郁不振、對立情緒濃烈、學習不求上進,拖班級后腿等。所以教育必須先溝通,溝通需要從“心”開始,教師充滿愛心,坦誠相見,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教育不是在他人頭腦中打下一個自己的烙印,而應在他人的心靈上點燃一盞發亮的明燈,使他們由自卑變得自信,從迷茫走向成熟。
二、尊重是溝通的橋梁
尊重是一種品格,是對他人人格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尊重是一縷春風,可以化解他人內心的不良情緒;尊重是一種期望,可以激勵他人奮發前進。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對教師基本品德的要求。對成功的學生給予尊重,表明自己對學生成功的祝賀、贊美和激勵;對失敗的學生給予尊重,表明自己對學生失敗后的安慰、鼓勵和鞭策。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學生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斷進取的完美的人”。自尊心是學生心靈中最敏感的角落,作為教育者一定要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他們在健康的成長中發揮潛能。教師是一名播種者,而尊重就是播種機,教師要把自信和希望、善良和寬厚播種在學生的心田中。可以說:尊重體現了師生之間的真情,尊重構建了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以尊重表達的期望,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動性。
三、明智是溝通的保證
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還要注重溝通的方式。學生個性差異很大。班主任在進行教育的過程中,除了共性問題需要在全班教育外,可采用與學生個別交談的方式進行個別教育。要特別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情理疏導第一位,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要以平等的身份進行交談,以表揚為主,肯定比否定多,啟發比強迫好。即使批評,可采用委婉、和藹的語言,師生一對一面對面的方式,私下里溝通,不要當全班同學的面粗暴地責罵,讓犯錯學生的自尊心受損,面子掃地,在同學間抬不起頭來。要讓學生能夠聽出老師弦外之音,做到思想啟迪與行為約束并舉,有效防范與化解問題并舉,強調自律與強化紀律并舉。
班主任只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師生溝通的立交橋才能暢通,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創新教育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施。“學校無小事,事事在育人”。讓我們就從一件件小事開始,注重師生溝通,實現師生和諧雙贏吧!
(作者單位:廣東南海羅村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