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仍習慣用自己的思維去“框定”學生的思維,用自己的觀點去“統一”學生的觀點。學生“讀”教師之要“讀”,“想”教師之所“想”,“答”教師之所“問”。這既違背學生閱讀的基本規律,也與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
有鑒于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呼喚并大力落實學生個性化閱讀實踐。教學中,我們必須充分相信學生,不過多規范,不越俎代庖,要給學生自由的空間,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還給學生,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的多元理解,包容他們的奇思妙想,讓學生的個性潛能得以張揚。
如教學《濫竽充數》一文,我讓學生充分地自說、自讀、自評,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說出自己心中的南郭先生。通過自學,大部分學生認為南郭先生是一個混飯吃的典型,他不努力學習,不思進取,靠欺騙過日子,遲早會露出馬腳。如果像南郭先生那樣,就會成為大家恥笑的對象。可是,一個平時較調皮的小李同學卻說:“老師,我倒挺佩服南郭先生的勇氣。因為他混在里面吹竽好幾年,直到齊宣王死也沒被發現,說明他掩飾的本領不錯。如果在戰爭年代,像他這樣的人做臥底準行。”他話音一落,教室里頓時一片嘩然。也有學生說:“我覺得齊宣王也有很大的責任,如果齊宣王對來吹竽的人一一考察,南郭先生就沒有機會混進去了。”顯然,學生的理解有些偏頗。這時我提出一個問題:“作為現代公民,你認為應該怎么做?”學生們七嘴八舌地開始討論。最后一致認為做人要踏踏實實,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投機取巧。人應該用誠實的勞動為社會作出貢獻,雖然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盡了努力,就會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此,學生在表現自我、弘揚個性的同時,對文本有了全面、成熟的理解。
在個性化閱讀中,教師要確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真正成為自由閱讀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盡力給學生創設自由閱讀的氛圍,讓他們有機會進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在教學《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我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獨立思考、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問題:文中“鳥的天堂”指什么?為什么稱為“鳥的天堂”? 作者去鳥的天堂每次看到了什么?“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這句話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加了引號,第二個“鳥的天堂”卻沒加引號?在此基礎上,我首先引導學生梳理出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然后分四人一小組,各組選取一個最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展開討論。最后讓各小組推薦代表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當評委,與匯報的同學進行自由交流,我只在關鍵處點撥、調控。這樣,學生在充分民主、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樂于探究、善于交流,個性得到淋漓盡致的張揚、體現,課堂呈現出精彩的多元感悟。
現行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的段落結構、寫法大致相同,我在教學這類課文時,采用“扶放結合”的方式,先重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其中一段。接著,師生一起總結學習方法,再讓學生運用總結出的方法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愛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去讀、去想、去說。這樣既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又給學生創設了更多自主學習、自主交流的氛圍和空間。
近幾年,新教材的課后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標著“★”的選做題,如《七律·長征》一文,課后要求“閱讀或觀看有關紅軍長征的故事書或電影電視片;《赤壁之戰》課后要求“把《三國演義》找來讀讀,你會有更多的收獲”;《老人與海》要求“課外,可把《老人與海》原著的全文本找來讀一讀”。這些都表明,實施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葉圣陶曾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學完,當學生意猶未盡時,教師要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閱讀向課外延伸,以課內帶課外,以精讀帶博讀,并及時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才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課程資源,不斷擴大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
(作者單位:廣東五華縣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