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業。做好教育,可以造福蒼生,可以惠澤我們的子孫后代。然而,教育又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精細活,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從事教育的工作者,要有一顆真誠而平靜的心,持之以恒對教育精雕細刻。做教育最忌的是急功近利、浮躁猛進。做教育需要有長遠眼光,但下手時又得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在學校,事事處處皆關教育,換而言之,教育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比如,校園環境的布局,教師的言行舉止,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教育雖有規律可循,但教育又不能循規蹈矩。教育重要的是要適應學生,而不是使學生適應我們機械的教育。當然,教育是有其基本尺度的,只要學生沒有超越教育的最低限度,我們就應該讓學生在教育的千變萬化當中張揚其個性,自由活潑而又健康地成長。
2
我們的教育究竟要把著眼點放在什么地方?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如今,素質教育也叫了甚至“實施”很多年了,但是實際上,在學校里我們大部分的時光還是在給學生灌輸這樣或那樣的知識,即所謂“以教學為中心”。固然,作為學校,對于學生來說,學知識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因為我們個人都要通過掌握知識來認識我們身邊的這個世界,也通過掌握知識來獲取生存的本領和技能。可問題是,我們教給學生的知識,說句實在話還是用來考試的時候要多,對于實際的運用真的微乎其微。
我們感覺到,學校教給學生的知識是越來越“純凈”了,“純凈”得只為升學所用,而且與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的實際也日漸相去甚遠。充其量,我們也只是為教學知識而教學知識,而已。當然,我們還不忘提及我們的口號,那就是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于是,我們在教學知識的同時,也會積極開展一些德育文體活動。比如,開展感恩孝愛教育,舉辦各種文體比賽等等。然而,這些活動的開展,很多卻是學校一廂情愿的行為,多數是根據學校德育工作的安排加以實施的。一句話,就是沒有真正根據學生的意愿出發,或者說在完全掌握了學生的思想尤其是學生喜怒哀樂的心理狀況下進行。換而言之,很有一點只是學校或老師在“單打獨行”的味道。
其實,當前學校“以教學為中心”,又積極實施素質教育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錯的,應該大力為之。但關鍵是我們一定要找到切入點,要著眼于學生的實際,要真正圍繞學生而努力。尤其是,要深入研究當今學生的心理、思想和生活情況,并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去積極推進我們學校的教育教學各項工作。
3
在建設學校的校園文化這點上,我始終認為,校園文化的建設應要切合學校尤其是師生的實際,即是人們常說的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但是這句話說來簡單,做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在實際中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視,無非都是通過張貼幾幅宣傳畫或者一些噴寫的標語來顯示。而且,無論宣傳畫抑或標語,又無一例外都是那么幾點內容:要么是教人要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的人,要么是教人為人處事要注意細節,要么是教人應懂得孝愛感恩,等等。這些內容很明顯的一個缺憾是空洞無物,缺乏應有的說服力,也教化不了多少當今思想早熟且善于多變的學生。
一個可笑的現象是,在某學校“節約用水”或者“珍惜糧食”的標語面前,常聽到學生走后水龍頭仍然嘩啦嘩啦的水流聲,或者看見餐桌上一堆堆為學生任意倒棄的剩飯剩菜。這就說明,一切沒有深入學生魂靈深處的教育,包括那些假大空的校園文化,都是蒼白無力的。這也不得不再次讓人深思,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究竟怎樣了?究竟又要怎樣建設才能是學校真正的校園文化?
4
再談校園文化的建設。上次說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一如學校的所有教育一樣,必須深入學生的魂靈,結合師生的實際,方能真正彰顯出學校的辦學特色。是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必須摒除假大空不切實際的錯誤做法,而應該從本校校情出發,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尤其要切入到學生的心靈。只有感動心靈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只有觸動學生思想的校園文化,才是真正的校園文化。為此,學校和教師就要花一番功夫,靜下心思,好好研究一下處于當今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狀況,尤其要捕捉到學生的心理變化的特點,懂得學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和我們究竟要以怎樣的方式、方法去教育學生,才能滿足學生日益變化的心理需求。只有事先做好了這些前提工作,我們才能因地制宜去構思謀劃我們的教育,包括校園文化建設。
當前,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當中,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的養成行為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關愛他人。在方法方式上,我們不僅要在校園內懸掛宣傳畫、宣傳標語,更主要的是,我們還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各項活動當中來。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才能一改原來校園文化建設只有學校和教師“單打獨斗”的尷尬局面。比如,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墻報欄的作用,由學生以班為單位進行板書出版,并實行定期評比獎勵制度。又比如,我們還可以組織各種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真正讓學生在各種主題活動當中鍛煉才干、激揚個性、健康成長。
這樣的校園文化因為有了學生的主動積極參與,也因為有了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進行了心靈和思想的碰撞或者實踐,才具有了它應有的教育意義。而每所學校的學生不同,校情也不同,這樣的校園文化建設可以彰顯出各自的辦學特色和辦學風格,因而是鮮活的、生動的。
5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等重要。但可惜的是,這一道理卻并未真正引起人們尤其是家長的重視。一方面,家長為了工作、為了生活成年累月忙于奔波,有時根本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甚至一天里連與孩子溝通說話的時間也沒有;另一方面,恐怕也是最為主要的原因,那就是絕大多數的家長都在潛意識里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何況自己出了錢讓孩子進學校讀書,學校就要負主要責任教好自己的孩子。然而這一觀點是相當錯誤的,事實上對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有百害而無一利。須知,一個孩子的成長固然要有學校來進行教育,但與此同時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如果一個孩子缺乏了必要的正確的家庭教育,那么,他在學校里受到的教育也會因之喪失。只有學校、家庭兩方面相互結合,同心協力,對孩子的教育方能起到實效。
為此,為人父母一定要注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要以真誠平等的態度時時主動與孩子溝通,積極過問孩子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各方面情況,幫助孩子分析在思想、學習與生活過程當中遇到的種種難題,為孩子的發展出謀劃策、指點迷津。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真誠包容孩子的言行,與孩子平起平坐,以心交心,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創設出一種民主和諧的良好氛圍。有句話說得好:“孩子的未來便是自己的未來,孩子的成功便是自己最大的成功。”所以,我們每一位家長都應該認識到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切實擔負起自身的神圣職責,努力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讓孩子都能擁有一個幸福美好的將來。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