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離下課只有幾分鐘時,我宣布第二天要講《鐵的屬性》一課,并讓同學們做好預習。我注意到小強同學聽到明天要講的內容,神情有點激動。
下課后我走出教室,小強跟上來對我說:“老師,我有一個難題想請老師解決,它是跟鐵有關的。”我站定了,聽小強提問。
他說:“我爸爸上個月承包了自來水廠,近來很多人反應早上用水時,水中總有水銹,要放好一會兒水才清澈。人家說以前的水沒水銹,紛紛埋怨我爸爸不會管理。我爸爸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我們家為這事頭都大了。這事能用化學知識解決嗎?”我對此事一下產生了興趣,問:“同以前的承包人對比,你爸爸有沒有做得不一樣的地方?好好想想。”小強想了一會,眼睛一亮說:“近來,爸爸晚上停水,早上七點才開閘放水。因為天熱,爸爸擔心水不夠用,采取了如此限時供水的辦法。”我心里豁然開朗,笑著對他說:“讓你爸爸晚上不停水,這事就解決了。關于原因,等明天在課堂上了解,好嗎?”小強點點頭,開心地跑開了。
我決定更改原來的教學設計。第二天用小強提的問題導入新課。
第二天,我讓小強把昨天的問題當著全班同學說一遍,讓同學們斷斷小強家的“水銹案”。班上同學覺得很新奇,都想幫助小強解開水銹之迷,只見有看書查資料的,有互相討論的,有向小強打聽詳情的,教室里熱鬧極了。接著,我提供了小強父親晚上停水這一線索,讓學生們尋此找答案。這時又見許多人現出思索的神情,教室儼然成了一間斷案室,大家群策群力找生水銹的原因。
“停水了,水管里的余水會被用水的人慢慢放空。”小勇邊思索邊自言自語地說。
“水管空了,鐵就接觸空氣了。我預習課文得知,接觸空氣的鐵會同氧氣發生氧化反應,產生氧化鐵,這就生成了鐵銹。”小莉接著小勇的思路,順藤摸瓜,用手打手勢作著推理分析。
“對,我也是這么想的。”有人肯定了她的分析。
“而且,近來天熱,鐵銹在溫度高的情況下更易產生氧化。”小新迫不急待地補充。大家點頭肯定了他的細心。
“何況水管是沾了水的,就更容易生銹了。因為鐵在潮濕的地方更容易生銹。”小蘭自信地說。
我笑著點頭,肯定大家說得有道理。
孩子們一邊說,我一邊板書“氧氣、溫度、水”,然后指著板書說:“剛才大家推測出鐵生銹與這三個因素有關,可你們的推測到底對不對?口說無憑,我們要用事實去證明。接下來,我們通過設計實驗來證明鐵生誘的原因。”于是,同學們紛紛提出實驗方案。
那節課,同學們的主動性很高。
課后,小強很高興地告訴大家昨晚爸爸沒有停水,今天水管中真沒有水銹。現在他明白了家中難題的原理,他覺得學好化學對生活中的事幫助很大。班上學生也說這節課“很帶勁”,因為幫助了小強家,他們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往屆學生中我也上過這一課,同學們積極性都沒這次高。這次無疑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緣故。
這節課的成功在于:我在引入知識時,選擇了一個問題作為知識的“藤”,通過探究來摸出知識原理的這個“瓜”。而如何選擇適合自己教學、貼近生活實際的問題,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幾點體會:一是選擇與課本知識有聯系的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讓問題帶出相關知識。二是選擇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給予學生真實的情境體驗。三是問題的設計要有懸念,以誘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作者單位:四川西充縣義興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