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葉圣陶教育文集》,一句“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如醍醐灌頂。語詞平凡,然足以引人深思,真乃哲人高論,經得起時間檢驗,還是當今醒世良藥。
數學題有“一題多解”,葉公名言足以“一題數解”:
甲:四季輪回,自有規律。春播夏育,秋收冬藏,去來往復,生生不息。農夫總結出農諺傳世,“清明忙種麥,谷雨下大田。”“處暑動刀鐮,秋分把地翻。”遵分守時,不違節令。而今,“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都為迎接中考、高考而辦學,趕超時令,加重拓寬,考試連連,書山題海,師生不堪重負。于近看教育之路日漸狹窄,于遠看“錢學森之問”永無解日。
莊稼生長是慢性的,一天天看似沒啥變化,時令到了,自然會發芽開花結果。教育也應是慢生活,熱不得,急不得。“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號,讓農夫們為難。
乙:“種豆得豆,種瓜得瓜”。農夫再勤奮,肥料多充足,不可能把豆變成瓜,也不可能把瓜變成豆。為父母者,做教師者,其促進力都是有限的,教育作用不是無邊界的。“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高值預期往往害大于益。
丙:王氏喜香桃,李君嗜苦瓜,農民不必擔心沒有市場沒有用戶沒有用途。麥子產于北國,榴蓮生長熱帶,不可隨意移植。同是一壟麥田,也可或壯或瘦,千姿百態,不必千禾一面,更不必令苦瓜向香桃看齊。考上“985”是成功,考上職業專科也有成功之路。
丁:禾苗長勢不佳,用肥不能一律。葉黃者施氮肥,果衰者施鉀肥。得病治病,有害除害。孩子成長有似莊稼,既有遺傳因素,更有后天環境因素——人是社會環境的動物,更要精心細心,保護愛護。因地而宜,因校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如是,即可。
戊:教育是農業,那教師就是農民。古往今來,農民是大地上最辛苦最卑微的職業。日曬雨淋,披星戴月,熱戰三伏,冷耐三九。“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沒有辛勞哪有收獲?沒有教師辛勤耕耘勤勉勞動,不會有優秀的質量和豐碩的果實。沒有教育,傳統文化靠何傳承?
己:從松土播種到澆水育苗到剪枝打葉再到收割歸倉,一年四季,農民不能有一個疏憊大意,輕者減產減收,重者顆粒無得。教育贏在細節,備教輔改考評,一個環節也不可粗疏馬虎。
……
教育是農業,那就不是制造業,不是交通業,不是餐飲業,也不是其它……
教師,做一個理性守分、尊重孩子、敬業有為、與時俱進的農民吧!
圣陶老,現代文學家、編輯家,更是教育家。新中國后,曾經出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中央文史館館長。那一代人,不少教育家就是思想家,此為一例。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