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黨委分別在兩所學校做調查,詢問學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學生都說想當外資白領,這一結果令人非常震驚。理想是人類一切偉大事業的必要條件和動力,沒有遠大理想就走不遠。無論是對新思想領域的開拓,還是對知識的追求、對未知世界的探尋,人類靠的都是一股理想主義的精神。
大學應培養出一些“傻瓜”,他們能不為外在物質利誘所動,行事時只考慮事情本身的意義。愛因斯坦拿了兩次諾貝爾獎,第二次獲獎時正值壯年。如果之后他選擇一個能較快出成果的研究方向,也許能很快拿第三次諾貝爾獎,但他鐵了心要把下半生交給統一場論的研究,只因為他認為這個理論很美。堅持理想不為功利所動,這才是大科學家的真正氣度。
中國缺乏類似的大家,不是輸在“硬件”上,而是輸在“軟件”上:中國人智商不比國外低,但就是缺少那么點理想主義精神;中國不是沒有人才,但還少一把理想主義的圣火,于是難以成就偉大的事業。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見《中國青年》,文/李汝倫)
高中歷史教材存在很多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楊奎松說:以課程教材研究所編的“人教2007版”高中歷史必修教材為例,可以看到我們中學歷史教科書里面存在著怎樣多的問題。
比如,許多史實不準確。以14課為例,如說1919年五四運動中一些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到工人中去,因此出現了創建工人階級政黨的需要,實際上這個過程開始于1920年中共開始建黨以后。如說中共成立后深感要戰勝強大敵人必須建立統一戰線,因此1923年“三大”通過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實際上中共成立時并無此覺悟,1922年雖有列寧和共產國際提議,中共最初仍一味抵制,后經共產國際代表再三說服,才在這一年“二大”通過贊同與國民黨合作的決議,當年9月陳獨秀等就陸續加入國民黨了,并非到1923年“三大”才通過此決定。如說1927年“7月15日,(汪精衛)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也不確。因為7月15日武漢政府實行的是“和平分共”,要求共產黨員退出國民黨和國民政府,并沒有開始所謂“大肆捕殺”。“大肆捕殺”是中共8月1日策動武漢政府指揮下的國民革命軍發動南昌起義,雙方徹底翻臉之后的事情。
簡單地說,教科書里最大的問題是編纂者意識形態的色彩過強,太習慣于拿當今的政治判斷和政治名詞來褒貶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因為對歷史細節缺乏研究,很多武斷說法既無史料支撐,也不介紹復雜的變化經過,更不研究因果關聯和內外影響,把復雜的歷史簡單化、概念化,這對學習歷史恰恰是最有害的。(見金羊網)
一輩子要交100萬元稅
在今年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稅改成為最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近日有媒體計算出,作為城市里的工薪階層,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都要交100萬元的稅。按照現行稅率簡單匡算,賬單如下:
如果你年薪上10萬,從25歲工作到60歲,這35年間繳納個人所得稅50萬元左右(已扣除社會保險等)。
根據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這一生通常你至少會買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假設是150萬元。如果這是你的唯一住房,至少需要繳納2萬多元契稅和其他一些零星的各種稅。在建造這套房子時,開發商要向國家交多少稅費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姑且按較低水平的10%來算,那就是15萬元。如果你再買一輛國產的20萬元左右的車,其中含的稅至少有七八萬元。倘若是進口車,就要交得更多。
有了小孩后,你給孩子買奶粉,用護膚品,看電影,請朋友們吃飯,偶爾還買部手機,平均每個月花費3000元左右,則要繳納的稅為600元以上。到60歲時,為此繳納的稅為25萬元以上。加起來一共是100萬元左右。這還不算你在25歲之前和60歲之后的所有花費。這個賬單的數字,遠遠大于每個月我們工資單上的繳稅數額。(見《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