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課程,從對《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解讀中我們發現: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根本宗旨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所以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應是讓孩子分享真善美的地方,是放飛孩子心靈的天堂,也是激活教師心靈智慧的殿堂。
教育的立場應有三條基準線:教育是為了誰的?是依靠誰來展開和進行的?又是從哪里出發的?毋庸置疑,教育是為了兒童的,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兒童出發,這就是教育的立場。但反觀我們的品德與社會課堂,兒童立場常常受到猛烈的沖擊,最為嚴重的是,一些教師從未站在“兒童立場”設計教學,而是從“教師立場”出發,把自己的需求當作兒童的需求,以自己的興趣代替兒童的興趣,導致教學內容浮躁虛空,教學沒有實效性。請看以下鏡頭——
鏡頭一:辦公室里,幾位班主任在閑聊。甲說:“剛上了兩節語文課,下午還要上品德與社會課,真累?!币艺f:“沒什么,照本宣科,隨便講兩句就讓他們做練習,我每次都是這樣上?!北f:“我也是,要不哪有那么多精力,反正這科不用考試。”丁說:“我都沒講幾課,反正學生都不喜歡上,我就滿足一下他們的需求?!?/p>
鏡頭二: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自主選舉班委會》課上,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老師,咱們班這學期也自主選舉班委會吧!”大部分同學也附和說:“是呀,老師,自主選舉班委會吧?!笨迫卫蠋熌樢怀?,厲聲說:“吵什么,想反動呀!誰再提議誰就滾出去。”全班立刻安靜下來,大家垂頭喪氣,只聽到老師不耐煩的講課聲。
鏡頭三: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我懂事了》課后,學生張某說:“老師讓我們回去幫父母做一件事,你做什么事呢?”林某說:“我才不做,反正老師又不檢查,我不做他也不知道?!睆埬痴f:“那我也不做了?!?/p>
……
造成品德與社會教學沒有立足“兒童立場”的原因有:師資緊張,沒有穩定的品德與社會教師隊伍;教師不重視品德與社會學科,沒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只是機械地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念、知識,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忽視課后踐行的跟蹤調查;等等。有鑒于此,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師應早日變成“大兒童”,引領學生在品德與社會多彩的世界里遨游。
第一,要研讀開發教材,活用教學資源。課標提倡教師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堅持“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這一基本理念,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關注他們的認知基礎,從而提煉出源于學生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有益的教育內容。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理解領會教材,適當調整教材,有效重組教材,合理補充教材。經過教師加工、提煉等一系列創造性的活動之后的教材,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活性因子”,從而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教學四年級《走進美麗的家鄉》這個單元時,我們就地取材,根據我縣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的特點,將教材調整為包含“叩訪家鄉先賢”、“探尋家鄉風俗”、“品味家鄉特產”、“贊美家鄉風光”四個活動主題的內容;在教學《從家鄉看祖國》一課時,結合我鎮地處粵北農村,孩子見識少,較難感受祖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實際情況,教師可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從減免農業稅、九年義務教育減免學雜費、農民加入新型合作醫療、村村通公路等方面,讓學生感受家鄉的發展、祖國的發展。我們認為,根據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需要,激發教師的智慧,實現教材的重組、開發與創造,可更好地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
第二,要“鏈接”生活體驗,深化道德認識。生活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育家贊科夫說:“如果真正的、廣闊的生活沖進教室的門而來到課堂上,教室的天地就開闊了?!薄镀返屡c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讓他們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可見,生活體驗是促使學生“動心”的催化劑,是解決“知行脫節”問題的關鍵。在教學中,我們應盡可能“鏈接”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讓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以四年級品德與社會《走進殘疾人》一課為例,我們組織的體驗活動有:播放《家有兒女》無聲版與有聲版——體驗殘疾人無聲世界的無趣;角色扮演《我是啞巴》——體驗殘疾人“有口不能說”的痛楚;盲人取物——體驗殘疾人在黑暗中生活的不便,對陽光世界的渴求;單手穿衣、單腿走路——體驗殘疾人生活的不便。
五個體驗活動結束后,學生們有感而發:殘疾人太需要人們的關愛了!這之后,每次看到殘疾人,他們就會想起自己曾有的體驗,行為上自然而然就會關愛殘疾人。這既避免了教師只是通過語言描述讓學生走進殘疾人的世界,又實現了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的“我看到了,我忘記了;我聽到了,我記住了;我做過了,我理解了”。
第三,要跟蹤課后踐行,固化道德習慣。目前,許多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將教學研究的目光聚焦于課堂,對課堂教學深鉆細研,而對學生道德踐行能力的培養卻不太重視,致使學生的道德行為得不到強化,造成知行脫節,嚴重者會形成雙面人格,從而使品德教育歸于失敗。因此,品德與社會教學一定要延伸至課后。
課后延伸是維系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命”,是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歸宿。被譽為法國教育學“經典作家”的埃米爾·涂爾干說:“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的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它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闭n后延伸,旨在為兒童營造“致知篤行”的平臺,使之由課內生活走進他們的現實生活,使課中所學、所得、所感、所悟,真正轉變為課后所用、所做、所行、所為,使課堂教學中業已內化的知、情、意、行等品德因素,能夠在課外生活世界中得以踐履和彰顯,進而強化學生道德行為,固化學生的道德習慣。例如學了《我懂事了》一課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為父母做一件有意義的事”的活動,并讓學生收集活動的相關資料,如相片、作文、活動記錄等;學了《當火災發生時》一課后,教師可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消防疏散演練,然后讓學生回到家里組織全家人進行一次消防疏散演練,教師則可通過電話、“校訊通”短信等方式收集踐行反饋情況。
教育家雅斯貝爾說:“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品德與社會學科在教育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作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我們要從多方面入手,尋求教學突破,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讓我們的孩子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作者單位:廣東始興縣頓崗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