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雙休日,我們學校每天下午都有40分鐘的晚辦公時間。這時,大部分教師都在埋首忙業務,或是批改作業,或是提前備課,或是交流學生的問題或趣事,或是認真反思書寫教育教學筆記,忙碌了一天的充實與送走學生的輕松感洋溢在臉上。可也有部分教師把這段時間當成聊天或是發牢騷的時間,一臉著急與苦悶,更有甚者憑窗而坐或立,一會兒頭朝著窗外留意其它辦公室的先走者以便緊隨其后,一會回過頭來看墻上的時鐘是否已到辦公結束時間,一心只候鈴響就為先走,感覺在校多待一刻也是折磨。
看到他們的焦急,我能想象他們內心的痛苦,也替他們痛苦。
他們的痛苦是因為他們對學生的愛已如一潭死水。
縱觀教有所成幸福感強的教師,不管遠在名都大邑的名師還是近在身邊同處一校的同事,他們都收獲著令人羨慕的成功和幸福,給予我們最大的啟迪與感悟,他們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工作有熱情,對自己的學生有愛心,同時,他們也天天生活在學生對自己的愛當中,天天有講不完的教育故事與學生成長。
而反觀那些不愛學生同樣學生也不喜歡的教師,卻過著天天和學生斗氣的生活,上課時猶如過堂,下課后牢騷滿腹。因為教師對于他而言只是一個謀生的職業,抱著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去進行教學活動,所以這個生活謀得很辛苦——因為成長中的學生有著不可預料的發展,所以他們感覺學生每天在給他們出著不同的難題;因為沒有了愛心,沒有問題即課題的研究心態,他們感覺工作就是對自己的煎熬。
前者把工作當事業的教師工作越來越幸福,后者把工作當職業的教師則變得越來越痛苦。
原因何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句出自2200多年前《呂氏春秋》里的名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流動的事物最具生命力。
作為教育,此理同樣適用。
因為,再有愛心的教師如果沒有愛來補充,沒有愛來助自己成長,那么他愛的心湖要么慢慢干涸,要么成為一潭死水,不光焦渴了自己,也滋潤不了別人,甚至會影響同事和學生。更何況那些一開始就把這個工作當作職業的教師,他們沒有愛的付出,當然也就談不上收獲愛的回報。在置身一項“愛”不可或缺的事業里,沒有了愛的滋潤的他們只能是心靈干涸,工作了無生趣,在校度日如年。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愛亦如此,只不過這源頭來自學生。只有當老師和學生的愛在彼此間回環流動起來,互相溫暖,共同成長,那么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才會日漸強大,從而幸福自己,幸福別人。
(作者單位:山東諸城市龍都街道呂標小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