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中有“洿池”一詞,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必修)有如下解釋:
[數(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細網不進池塘(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數,密。罟,網。凈,深。
對“洿池”的解釋還有以下兩種
《古代漢語詞典》(陳復華主編,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深池,池塘。《孟子·梁惠王上》:‘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數罟:密網。)”
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灣,濁水不流。洿池,即池塘。據說上古不許用密網捕魚,不滿一尺的魚不得食用,以免有礙魚的生長繁殖。”
我們認為,將“洿池”解釋為“池塘”,至確:但第一種解釋容易讓人誤以為“洿”是形容詞,是“池”的定語。其實,”洿”應是與“池”并列的一個名詞。
王筠《說文句讀》:“灣池同物,但分清濁耳。””洿”的本義是濁水池,即停滯不流的濁水池。《淮南子·精神訓》:“苦洿之家,決灣而注之江。”意思是:苦于濁水多積的人家,挖開濁水池讓積水流入江里。《論衡·恢國》.“丘山易以起高,淵洿易以為深。”意思是:土丘容易增高,渾池容易加深。“池”的本義是由沼澤向圩塘引水的水道,多指人工挖的;或指水停積處,池塘。《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鄭玄注:“池,謂陂障之水道也。”賈公彥疏:“謂障澤為陂之時于澤通水入陂之道日池。”這里“池”是水道的意思。“流水不腐”,故池水常是清的。《書·泰誓上》:“惟宮室、臺榭、陂池、侈服以殘害于爾萬姓。”孔傳:“停水日池。”這里“池”是池塘的意思。
古代漢語中常見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單音語素構成的復音詞。如《論語·先進》:“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爾雅·釋天》:“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饑饉”和“灣池”一樣,是由兩個意義相關的單音語素構成的復音詞。又如《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時,誡太子日:‘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陟罰”“臧否”“異同”“緩急”是由兩個意義相反的單音語素構成的復音詞。
古代漢語中有些詞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意義是不同的。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一般來說,這類同義詞連用時是泛指的意義,對舉時是特指的意義。”如“拔”和“擢”都有“提拔,選拔”的意思,二者對舉使用時,“拔”往往指提拔本來沒有官職的人,“擢”往往指提升已有官職的人。如《漢書·杜周傳》:“朱博果見拔用。”《漢書·翟方進傳》:“丞相官缺,群臣多舉方進,上亦器其能,遂擢方進為丞相。”朱博是沒有官職而被提拔任用官職,翟方進是已有官職而被提升。二者連用,就是“提拔,選拔”的意思,用不著區分它們之間的細微區別了。如李密《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洿”和“池”也是這樣,它們連用組成“洿池”,就是池塘的意思。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洿””池”特指有別,“洿”的本義是濁水不流的池塘,“池”的本義是人工挖的由沼澤向圩塘引水的水道或指池塘。“洿池”泛指不分,即是池塘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