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之說,可以追溯到1922年出版的陳望道的《作文法講義》,他當時稱之為論題、證據、證明法式,雖沒有明確的“三要素”的提法,但“三要素”雛形已具。大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學的議論文教學中仍沿襲這一套老掉牙的知識。現行教材中,不論議論文閱讀還是寫作,編者的指導思想依然是“三要素”。
其實“三要素”說并不符合議論體式閱讀、寫作的實際,在認知方法、思想方法、說理方法上存在著諸多問題?!叭亍辈⒉荒軜嫵蓪ψh論文的規范:“三要素”俱全未必就是好的議論文,有的很可能是最差的“議論文”;“三要素”不全未必不是好的議論文,有的可能是很好的議論文。然而,迄今對“三要素”之說的弊害,教材既無變革,教師也無覺悟。議論文的教學是語文教育的最重要的部分,承載了世界觀與方法論教育的重任,如果在理論上未能對其作深刻反思,肅清其流弊,必將貽害無窮。因此,議論文教學改革,必先由對“三要素”的批判入手。
“三要素”最大弊病在于它是“形式”要素,而非“實質”要素,因而無法產生實質性的規范作用,因此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一、要素提煉不當:特征的失范“議論文三要素”的認識是錯誤的。把“三要素”當成議論文本的構成要素已不準確,以此作為議論體式閱讀要素便難免捉襟見肘,作為寫作要素那就完全失范了。
先說“三要素”作為議論文本構成要素的問題。
“論點”作為要素就不盡妥當。議論文本不是有“論點”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論點”,而是“具有較高逼真度的論點”或“新論點”。作為要素,它要有明確的“實質”界定。是否有論點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什么樣的論點。
“論據”就更不能稱為要素了?!罢擖c”與“論據”“論證”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罢摀北取罢撟C”方法低兩個層次,它是“論證”方法中”例證法”“引用法”之下的概念,所以,頂多只能稱為“論證”方法中“例證法”“引證法”的要素,而不是議論文的要素,“論點”與“論據”的關系,好比“太爺”與“曾孫”的關系(“論證”是“兒子”,“例證法”是“孫子”),”三要素”不能并列。
“論證”方法作為“議論文”的要素也同樣是有問題的。首先,“論證”是“說理方法”之一,如果“論點”與“說理方法”是同一層次的話,“論證”就比“論點”低一個層次,比“論據”高一個層次,因此,它與“論點”“論據”不能并列。其次,“論證”這個概念也不適當,“論證”是動詞,若與“論點”“論據”這兩個名詞對應,應稱為“論證過程”或“論證方法”。第三,由于“論證方法”還只是若干說理方法之一,說理方法還有很多(下文會談到),如果“論證方法”是要素,那其他說理方法是不是要素々將“論證方法”作為要素是以偏概全。
再說“三要素”作為議論文閱讀“要素”的缺陷。文本要素是靜態的,閱讀(行為)要素是動態的。當然更重要的是,由于它并沒有準確體現議論文本的特點,因而也是不適用于大多數議論文本的閱讀的?!榜g論文”、隨筆、議論散文等議論體式一般不用“論證方法”,閱讀這類議論文本自然就找不到“三要素”。議論文本的說理方法那么豐富,閱讀時其他說理方法一概視而不見,單去尋找“論據”“論證方法”,行嗎?
最后再看“三要素”作為議論文寫作“要素”的錯誤。寫作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有沒有“論點”和“論點”是什么,而是“論點”得以產生的“材料”和如何“選題”。進一步,也不是考慮如何論證論點,而是如何有針對性地說理。人教版教材為了迎合、遷就“三要素”,竟然無視、篡改了寫作行為,導致了對寫作行為特征描述的全面失真。寫作行為絕不是單一的”論證”行為所能涵蓋的。如果是“駁論文”寫作,它倚重的不是“論證”“論點”,而是如何“證偽”“敵論”??梢?,“三要素”與議論文寫作的認知要素、認知過程是極不吻合的。
總之,“三要素”與議論文要素、議論文閱讀和寫作要素是不相吻合的,因而是不科學的。“三要素”思維定式,導致了議論文”偽閱讀”“偽寫作”的發生。
二、目的意識喪失:重心的偏離
“議論文三要素”關注的是對“論點”的“證明”,卻忽視了“論點”本身的真理性、逼真度。
“三要素”屬于“形式邏輯”范疇,它不論觀點正確與否,只考慮推理方式是否恰當,將它作為認知方法,屬于線性思維或平面思維,是不合適的。與議論文本寫作的認知方法相匹配的應是辯證邏輯,屬于二元對立思維,或多維立體思維——系統思維。它不但關注論點正確與否,而且更為注重論點的發現性、新穎性、逼真性。就是說,“議論文三要素”,是誤將“推理形式”當成“認知方法”,造成了寫作上的舍本逐末:重點不是“論點”,而是“論證”。這可謂思維的“燈下黑”。
“三要素”的重心是向“論證”傾斜的。對于“論點”,要求的僅僅是有沒有論點,頂多就是要求論點要鮮明、正確(這已經是外加的“實質”)。而“論據”與“論證”則是關鍵:“論據”要確鑿、充分,“論證”要合乎邏輯,即“觀點與材料的統一”。所以,在寫作中,“論點”是什么往往無關緊要,學生最重要酌事就是找”論據”進行“論證”。殊不知,如果論點不新穎、逼真度不高,即便論點正確,論據、論證也沒有問題,寫了還是等于沒寫。偏離了議論文寫作的“目的”——求真,這個觀念性偏差,將學生引入了無謂議論的死胡同。
“形式邏輯”的推理不考慮論點正確與否,只講求推理是否合乎邏輯,其結論—論點,即使是錯誤的,但只要做到“觀點與材料的統一”就是“合法”的。而任何觀點幾乎都可以找到與之相匹配的材料:“地心”說未必就找不到“論據”,以人的“常識”論,“地心”說可以找到的論據遠比“日心”說要多得多;要把一個慈善家說成“惡人”,也未必就找不到“論據”,只要“慈善家”是人,就絕不會沒有過失、缺點,甚至罪過。反之亦然。在“三要素”觀影響下,形成了這樣的“議論”思維定式:“論點”無所謂質量高低,“鮮明”就好,關鍵是找“論據”和運用“適當”的“論證”方法,(老師的、現成的)“觀點”加(老師的或自己的)“論據”即“議論文”。
在這樣的觀念下,學生誤以為論點無所謂,切題就成,找尋合適的論據才是最重要的。他們的“議論文”寫作,幾乎所有的“論點”都是陳舊的,“論據”都是雷同的,例如“貴在有恒”“誠信”“助人為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志者事競成”“失敗是成功之母”“知識就是力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知足常樂”。這些“論點”被一代一代中學生反復撕扯咀嚼,早成了“食之無味,棄之不舍”的“雞肋”。教學中便是老師不厭其煩地將這些老態龍鐘的”論點”以至“論據”傳遞給學生,作為他們加工、制造文字垃圾的原料。
其實,似乎無關緊要的“論點”,卻至關重要。而且,“論點”的形式不重要,“論點”的性質才重要。“論點”的新穎與逼真,是議論體式寫作的先決條件。議論體式寫作的目的,便是“求真”,“求真“是議論的動力與生命,也是其價值與魅力所在。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王充在其巨著《論衡》中對議論的目的在于“求真”就已有深切的體認:起于“疾虛妄’’(偽),終于“歸實誠”(真)。遺憾的是,兩千年過去了,后學們竟然把議論寫作當文字游戲,不知為何“議論”,“論點”緣何而發。
議論體式寫作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然而,由于認知是沒有盡頭的,所以真理往往又是遙不可及的,認知追求的是“逼真性”。“逼真度”如何,是衡量“假說”(論點)的指標。對成見有所超越或發展,提出有較高“逼真度”的假說,才是議論體式寫作教學的終極目的。這個目的不論對于學者還是小學生都是一樣的。
三、材料意識缺乏:基礎的淺陋
“三要素”思維是“論點”先行的,是以“論點”為原點的思維,而議論體式寫作的原點不是“論點”,而應是“材料”,“論點”是來源于“材料”的。如此重要的“材料”工作在“三要素”思維中卻被忽視,因而在寫作教學實踐中也是付之闕如。是先有論點還是先有材料,這涉及“唯心”與“唯物”之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議論文三要素”的邏輯起點是“論點”,以“論點”作為第一要素,加之應試寫作按題目“立意”,恰巧印證了”議論”始于“論點”的“正確性”?!叭亍迸c應試寫作都越過了“材料”工作這個“前寫作”環節,公然將極其重要的“材料”遺忘了。這就造成了“材料”意識的嚴重缺失和寫作觀念的偏頗。
“論點”借以產生的“材料”可稱為“原始材料”或“原始資料”,與“供料作文”題目中使用的“材料”和用于論證“論點”的“論據”有著根本的不同?!痹疾牧稀?/p>
是“議論”發生、完成的物質前提,是論題、論點等得以產生的基礎?!霸疾牧稀卑ǖ膬热莺軓V,涉及某一范圍內的事物、對象、現象、成見、知識等。
對于議論寫作來說,最重要的莫過于“材料”。“材料”是決定議論質量的客觀條件,“材料”工作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論點”的新穎性與逼真度。片面的材料產生片面的“論點”,殘缺的材料產生殘缺的“論點”,豐富的材料才可能產生全面的“論點”;錯誤的材料產生錯誤的“論點”,真實的材料才可能產生正確的”論點”。因此,古往今來的作者都極為注重“材料“的完整、全面、真實,注重“材料”的搜集、甄別、思考。“材料”意識,可謂議論體式寫作的首要意識。
缺乏“材料”意識,從長遠來看,是根本性的缺失,因為沒有良好的“材料”意識,便沒有搜集、研究“材料”的自覺與對“材料”的敏感,便不可能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沒有細致、嚴謹、艱苦的“材料”工作,便不可能有深入的認知與探究,不可能獲得理性、科學的判斷,就不可能寫出高水平的議論文本,也不可能在未來的思想、學術領域登堂入室。
古人說積學以儲寶,厚積而薄發。在議論體式寫作教學之初,就要打破“三要素”與應試寫作的思維定式,從實際寫作的要求出發,讓學生圍繞著一定的領域、專題、論題搜集、學習、思考相關資料,積累相關學養,養成定向搜集資料的習慣與良好的“材料”(資料)工作意識。這才是治本之舉。
四、思想方法片面:矛盾的掩蓋
“議論文三要素”的著眼點是論點與論據的統一,而不是矛盾。
由于“三要素”認知將思維的邏輯起點放在“論點”(立意)上,缺乏“材料”意識,未能看到“材料”的多面與復雜,未能著眼于材料的豐富性、矛盾性,因而,所形成的“論點”不但陳舊,而且往往是封閉、片面、絕對化的,例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堅持就是勝利…‘熟能生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開卷有益”。這些學生耳熟能詳、老師百讀不厭的“論點”,都不是建立在對“材料”(現象)的全面分析之上的,而是從前人那兒繼承來的?!靶攀帜閬?,皆為論點”。究竟這些“論點”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材料“的性質,這是師生們從不考慮的。
其實這些陳陳相因的“保留論點”,不論是“全稱肯定”還是“全稱否定”的判斷,都是以偏概全,說的都是片面之理,都沒有揭示出事物的矛盾,因而都是經不起推敲的。如“失敗是成功之母”,就未必盡然:有些“失敗”是“成功”之母,有些“失敗”則是“失敗”之母,也許后者比前者還要多。經過一輩子努力,稱得上“成功人士”的人還只是少數?!吧賶巡慌Α蔽幢鼐汀袄洗笸絺保骸巴鲅蜓a牢,猶未為晚”,“老大’發奮努力,也還是有可能大有作為的。——缺乏“材料”意識,便不考慮“論點”是否涵蓋了“材料”,不注意“材料”中包含的多種多樣的規定性,就不會去檢驗“論點”是否全面、嚴密、妥帖,以至于拜倒在那些所謂的顛撲不破的“真理”面前,置經驗與常識于不顧,喪失了基本的思考機能。
封閉式論點、論據、論證思維,勢必導致學生在認知上主觀臆斷、以偏概全。學生從“論證”“論點”的需要出發去尋找“論據”,眼里只看到那些符合“論點”的“有用”的“論據”,對“材料”作隨意擇取,對不符合“論點”的“無用”的“材料”視而不見,一概加以排斥。寫出來的文章似乎“論據”很充分、典型,“論證”也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其實說的只是一面之詞。如此,論點的偏頗便不可避免,議論便淪為兒戲,實用主義思維由此發生。
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矛盾,都是對立統一體、多元統一體。議論體式寫作,重要的是能夠發人之所未見,“論點”全面、辯證、深刻,較為準確地揭示事物的內在矛盾性、復雜性。
五、具體分析欠缺:說理的貧乏
“議論文三要素”說,讓人們覺得似乎靠“三要素”就可以完成議論說理的任務,其實“論據”“論證”“論點”的說理作用是很有限的。單一的“論證”說理,忽視多種說理方式的互補,忽視“具體分析”方法的運用,這顯然又是一大缺失。
“論證”雖然也是一種說理(推理)方式,但它只是諸多說理方式之一。界定、闡釋、闡述、分類(說明)、比較、論述、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都是說理方式,每一種說理方式都有必要,其作用一點不亞于“論證”,而“三要素”說則囿于“論證”一隅,將其作為唯一的說理方式,這就有了極大的局限,甚至是偏頗。這就跟一張桌面需要幾條腿的合力支撐一樣,如果只有一條腿,不論多么牢固,也很容易傾覆。
其實“論證”這個概念就有問題:“論點”是沒法“證明”的?!罢撟C”最重要的兩種方法——歸納法與演繹法,在具體運用中,近似于中學教材中的“例證法”與“引用法”,前者是用事實論據“證明”論點,后者是用理論論據“證明”論點。實際上,與其說是“證明”,不如說是“說明”。在議論體式寫作中,不論是用“歸納法”還是“演繹法”,都只能在極其有限的程度上“說明”“論點”。
大家知道,要用歸納法“證明”論點(歸納出結論),必須是窮盡一切對象的“完全歸納”,由于在議論寫作中沒法作到“完全歸納”,因而沒法真正運用“歸納法”,只好退而求其次,采用“例證法”?!袄C法”屬于“簡單枚舉”性質,靠這種隨意性的“舉例”——“片面歸納”,自然是沒法“證明”“論點”的。比如,要證明“凡人都是要死的”這個“論點”,你必須列舉出古今中外所有人的死亡作為“論據”進行“論證”才是有效的,才能算是“證明”,而這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即便假設有人能列舉出以往一切人的死亡,也還是不能“證明”未來的人也都會死亡,還是不能得出“凡人都是要死的”結論。因為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的,過去的人要死,不等于將來的人也一定會死。不是有人已經預言在若干年后人將不死嗎?
“演繹法”則是以某一公認的“真理性”的論斷作為“大前提”,以涵蓋在該”大前提”之內的某一具體研究對象——“小前提”,由于“小前提”屬于“大前提”的一部分,所以可以從“大前提”的性質中推導出“小前提”的性質,即得出“結論”。“演繹法”的運用,前提條件是“大前提”的論斷必須是公認的,這就很困難。由于作為“大前提”的論斷是未加驗證也無法驗證的,因此,作者所“引用”的“理論論據”“逼真度”如何就不得而知。有的“大前提”,在作者看來也許是“真理”,在讀者看來卻是“謬誤”,或是“逼真度”不太高的道理。而且,即使是“公認”的“真理”,也是不斷地被批判、被超越的。如果“大前提”的“真理性”不足,或讀者對“大前提”(理論論據)不認同,那么,該推理對讀者也就沒有任何說服力。
可見,所謂的“論證”論點,是一相情愿的,其說服力是遠遠不夠的。議論文本必須靠各種說理方法的互補,形成一種合力,來提升其說服力的強度。
那么最基本的說理方法是什么呢?我以為是“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是“議論”的生命?!白h論”真正的功力不在“論證”,而在“分析”(“論證”也可以視為一種“分析”),就是運用各種說理方式,圍繞“論題”與“論點”所展開的“說理”?!罢擃}”“論點”(包括分論點)是“分析”的對象,也是“分析”的產物?!罢擃}”“論點”中所包含的矛盾、條件、因果、過程、本質、實質等是“具體分析”的內容。界定、闡釋、闡述、分類(說明)、比較、論述、論證、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等說理方式都可以歸為“具體分析”的手段。
當然,不是每一篇議論體式寫作都要涉及上述所有的說理方式,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要讓學生明白,說理方式絕不只有“論證”一種,說理方法是非常豐富的,說理的空間是非常開闊的,說理方法的運用是非常自由靈活的。
總之,簡單化的“論點、論據、論證”思維是一種自殘,閹割了議論文本生機勃發的雄辯力,使之淪為散發著腐敗氣息的“論據”陳尸場。
六、證偽方法缺席:駁論的遺忘
“三要素”思維導向是用“論據”來“論證”“論點”的正確,其方法是“證明”。這一認知背景是培根的“實證主義”“經驗主義”,與其相匹配的是演繹式的“教條主義”思維。在科學研究的進程中,在說理方法的運用中,“反駁”“證偽”的作用,往往大于“證明”,“反駁””證偽”是科學進步的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駁論文”“論辯文”的重要性要大干純粹的“立論文“。然而,“三要素”思維嚴重忽略“反駁”“證偽”的方法,“駁論文”與“論辯文”基本上是在“三要素”視界之外的。這就存在著極大的疏失。
關于“反駁”“證偽”的重要性,可以從卡爾·波普爾的理論中得到啟示。他否定證明主義,肯定證偽主義:“教條態度顯然關系到這樣的傾向:通過試圖應用和確證我們的規律和圖式來證實它們,甚至達到漠視反駁的程度,而批判態度則是準備改變它們——檢驗它們,反駁它們,證偽它們(如果可能的話)。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批判態度看做是科學態度,把教條態度看做是我們所說的偽科學態度?!彼咽亲⒅亍白C明”還是注重“證偽”,視為“偽科學態度”與“科學態度”的分界?!比亍闭J知可歸入“證明主義”范疇,即“偽科學態度”范疇。
他比較了“科學增長”的兩種方式:“我們可用于解釋科學增長的兩種主要方式,一種不甚重要,而另一種十分重要。第一種用知識的積累來解釋科學:科學像擴充著的圖書館(或博物館)。像書籍越積累越多一樣,知識也同樣與日俱增。另一種用批判來解釋:科學借助于一種比積累更加革命的方法增長,這種方法破壞、改變和改造一切,包括它最重要的工具即我們的神話和理論所由表達的語言。頗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第一種方法即積累的方法遠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重要??茖W中,知識的積累遠不及科學理論的革命變化?!薄傲⒄摗睂儆诘谝环N方式,“駁論”屬于第二種方式。在“科學增長”中“證偽主義”方法比“證明主義”方法更為重要?!叭亍彼⒅氐氖遣簧踔匾?,所忽略的恰恰是更為重要的。
那么為什么“證偽主義”方法比“證明主義”方法更重要呢?波普爾說:“我們致力于認識真理和發現真理的嘗試不是終極的,而是尚待改進的;我們的知識和學說是猜測,它由猜想、假說構成,而不是由終極的確定的真理構成:批判和批判的討論是我們接近真理的唯一手段。這樣,它便導致了大膽猜測和自由批判的傳統,這個傳統創造了理性的或者說科學的態度,并創造了我們西方的文明——唯一建基于科學的文明。“由于現有的知識與學說,不論如何“證明”也只是猜測與假說,不是終極真理,而批判(證偽)則推翻了先前的猜測與假說,孕育了新的猜測與假說,推進了認知的進步,因而使我們更加接近真理。
批判與證偽的主要方法便是尋找反例。好比我們知道“一切天鵝都是白的”這一知識,無論再用多少“白天鵝”來“證明”這一知識的正確,都無助于推進認知的發展,而一旦我們發現了反例——一只黑天鵝,我們就不再停留在原先的認知上了,便推翻了原來的結論,產生了新論斷——天鵝有白天鵝與黑天鵝,知識便因此得到增長。這就告訴我們,對于逼近真理來說,“證偽”比“證明”來得重要,我們的主要目的應該是尋找各種顏色的天鵝:藍天鵝、綠天鵝、紅天鵝……可稱之為“尋找永遠的黑天鵝”。
從這個意義上說,“駁論文”“論辯文”比“立論文”重要,而“三要素”恰恰與“駁論文”“論辯文”相錯位,無視“證偽”的意義與價值,這不能不說是思想方法上的極大缺陷。
由于“議論文三要素”影響深遠,已經成為語文界的集體無意識,因此,進入到議論文本教學領域,勢必要對此先作一番梳理與澄清,對其缺失進行反思與檢討,使之走出認知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