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改革有三股力量:其一,源自教學實踐的教學變革力量;其二,源自教育科研的專業支持力量;其三,源自教育管理的行政推動力量。依靠行政推進、科研支持而形成的教學實踐驅動,是從上而下的;反之,由教師自覺改變觸發,然后科研介入支持,同時引發管理層注意,依靠行政推介,這就是從下而上的變革。兩種改革形態各有其優勢,而單一依靠行政推動,沒有實踐者的自覺行動,這一過程中的能量消耗比較大,收效卻是有限的。
在本世紀初,我國臺灣地區啟動一輪課程改革,提出若干以學生為主體的行動口號,意欲動搖教師強勢課堂。結果引起教師的應激反應,在行動跟進中,教師與管理者產生矛盾,以為這樣的改革最終是剝奪教師的教學基本權利的。矛盾激化后,引出了一份萬言書,為教師請愿。這是一個從上而下推進變革而缺乏下面教師良性互動的例子。
前幾日,一位校長說,自己的改革由頭都是來自教師的。當管理者與教師同時發覺教學問題的時候,管理者不是以為自己高明,提出一個計劃作為藥方,而是問教師:“你們看怎么辦?”教師行動的方法要來自教師。教師團隊研究提出策略和方法,以此作為學校改革的主導行為。這種改革是從校本出發,由教師啟動的。校長感覺改革的蓄勢已經充分了,就把科研的力量引介進來,給老師的改革作些指點,由此把教師的行動變革往理性方面引導,提升思想價值和理論價值。當這個改革的果子逐步成熟的時候,再依靠行政推動力,把它推介出去,廣而告之。
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思維方法,與目前的改革不同的一種路數。當很多校長都在鼓吹自己,紛紛提出某種施政綱領的時候,他——這位別樣校長,把目光放在教師本位,努力挖掘教師智慧,由此創生一個學校的教學思想。他的背后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力量。
當學校改革有了雛形的時候,校長來爭取教研支持,希望我們整合力量,幫助教師來完善他們的經驗,由感性的思考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借助這個過程把學校科研提升到較高層次。這就是科研的生存空間,即能為學校發展提供專業支持。
教育改革發展到今天,我們倡導內涵發展,各種有益于改革的力量都勃發起來,教師有積極性,校長有積極性,科研人員也有積極性。這樣的一個局面令人感覺樂觀。可以說,今后的教學改革,缺了三股力量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可能產生積極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