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化知識的背景下,各語文教學刊物也將屬于知識(這里所說的“知識”指狹義“知識”,即指字、詞、句、語法、修辭等知識)的東西作了淡化處理。我認為,語文教學刊物不應淡化知識,應該保留和充實語言欄目,讓屬于“知識”的語言類稿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為,這樣做有以下好處:
一、幫助教師答疑解惑。毫無疑問,對一些知識的認知與教學,教師難免有疑難。比如對一些詞句的確切含義的理解,比如對一些句子有無語病的判斷,比如對一些句子的成分分析與句型認定。語文教學刊物經常刊登語言類稿件,可以幫助教師答疑解惑,消除疑難,從而提高語文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二、培養教師嚴謹精神。語言很難學好而且容易出錯,語文教學刊物經常刊登語言類稿件,可引導語文教師講究語用規范,培養嚴謹精神,規范使用語言。追求語言運用的規范嚴謹,應該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之一。語文教師具有嚴謹精神,就不會對不規范的東西熟視無睹,認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別人亂得我亂得。
三、引導教師語用規范。語文教學刊物保留和充實語言欄目,每期刊登語言類稿件.可引導教師注意語用規范,規范使用語言。可能有老師會說:語文教學刊物是給語文教師看的,語文教師會有語用規范的問題嗎?我的感覺是:有,而且相當突出。拿我自己來說,寫稿稍不注意就會違反語用規范。以己度人,推而廣之,我想類似的情形會有不少。事實上,留意身邊語文教師的語用情況,不規范用例隨處可見。再看看經語文專家嚴格把關而編入教材的名家文章,不規范的用例也并非絕無僅有,拙文《也談關聯詞的位置——兼談規范標準的普適性》(《中學語文》2009年第11期),就列舉了作家、語言學家等違反關聯詞位置規則的錯誤用例十幾例。看來,即便僅僅是只要求做到規范通順也不容易,何況,語言運用的要求遠遠不止于規范與通順;所以,有人說:語言這東西,非下苦功學不可。語文教學刊物每期刊登語言類稿件,可引導語文教師注意語用規范,進而帶動其他教師注意語用規范。
四、引導社會語用規范。可以說,當下社會的語用情況并不樂觀,不規范用例隨處可見,有的甚至是十分低級的語用錯誤。如故宮“撼”字事件,如滿大街滿校園的“招聘啟示”“招領啟示”。語文教學刊物對這些情況應該有所關注、有所反映、有所引導,以促進社會的語用規范。雖然語文教學刊物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語文教學刊物所起的糾錯引導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
五、體現刊物自身特色。毫無疑問,刊物應該有自己的辦刊特色。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刊物似乎大同小異:占主要版面的都是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法介紹這些東西。雖不能說這些東西不重要不該有,但全都如此,容易內容雷同,特色欠缺,容易引起閱讀的審美疲勞。再說,搞好教學主要依靠自己的解讀、自己的設計、自己的教法,別人的東西雖可資參考但不能復制。這就決定各家刊物應有自己的辦刊特色,不必都是教材解讀、教學設計、教法介紹。因此,刊物有“語言知識”欄目的,應該保持這一欄目,并精心呵護,越辦越好,以體現自己的鮮明特色。沒有這一欄目的,不妨增加一點語言知識的東西,以體現刊物內容的豐富性。
總之,語文教學刊物每期刊登語言類稿件,對幫助教師答疑解惑、培養教師嚴謹精神、引導教師語用規范、引導社會語用規范等具有重要作用,語文教學刊物不應淡化知識,而應保留和充實語言欄目。
筆者深知,以一個普通語文教師的身份給語文教學刊物提建議是不恰當的,因為欠缺應有的眼光與視野。就算是一個普通讀者隨便談了點讀刊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