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課改目前還得在高考的框架下進行,不能過分理想化,以為可以和高考對立起來,獨立推進。在高考框架下課改能走多遠,就盡量走多遠。完全不考慮高考,甚至忌諱談高考,這樣的課改是脫離國情,脫離實際,不會成功的。
一個中小學老師有沒有自己專門的學術研究,并不重要,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園地”,要有讀書研究的習慣,把讀書當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能。青年人已經開始過一種前所未有的網絡生活。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比如互聯網的海納百川的信息存儲功能,獨特的鏈接方式,以及信息傳播的即時性與便利化),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思考方式,也改變著千百年來形成的印刷文化的閱讀思維方式。思維跳躍、碎片化、缺少深度,專注力喪失,都是新的現象。很多人迷戀于網絡,已經不太可能較長時間集中精力去看一本書,寫一篇文章。人們很容易變得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記憶完全依賴互聯網,依賴百度、谷歌,那記憶就可能淪為技術化。生物記憶變成物理記憶,這對人類的感情、性格、思維的形成會有什么影響?起碼可以斷定,過量的信息,真真假假,魚龍混雜,總是來不及過濾、處理,就如同大海波濤一樣不斷叢集、翻滾,沖擊著人們,這可能會產生很大問題,極大地影響著社會心態。
過量的信息,容易讓人產生普遍的焦慮。如奶粉問題、動車出軌事件、地溝油問題、老太太跌倒事件、北京同仁醫院病人行兇事件,等等,從新聞傳播角度,揭露問題非常必要,有監督警醒作用。過去的新聞比較回避矛盾,在揭示社會真相方面是很不夠的。但從新聞倫理角度看,過量的負面報道所造成的效應往往是消極的,會沖擊普遍的社會心態。
互聯網時代,信息過量的問題是人類誕生以來所沒有過的,是全新的問題。為什么“扯”到互聯網和信息過量?因為我看到這樣一些現象:一些中小學老師的生活條件比以前好了,但焦慮也多了。這是為什么?我想除去社會轉型、市場化等原因,恐怕也有信息過量的原因。所以我主張大家都能好好思考—下,在新的世界性的焦慮現象面前,我們最好能多一些“定力”,讓自己靜下心來。
面對信息過量現象要有自覺,那就是學習并讓自己具備一點信息傳媒素養,知道現代信息傳播的規律,一些重大的變化(比如傳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動面對,不是被裹挾。對于網絡信息,對于博客、微博的傳播特點,都要有一定了解,盡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一些過濾、分析,才不至于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要有平常心,日子才過得下去。
語文學科本是化育人的學科,“定力”就尤其重要。這里說的“定力”,包括應對和過濾復雜、過量信息的能力,實事求是的態度,尊重規律、以不變應萬變的眼光,還有平常心。自己有些“定力”,才不至于完全被信息爆炸的洪流所裹挾,才能在沒完沒了的各種“現實沖擊”面前保持清醒,不“憤青”,不抱怨,也不“九斤老太”,不隨波逐流,而是沉下心來,盡量擠出自己發展的空間,去做一些有意義的實在的事情。自己有“定力”,才能讓你的學生處于相對不那么煩躁的“小氣候”中,也才有比較好的學習環境。我也主張中小學要有傳媒素養方面的教育,這是新課題。
我們的社會得病了,是“時代病”。完全不焦慮已經很難,但能較為清醒地意識到現代社會“普遍的焦慮病”問題,盡量使自己減少一些困擾與煩躁,有些自覺,也許可以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質量,幸福感有所提升。這個問題很大,還缺少研究,我也只是有這種感覺。
除了社會原因、信息過量原因,老師們的焦慮很大部分還來自教學生活的失衡。過去當老師那種“自由職業”的狀態已不復存在,教學中很多問題都是兩難的,不好解決。常聽老師們抱怨說,課改理念是好的,但現在誰也擺脫不了應試教育,所以很無奈,只能是老一套。現在課改效果不那么明顯,很多學校、很多老師的確還是搞死記硬背、題海戰術那一套,還是一門心思力爭考試成績和升學率(現在是名校升學率)。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現象,是因為社會的“普遍的焦慮”,傳遞和轉移到了教育領域,學校也很煩躁、很功利,教育的本義在相當程度上被異化了。一邊搞課改,一邊是應試教育不斷加壓,學生們幾乎就把學習當做敲門磚,老師們也很無奈,這也是造成焦慮的一方面原因。
如何減少無奈與焦慮,我有三句話:承認現實,著眼未來,懂得平衡。
承認什么現實?高考中考仍然存在,競爭必然激烈,那么人們極端重視考試的想法也就必然牽制教學,極大地影響教學。這種狀況很難解決,不是我們當老師的可以左右的,我們必須承認這種現實。著眼未來呢?就是比較清醒地看到現實中存在的極大的不合理,現在這種應試教育是不可能真正培養出優秀人才的,甚至可能產生扼殺個性與創造力的極壞的后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現實的巨大阻礙,就完全放棄老師的責任。特別是語文老師,從事的是人文性、精神性很強的化育人的工作,所以理想的燈不能就此熄滅,不能讓自己連同我們的學生完全卷進應試教育的泥淖之中。就是說,還得留下一份心,為孩子們的未來著想,培養他們成為既有知識與能力,又有健全人格的人。
承認現實,又要著眼未來,兩者有些矛盾,并不容易做到,所以我提出耍懂得平衡。我曾經提出過一個觀點:課改和高考應當相生相克,共同改進。這就是平衡。現在有一種看法,好像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應試教育,就是要改變高考、中考帶來的一切負面影響,就是和考試對著干。這種看法與態度是不符合實際,也無濟于事的。課改應當和高考“相生相克”,一起改進。“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進改革。為何要“相生”呢?說到底,課改目前還得在高考的框架下進行,不能過分理想化,不能和高考對立起來獨立推進。在高考框架下課改能走多遠,就盡量走多遠。完全不考慮高考,甚至忌諱談高考,這樣的課改是脫離國情,脫離實際,不會成功的。家長和老師也不會聽你這一套。
課改怎么面對高考,和高考共存相生,又不被高考拖著走,恐怕要調整思路,想想辦法。高考不會取消,只能改革。事實上這幾年已經作了一點改革,但既然是考試,就有基本要求,要有一定的難度和區分度。高考對于教學肯定會有制約,課改必須面對這種必然的制約,但又保持一定距離。
這就是“平衡”。有平衡,就是進步,就是改革。這是個現實問題、核心問題,是課改的瓶頸。也不能簡單認為面對高考,就是站在課改的對立面,這種思路是有問題的。我們要幫助學生學得好,學得活,考得好。課改和高考必須也能夠謀求共存,彼此“相生”又“相克”。
有水平的老師對此不那么焦慮,因為他們懂得平衡,懂得相生相克的道理。他們既能讓學生考得好,又能讓學生學得不那么死板,不陷入題海戰術。這就是水平。看來,如果我們想不被現實的洪流吞沒,想讓自己的教學實績對學生長期起作用,而不只是實現目前的應考目標,那我們還是在提升自己的平衡能力上多花點工夫吧。
除了焦慮感,現在教師還普遍感到了職業性倦怠。這個問題很現實,司空見慣。老師們現在都很忙,一天到晚忙,一年到頭忙,說得好聽是工作繁重,但如果靜下來思量,都收獲了什么?所做的都有意義嗎?這樣生活得充實嗎?不見得都是滿意的回答。一線老師很累,不只是工作的累,而且是“心累”,精神上的疲憊。我們的學生為什么對語文課缺乏興趣?很可能老師本身就缺少興趣,沒有明確的方向感,沒有個人的精神空間,越累就越是興味索然了。
教學本來是主動性、創造性很強的事業,現在多被各種客觀因素所制約,成了按部就班去實施的任務,其中還有很多競爭,很多做無用功的形式主義、事務主義,這一切趕著大家拼命往前奔,天天如此、長期如此,誰不累?所謂職業性倦怠就這樣發生了,嚴重了。
職稱晉升、申請項目、評比檢查,永遠沒完沒了。就像希臘神話中的那個“倒霉蛋”,要推著石頭上山。這些都是所謂現代人的困惑。生活的漩渦把人們帶進去了,身不由己了,借用馬克思的說法,就是“異化”了。如果跳出來想一想,這多么可怕且可悲。我們當語文老師,是注重人文精神的。人文是什么7就是關注人的處境與命運,我們是否應當首先關注一下自己的處境與命運,關注—下自己的職業性倦怠?
當然,不能全怪老師自己。最根本的,是外部環境必須要改善。具體來說,政府與教育主管部門要真心實意重視教育,一方面加大投入,另一方面給學校和一線老師松綁。要想辦法多少解決一點教師的職業性倦怠問題。最要緊的,是不能讓學校完全卷入市場經濟大潮,不要讓學校自己去創收去弄錢。只要卷入市場,學校和老師就都不得安生,就有無窮焦慮。不管出臺什么新的政策措施,有一條必須注意,不要再給老師們增加壓力,應當多為老師解決實際問題,要讓學校有學校的樣子,干凈一些,自由寬松一些。當然,從根本上說,就是逐步從應試教育為主轉向素質教育為主,就是落實課改中提出的那些好的理念。
講實際一點,如果外部環境就是這樣緊迫,如果課改的目標在一段時間內仍然很難實施,如果我們所處的小環境就是那樣緊張甚至有些惡劣,那么作為一個普通老師,該怎么辦?就是抱怨,把原因全部推給外部環境?就是繼續職業性疲倦,甘愿沉淪于庸常的生活?我想大家是不甘心的。那怎么辦?我想最好多少堅守一點理想主義,具體來說,每個人都保留一塊“自己的園地”。
這本是周作人一篇文章的標題,大意說的是心靈自由和寫作自由的空間,屬于自己的空間。這里轉用—下,用來說明語文老師需要的精神空間。我們無論工作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一個精神家園,哪怕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不要一窩蜂都在應對現實需求。評級呀、教學檢查呀,當然都要應對,但還是要有“自己的園地”。最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專業愛好,能多少進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研究,有些發言權。你在這狀態中,會有另外一種成就感,同時也可以不斷接觸學科前沿,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在狀態中”很重要,這能幫助你克服職業性疲倦。
這不是不可能,舉個例子來說說吧。北大附中的程翔老師,在備課中發現高中語文練習題有一段《愚公谷》的譯文有錯,他找來《說苑》核實,居然發現還有其他一些問題。他就帶著問題學,用四年業余時間譯注《說苑》,自己苦心研究,不斷和專家討論,慢慢也就成了這方面的專家。現在他的譯著正式出版。他這幾年很苦,自己做研究,還要教書、應對各種事務,但他有了自己的研究領域,有“自留地”,就充實多了,信心也增強了,雖然會很忙,但這種忙在相當程度上消解了職業性疲倦。一個中小學老師有沒有自己專門的學術研究,并不重要,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園地”,要有讀書研究的習慣,把讀書當成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只是為了備課或某些職業的、功利的目的而讀書,不是停留于“職業性閱讀”,而是有比較自由超脫的閱讀,在讀書并接觸人類智慧的過程中,去發現生活,體驗世界,讓自己眼界開闊,思維活躍,就能超越庸常的生活,擺脫職業性倦怠。
“自己的園地”不只是自己讀書研究,也包括自己所營造的氛圍。可以和本校本地區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師組成研修小組或讀書會,也可以在網上組織博客群,總之要有“小圈子”,有交流學習的平臺。這可以彼此“取暖”,不但讓研修活動常態化,還可以營造濃厚宜人的學術空氣,切實提升專業素質與教學水平,使大家感到生活更充實,不至于陷入那種無邊無際的職業性倦怠。
這里特別給青年教師提些建議:沒有必要把社會看成無可救藥的大染缸,對社會問題要有分析,讓自己心態正常一些,不是非此即彼,不當于事無補的“憤青”。此外,要有讀書計劃,三年、五年或者十年,有個大致方向。最好能成為一個研究型的語文老師,甚至學者型的語文老師。這是值得鼓勵的奮斗目標。“取法乎上”,給自己定位高一點,那么學習、教學、生活就有目標感,就更有意思。好的語文老師是不滿足于當一個教書匠的。
這又涉及教師專業發展問題,我認為不應把這種發展理解為適應課改,或者單純的職業訓練,要有比較長遠的目標,因此,可行的中短期學習計劃非常必要。當然也要考慮一些實際問題,比如考級、職稱晉升,但不要都是“直奔主題”,免得自己也卷入“應試教育”。培養專業興趣與專業敏感很重要,是長期的事情。還有,就是拓寬視野,不斷更新知識,不滿足于現炒現賣,立竿見影,或者只關注與目前教學可以掛鉤的,而要在整體素質以及修養方面下工夫。所謂專業發展也是人生事業的發展,要有一點理想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