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是歷年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重要考點,能力層級均為B級。
一、考點梳理
理解文言實詞、虛詞應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常見文言實詞”是指大綱規定的120個實詞以及語文課本、讀本中出現頻率較高的340個常用實詞。“常見文言虛詞”即大綱規定的18個文言虛詞。第二,實詞虛詞考查常有語境限制,應依據語境來理解識別其含義。第三,實詞考查重點為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偏義復詞、詞類活用等。虛詞考查重點為“之”“以”“而”“于”“其”“為”等熱詞。
高考對該考點主要以單項選擇題的形式進行考查。文言實詞每套試卷必考,出題方式都是從選文中選取四個句子來理解實詞,且大都是選擇不正確的一項。文言虛詞大部分省份設專題考查,題型相對穩定:①用兩兩比較的方法從選文中選出四個虛詞,分別跟課文中相同的虛詞進行比較:②選取同一材料的不同句子中的相同的文言虛詞,比較其異同。
二、試題精析
1.對下列句子中的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屋比延燒.不足優也
比:并排。
B.臣請婦節,伏矯制之罪
矯:假托。
c.責大指而已
指:意旨。
D.亦不能奪之矣
奪:強取。
(2011年江西卷第10題)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可以用聯想已知推斷法,即聯想課文中有關語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本題D項中的“奪”,我們在《陳情表》中學過“舅奪母志”,奪:改變。本題中的“奪”與此同,故D項錯誤。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以其頑,閉之空室中
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因雜出經義目試之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持之而泣,以告戶部
農人告余以春及
D.乃知先生之深于經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011年高考安徽卷第5題)
[解析]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的掌握。A項的第一個“之”是代詞,這里指代先生;第二個“之”用在主謂間,取消甸子的獨立性。B項第一個“因”是副詞,相當于“于是,就”;第二個“因”是介詞,相當于“通過,經由”。C項的兩個“以”,都是介詞,相當于“把”。D項的“乃”是副詞,第一個相當于“才”,第二個相當于“竟然”。答案為C。
三、技法點撥
(一)理解文言實詞技法點撥
1.代入檢驗法
這是在推斷詞義時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即將所給的義項放在具體語境中,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順,那么可能就是正確的,反之就是錯誤的。如理解“乃留愈幕府贊軍事”(2011年全國大綱卷)中的“贊”的含義,把選項給的釋義“輔佐”,代入檢驗,語意貫通,據此可判斷是正確的。
2.聯想遷移法
(1)聯想教材例句
文言實詞的考查往往是“課外內容課內考”,所考的實詞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我們可以聯想課文有關語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異同,然后初步確定文中實詞的含義。如“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2011年重慶卷)與“籍吏民”(《鴻門宴》)中的“籍”意義相同,都是“登記”的意思。
(2)聯想成語
成語大多來自文言文,借助這些成語中詞語的意義,可以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如“澤命不渝,信也”(2011年山東卷)中的“渝”,我們可借助“矢志不渝”這個成語來推斷:渝,改變、違背。
3.語境推斷法
推斷詞語含義,要結合句子本身的語言環境。如果釋義能使語句暢通,那么,這個意義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錯誤的。如“以公少年易之”(2011年江蘇卷)中的“易”有“更換、交換、改變、容易、輕視”等義,再根據文章語境“老吏曾腆侮法粥獄”,可推知這里應是“輕視,看不起”意思。
4.句式推斷法
古人行文,喜歡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且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我們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
(二)理解文言虛詞技法點撥
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應根據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推斷。一般解題思路是:(1)檢索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2)辨認課內語句的出處和意義、用法:(3)放回原文,結合較寬的語境加以代入、確認。以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題。
1.掌握常用意義
高考復習時若能熟記并掌握18個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考試時就會得心應手。例如: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其”字,與“其詩亦怪怪奇奇”的“其”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則或咎其欲出者
B.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
c.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
D.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2011年湖南卷第6題)
[解析]本題只要掌握“其”的幾種常用意義,就可迅速答出。A.那個,指示代詞;B.他,人稱代詞;C.他的,人稱代詞,作定語,與題干例句相同jD.一定,副詞。答案為C.
2.牢記教材例句
文言虛詞中考查的八個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個句子一般都出自課本。因此,只要熟悉該虛詞在教材例句中的意義和用法,再加以比較,就很容易推斷出答案。例如:
①持節發倉粟以賑之
②作《師說》以貽之
(2011年江西卷第]1題A項)
[解析]②句出自教材《師說》,是學生很熟悉的句子,“以”字表目的,可譯為“來”;①句的意思也很明顯,也是表目的。故可迅速斷定兩句中的“以”意思相同。
3.分清虛詞實詞
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如果一組句子中同一個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不同。例如:
①昔者,曹子為魯將兵
②則終身為破軍擒將矣
(2011年北京卷第7題B項)
[解析]①句中“為”是介詞,可譯成“替”;②句中“為”是動詞,可譯成“做”。顯而易見,兩者的詞性不同,用法自然也就不同。
4.分析語法結構
與實詞相比,虛詞主要表達一定的語法功能,因此從分析句子的語法結構入手,也可以推斷其意義和用法。例如:
①寡人聞仲父之言此三者
②此亡秦之續耳
(2011年山東卷第10題D項)
[解析]①句中“仲父之言此三者”為主謂短語,“之”放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②句中“亡秦之續耳”為偏正短語,“之”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是結構助詞,可譯為“的”。
5.厘清邏輯關系
有些虛詞可以表達一定的邏輯關系,因此可以通過分析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來推斷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例如:
①拱手而問日
②朝濟而夕設版焉
(2011年山東卷第10題B項)
[解析]①句中“而”連接的是狀語和中心語,表修飾關系:②句中“而”連接的是兩個動詞,且順序不能顛倒,故“而”是表承接關系。邏輯關系搞清楚了,“而”的意義和用法也就弄明白了。
6.聯系語境推斷
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系語境作具體分析,作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例如:
①保邦于未危
②室西連于中閨
(2011年浙江卷第17題D項)
[解析]兩個“于”字,所處位置相同,都與后面的詞組成介賓短語并后置,不結合文意就不好判斷。①“保邦于未危”是說在國家沒有出現危險時保護國家,這里的“于”是介詞,可譯為“在”;而②“室西連于中閨”是說室西和中閨相連,故“于”字是“和、與、跟”的意思。所以兩句中“于”字的意義和用法不同。
7.看清標志
有些虛詞是構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標志性詞語。記住一些有代表性的標志詞或句式,可以提高答題速度和準確率。
例如:《勸學》中的“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是一個定語后置句,“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詞。《燭之武退秦師》中“何厭之有”是賓語前置句,“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不譯。《鴻門宴》中的“大王來何操?”是一個賓語前置句,“何”為疑問代詞,作前置的賓語,是“什么”的意思。《過秦論》中“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是被動句,“為”表被動,是“被”的意思。
綜上,在解答文言實詞虛詞辨析題時,如能靈活采用一種或綜合運用多種答題技巧,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要想攻克這塊堡壘,光靠幾招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關鍵還要靠平時多記、多練、多積累。筆者在此提醒:熟記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解題的前提,了解課文出處并正確理解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