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國家語委2007年啟動了以“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為主題的“中華誦”經典誦讀活動,得到了全國各地各級各類學校的廣泛參與,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掀起了經典誦讀的熱潮。毋庸諱言,經典誦讀活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一些深層次問題逐漸暴露,制約了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持續發展,需要我們高度關注、認真分析并積極應對。
一、經典誦讀活動開展以來取得的成績
經典誦讀就其內容和形式而言,早已有之,不是一個純粹的新生事物。但2007年經典誦讀工作開展以來,又有許多新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五個創新”:
1.創新工作思路
經典誦讀活動將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與傳承中華文明并重,成為語言文字工作新的工作思路,擴大了語言文字工作的社會影響。這對于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提升國民的語言素養和文化修養,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提高廣大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到中小學,經典詩文中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通過誦讀活動,讓這些傳統美德植根于中小學生幼小的心靈,對于豐富語文教學的德育內容,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創新教育觀念
經典誦讀表面是一項活動的開展,背后蘊涵著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對傳統應試教育觀念偏失的糾正,是對素質教育觀念的重塑。如北京大學附屬實驗學校提出大經典教育觀,以育人為本樹立經典教育的高目標,以中西合璧拓展經典教育的大視野,以與時俱進促進經典教育的新發展,在經典教育創設之始就對其課程體系進行科學的規劃和構建,生發出國學經典誦讀、語文古詩文品讀、孝悌主題班會等活動形式,形成了涵蓋學前班、小學、中學的經典教育體系。
3.創新工作機制
經典誦讀涉及社會方方面面,需要理順機制、精心組織、統籌安排,才能見諸成效。甘肅省慶陽市在全市教育系統廣泛深入開展了以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為主要內容的讀書活動,初步形成了“五讀”活動機制和誦讀、講解、書畫、表演、踐行等活動形式,促進了書香校園創建,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為青少年學生扎牢了文化之根,打牢了成才之基。“五讀”即局長帶著校長讀、校長帶著教師讀、教師帶著學生讀、學生帶著家長讀、家長帶著社會讀。
4.創新活動形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和中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今優秀詩文,由此很多中小學校把經典誦讀作為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開設中華經典誦讀課程。如南京市珠江路小學確立了“讀好書、寫好宇、做好人”的校風,大力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書寫經典活動,力求以雅言傳承經典,用墨韻浸潤童心,自然地培養學生的美德與智慧。學校提供時間保障,把經典誦讀納入所有學科教學的研究內容,每天午間經典誦讀十分鐘,每周一節經典誦讀探究課,每周兩次主題誦讀展會,每學期一次中華經典誦讀比賽。同時加強師資建設,校領導率先垂范,教科室定期推薦,工會、學科組積極參與,開展定期讀書沙龍、讀后感評比、誦讀比賽等多種教師誦讀活動。還開展親子共讀交流、讀書征文演講、博客誦讀評比、假期主題誦讀等活動,推進活動走向深入。
5.創新參與對象
經典誦讀已經成為教授留學生漢語、傳播中華文化的一個有效途徑。近幾年的全國誦讀大賽吸引了眾多愛好中華文化的外國友人參與,他們通過參加比賽,進一步增加了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熱愛。如北京語言大學2010年中秋誦讀晚會選取了從春秋到當代的多首經典詩文,把中秋佳節的節日特點與中華文化的經典篇章融為一體。除了詩文誦讀,活動還融入了歌舞、器樂、書法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外國留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表演中來,越南留學生阮氏清玄傾情詮釋了王蒙的《青春萬歲》,美國留學生高慕鴻以一首李白《月下獨酌》拉近了今古的距離。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令外國朋友傾心向往,中西合璧的演出給晚會增添了一份雅致和靈動。
二、經典誦讀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不容否認,經典誦讀活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
1.心態功利浮躁,追求短期效應
一些學校、一些師生把經典誦讀簡單地理解為突出學校特色、提高文化素質的捷徑,片面追求誦讀技巧的快速提高,片面追求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活動表面看去場面壯觀、聲勢浩大,實則蜻蜒點水、收獲不大。更有甚者,一看短期難以速成,則灰心喪氣、淺嘗輒止。他們不知,經典誦讀承擔的是百年樹人的使命,應摒棄追求短期功利的浮躁心態,多問耕耘,少問收獲,持之以恒,方有所得。誦讀不僅是一種聲音的技巧,而且是與誦讀者自身生命緊密相連的。經典誦讀是為精神生命奠基的工程,不能立馬見效,不可短期速成。誦讀經典,深入體會其中所蘊涵的感情和哲理,久而久之,經典的精神才會融入我們的生命。興趣是學習的不竭動力,應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倡導非功利性閱讀、無任務性閱讀,方能日有所誦、日有所悟、日有所得。要在誦讀經典的過程中體驗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構筑精神家園,提升思想境界。
2.體制機制不暢,缺乏有力支撐
目前,經典誦讀活動的體制機制沒有完全理順,專兼職隊伍尚未形成,經費籌措困難,影響誦讀深入持續發展。經典誦讀活動大都是一些先行者依靠自身力量而開展起來的自發性活動,就全國層面而言,經典誦讀未能有機融入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教學質量評價、教育教學督導,主要依靠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領導的支持,缺乏制度層面的有力保障,缺乏體制機制的長期支撐,極大地制約了誦讀活動的廣泛深入開展。當前經典誦讀活動以臨時項目為主,缺乏穩定的經費支持,經費投入不足,必然影響活動長期開展。由于在短時間內,通過誦讀經典很難使學生的文化素質有明顯提升,事實上與應試教育的>中突及與現有評價指標體系的不匹配,必然導致經典誦讀難以獲得更大范圍的有力支持。
3。活動流于形式,深入挖掘不夠
一些經典誦讀活動存在以下弊端:重技藝表演,輕文化內涵;重課堂教學,輕課后閱讀:重教師講解,輕學生感悟;重集體教學,輕個體自學;重短期效應,輕長期積累。中華經典是中國人寄托情志的重要載體,應深入挖掘誦讀活動深厚的文化內涵,重視誦讀活動對當前中華文化復興的積極作用。誦讀的最終目的是提升素質、學會做人,誦讀教育若僅集中于技巧培訓是不夠的,是舍本逐末。要形成一種氛圍、培育一種精神、構建一種全新的機制,站在百年樹人的高度,重新審視經典誦讀的理念目標。誦讀具有漢語獨特的音樂美、韻律美,通過誦讀,能深刻體會中華詩詞文賦的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應正確認識經典誦讀活動與常規課堂教學的聯系與區別,教師不能取代學生的主體地位,試圖僅通過講解就讓學生完全理解誦讀內容,這種做法是違背誦讀教學規律的。
三、推進經典誦讀深入持續發展的對策
為了促進經典誦讀活動的深入持續發展,應在以下方面尋求突破:
1.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環境
在經典誦讀工作中,如何提高公眾對經典誦讀的關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經典誦讀社會性強,涉及面廣,要充分發揮經典誦讀作為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和弘揚中華文化有效載體的作用,就要使經典誦讀的價值與意義在全社會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戶曉,在此基礎上去開展工作,才會卓有成效。要從推進經典誦讀創新發展的高度,從為經典誦讀爭取條件資源和輿論環境的高度,從提升經典誦讀社會影響力和社會關注度的高度,深刻認識擴大宣傳的重大意義。
誦讀經典,是理解中華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提倡在中小學中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旨在開發學生的記憶力,打好學生的語言文字功底,使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獲得提升。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宣傳工作在統一思想、教育引導、普及知識、交流經驗、展示成果、樹立形象、凝心聚力、爭取支持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應充分認識在學校開展經典誦讀工作的意義,這對于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傳承民族精神和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提高學生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推進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2.加強頂層設計,建立長效機制
完善“政府主導、語委統籌、部門支持、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完善各地區、教育主管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分工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在教育系統內建立多部門聯合協調機制,與基礎教育主管部門、高等教育主管部門充分協調。在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建立一批中華經典誦讀基地學校,將經典誦讀有機融入教育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語言文字規范化示范校創建等活動。打造經典誦讀活動社會參與平臺,推動經典誦讀深入開展。將經典誦讀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完善市民文明素質教育體系;結合學習型城市建設,倡導市民學習中華優秀經典,積極推進經典誦讀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
引導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開設經典誦讀課程,廣泛開展校外活動、社團活動,建立經典誦讀長效機制,將誦讀教育開展情況列入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等相應督導內容。經費投入是開展經典誦讀活動的物質基礎,應加大經費支持,設立經典誦讀專項經費,提高經費的使用效率。要將經典誦讀與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提升相結合,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個體和群體能力構成中的基礎要素,對人的成長及全面發展具有基礎性作用。中小學生的語文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個人將來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和文化修養的水平,要注重對基礎性的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的訓練。
3.加強隊伍建設,培養優秀師資
經典誦讀,教師是關鍵,耍加強經典誦讀教師隊伍建設,建設高水平、專業化、職業化的教師隊伍。教師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只有教師從心底里熱愛中華經典,才能帶動學生學習中華經典,熱愛中華經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更多地從學生在經典誦讀中的薄弱環節入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高素質教師應自覺意識弘揚中華文化的社會價值,深刻理解中華經典的思想內涵,在指導誦讀過程中準確無誤地傳情達意,正確引導中小學生經典誦讀工作。
培養優秀師資,要重視對教師的培訓,建立培訓基地,完善培訓制度,通過多種途徑,對經典誦讀師資進行專業培訓。應依托相關高校建立經典誦讀人才培養基地,逐步實現崗位培訓經常化和崗前培訓制度化。廣泛開展經典誦讀志愿服務活動,開展誦讀進校園活動。加強經典誦讀專家隊伍建設,組織專家到學校開展誦讀講座和誦讀培訓,讓更多的人能認識和學習誦讀。
4.加強誦讀研究,提高誦讀實效
開展中華古代經典及現當代優秀詩文的誦讀,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有效途徑,這已成為教育界的普遍共識。但經典與學生在時代背景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著矛盾,因此,加強科學研究,提高誦讀實效,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經典誦讀研究的水平不高,針對性不強,研究的成果轉化不夠,科研成果的支撐作用需要進一步加強。
要開展經典誦讀成效研究,探討經典誦讀與語文教育、青少年成長、語文素質提升、人文情感強化、文化發展等方面的關系和作用,為經典誦讀教育的持續推進提供理論支撐。要加強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研究,探索建立以經典誦讀為基礎的中華經典教育模式。誦讀經典是一個熟讀成誦、語言訓練、文學鑒賞和精神提升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成長的過程。要建設經典誦讀資源庫,以大中小學語文教材相關內容為基礎,遴選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經典詩文及反映傳統節日、民族文化的優秀篇章,發揮示范推動作用。
5.擴大誦讀試點,實行分類指導
建立中華經典誦讀的實施標準,擴大試點,全面推進。通過試點探索學校開展經典誦讀的有效途徑和長效機制,形成示范成果,為經典誦讀的全面推進和扎實有效開展積累經驗,奠定堅實基礎。試點地區和學校要明確工作目標,健全組織機構,創新工作內容,結合區域和學校實際,力爭在相關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學科建設、活動開展、人才培養等方面體現特色、取得成果、積累經驗。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推進學校中華經典誦讀工作,要分類指導,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不同階段安排相應誦讀內容。要與現有課程體系相結合,在中小學,利用語文課、思想政治課、班會、校本課程、興趣小組及課外活動等渠道開展。在大學,要與文化素質教育、校園文化活動有機融合。誦讀篇目要精心遴選,文質兼美,剔除思想陳腐、語言枯燥、內容艱深的篇目,選擇語言優美、音韻和諧、膾炙人口的典范之作。通過將傳統詩詞與語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在教改中實現課程整合,優化課堂教學,使中小學語文教學逐步成為推廣經典誦讀的主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