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分析2012年全國各省市高考作文試題,我們可以發現,開放性的思維、思辨式的認知、生活化的挖掘、人文化的主題、個性化的展現,是作文試題的基本特色。下面就2012年高考作文試題的特點談談認識與思考。
一、關注考生的自我感悟能力與聯想、想象能力
2012年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試題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就是都注重對考生作文感悟能力的考查。分析2012年高考作文試題的寫作要求可以發現,“自選角度”“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看法”“體驗感悟”“根據你對材料的理解”等詞語成了作文試題寫作要求的關鍵詞。透過這些詞語,我們看到了命題對考生寫作的“自我感悟”能力或顯性或隱性地提出了要求。從對17套試卷的綜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感悟所涉及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從內容上來說,包含了文化、科技、人生、生活等方面的。如湖北卷(科技的利與弊)的感悟點在科技與文化上,浙江卷(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廣東卷(你想生活的時代)、全國課標卷(船工與漆匠)、全國大綱卷(放棄顧慮)、上海卷(心靈閃過的微光)等題的感悟落點則在對人生的認識與選擇上;北京卷題(鐵路巡邏員的故事)的感悟點在平凡的生活上,山東卷(孫中山名言)、江蘇卷(憂與愛)的感悟點則在時代責任感上。
感悟能力是一個人獨立思考的基本能力,也是考生寫出富有獨特思想的作文的必要條件。感悟能力的基點建立在考生獨特的生活感受與聯想、想象的思維能力上。高考作文對此提出明確的要求,或命題思路朝此方向設計,我想這是完全必要的。因為作文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觀點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考作文不僅要考查考生的語文能力,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考查考生對某一問題或現象的思考及思想。也就是說,高考作文應立足于語文能力考查的基礎,重視對考生思想層面的審視,通過作文來考查考生感悟思辨的深刻性和聯想與想象的層次性,這有利于高考作文從重形式、重語言向重思想、重語言、重形式三維結合的轉變,是對以前高考作文(也是對中學作文教學)中出現的重形式輕思辨、重感性輕理性的一種冷靜的思考與撥正??梢灶A見,對這種能力的考查是將來~段時間內作文命題的主流思想或主流方向。
近年,大部分省在命題時不約而同地關注到了考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體驗,更側重于義理和情理。這應該是命題者對作文命題的一種冷靜思考的結果:凸顯作文理性和情理的聯想、感悟和思辨力量。這給高考作文訓練與復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導向,我們應很好地研究,并以此來指導作文訓練與備考。
二、關注現實生活,讓學生有話可說
讓每一個考生都有話可說,是高考作文命題的出發點。一個讓考生一看就傻眼的作文題目,從考試命題的角度來說,當然是失敗的;從人本主義角度來看,更是不人道的。高考作文應該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寫身邊的事、熟悉的事。只有這樣,才能引導考生去關注現實,關注自己,關注人生,才能避免考生無病呻吟,避免套構作文和虛假作文的出現。
“關注現實,讓每一個考生都有話可說”是近年來高考作文命題所堅持的一條原則。今年全國大多數作文命題體現了這一原則,做到了命題“三貼近”,即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學生實際。這種命題思想是非常正確的,也是一個好的導向。
如大綱卷是用農村生活的材料來命題。命題的選材立意應該是針對當前社會人心浮躁、顧慮過多、壓力繁重的現實,主張消除顧慮,輕裝上陣,甩掉包袱和壓力,腳踏實地,穩穩當當地用心生活,做好眼前的事,擔當起當前的責任,命題的現實性很強。上海卷雖然用的是言論性材料,但材料本身是比喻型的,考生只要稍作聯想就可以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材料中的“微光”可以理解為美好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不經意間把身上美好的東西丟掉了,應該說這也是一個聯系現實、啟發人們思考生活的一道好題。
從內容來看,今年考查考生觀察社會、體味人生,彰顯考生個性的題目明顯增多。課程標準在“表達與交流”部分寫道:“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生活。”因此,關注社會,關注普通人的生活狀態,感知他們的所思所想,并引導考生進一步地去思考社會、思考生活,正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切入點。這一切入點全國似乎是不約而同的。除了上面說的大綱卷、上海卷、浙江卷外,全國課標卷、重慶卷、江蘇卷等試題都有濃厚的生活情趣,都將考生置于現實主義的社會語境之下,突出了對考生把握、認識與思考社會和生活能力的考查。這一命題思路說明了培養考生關注、認識與表現社會生活的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今后作文命題的一個方向。
從2012年全國的高考作文中,我們不但讀出了社會對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接納,也讀出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渴望的冷靜和安寧。從以上分析來看,我們在作文復習中不能不思考如何指導學生聯系生活、走入生活,從而去接近、思考社會上的多元文化、多元生活的問題,并指導他們辨析、認識主流文化,從多元文化、多元生活中汲取寫作的營養,從主流文化中學習文化、提升思想。據此,筆者認為,引導考生關注生活,從生活出發,為作文立意,為作文構思,應該作為今后高考作文復習的一個重點。
三、關注價值引領,彰顯精神涵養
現在的考生生活在一個文化多元、知識多元、精神多元的社會,對生活、社會、文化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文是思想的表達,當然也是價值觀的呈現。高考作文,為考生提供表達與呈現的機會,讓考生在作文中張揚個性,并引導他們去思考價值觀的正確與否,這是人本化的一個體現。中學時代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初步養成的階段。高考作文不僅是作文教學的指揮棒,而且也是社會價值取向的指揮棒,它必須將廣大考生引領到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航向上來。201 2年的作文題較為集中地聚焦了主流價值取向。
如全國課標卷作文所蘊涵的立意,做人就是要坦蕩無私地順從內心法則,心存善念,多行善舉,勿以善小而不為。積沙成塔,積水成海,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為歷史的進步作出貢獻,這是一種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既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又有新時代的精神特質。進入新時代,人們大多關注的是利益,任何事向錢看,而命題材料中的兩個人物拋開了世俗的金錢,一切以道德為規范,以品質為準則,展示了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無意間順手做的一件好事,卻避免了大災難,告訴我們順手時,請不吝善舉,這種行為對于社會上的那種“金錢至上”思想是一種無形的批判。考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批評社會上違背道德的行為,表現自己正確的價值取向。
又如北京卷作文材料,充分體現了貼近生活、注重精神層面的立意: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體現出不平凡的人生。當然對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命題沒有作條框限制,從表達的層面上來說,給考生提供了廣闊的自由發揮的空間。但考生如何去回答,卻涉及一個對人生觀、價值觀的思考判斷的問題,它需要考生有較為豐富的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精神涵養。
再如江蘇卷,從材料看,“憂與愛”這兩個方面都應該寫,二者實際上是融為一體的?!皯n與愛”主要體現在“憂”字上。憂是一種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有了責任感和使命感,對生活、家庭、社會就會充滿愛。憂患最終是為了愛,這實際上是一種大愛,如憂國憂民。這個題目可以引導考生不僅要熱愛生活,也要思考生活,具有明顯的價值引領作用。
2004年以來,自主命題的作文題中,有更多的省份在命題時是站在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思考社會矛盾的高度來思考的,側重于情理、義理,所擬的試題切合實際,有很強的針對性。近年大部分省份在命題時不約而同地關注到考生的生活感受、情感體驗和價值思考,更側重義理和情理。這應該是命題者對作文命題的一種冷靜思考的結果:凸顯作文理性和情理的思辨力量,突出考生對人生觀、社會價值觀的認同感的考查??梢赃@樣說,那些耳時關注社會、關注社會熱點的考生在金年的作文中會有充分發揮優勢的空間。筆者認為這為作文教學(也包括作文訓練)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研究這種導向的意義,并以此來指導作文教學與訓練。
四、關注多向思維,在開放與限制中保持較好的張力
今年,命題者似乎比較青睞那些富有哲理性的材料,比如全國課標卷、四川卷(關于水的討論)、安徽卷(梯子不用時橫放)、上海卷、江西卷(你擁有什么)、福建卷(人生、時間、賽跑)、遼寧卷(大隱隱于樂)、天津卷(清水還是濁水)等。除此以外,還有些作文題是隱含著哲理的,如湖南卷、北京卷等。試題含有哲理的思辨性本身就意味著命題的多向思維,這給考生作文立意角度的選擇提供了比較寬泛的空間,正因為思維空間的寬泛,如何正確地把握命題的內涵,選擇一個適合于自己寫的角度來立意,成為考生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它需要考生有較高的作文認識能力與思辨認識能力,因為缺乏這兩種能力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材料的哲理內涵,作文也就不能寫深說透。
從材料作文的角度來看,命題大多要求考生自選角度,這就意味著作文試題所提供的材料的多角度的存在??忌谙薅ǖ牟牧辖嵌确秶鷥瓤梢宰鞒鲎杂傻倪x擇,這體現了高考試題的既有限制性又有開放性的適度張力。
如全國課標卷的材料就隱含著多個角度:可以從關注船工的品質的角度來立意作文,亦可從船主入手來思考立意。船主在兒子獲救后并沒有隱瞞情況,而是以重金感謝船工,體現了船主的知恩圖報。船主的這種精神也是難能可貴的,相比于當下社會中那些得到別人幫助而反咬一口的行為是至高無上的。所以考生還可以寫“知恩圖報”“感恩”等話題。另外,材料還體現了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觀點。船的一個小洞如果船工不去補,那么船主兒子就會丟掉生命,船王就會悲傷,考生當然也可以寫“聯系’這話題。
又如浙江卷“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其實就是說可以做一個給別人鼓勁的平凡人,其立意也可以是多角度的,可以寫普通人與英雄之間的關系,可以從歷史的角度立意,上升到“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人民創造歷史”的高度來討論,也可以聯系現實,比如有很多人只往上看不往下看,不想做一個普通人,可以批判現實中的這種思想意識,等等。
試題材料的多哲理性、作文立意角度的多向性提示我們:作文的訓練要在思辨上下工夫,要在讀懂材料上下工夫。除此之外,還要注重培養審題立意的能力,要善于從多角度的材料中選擇識別立意的角度,將作文的立意定位在最佳角度。
五、關注材料作文
縱觀前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題,我們可以看到,各地作文題的題型相對保持穩定。2011年全國18套試卷中,材料作文8套(其中新材料作文3套),命題作文8套,話題作文2套。相比2010年,命題作文和話題作文各增加了一套??傮w趨勢沒有多大變化,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如果綜合分析近四年的試卷,我們可以發現這么一個規律:一種題型在一個省份內一般沿用三年左右。題型的相對穩定可能是從有利于高中語文教學與高考作文復習的角度來考慮的吧。
在題型保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命題一直在立意上求新、求變。與前三年相比較,2012年的材料作文有大幅增加,同時,這些材料作文一改往常給題目的做法,讓考生自擬題目。全國17套作文試題中,除江蘇省是命題外,其余的16套都為材料作文,就連一向鐘愛話題作文的天津卷今年也改為材料作文了。這種開放式的命題方式,避免了主題先行,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值得提倡。
從所給材料的性質來看,2012年的材料作文所呈現的材料以具體的人和事材料為多(全國大綱、全國課標、浙江、北京、重慶、遼寧、廣東、湖北等省卷題),名人名言為次之(山東、上海、江西、福建等省卷題),也有個別省份采用了寓言類材料(天津卷題)、圖片文字結合(湖南卷題)、詩歌材料(四川卷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與往年相比,作文命題的材料與現實生活的關聯度越來越大。分析今年作文所用的材料,可以看出其基本特點為:
1 材料都是具體的,而不是空泛、抽象的;
2 材料的核心是人,而非事與物;
3 材料均未直接切入時政熱點,但涉及社會熱點;
4 凸顯時代的色彩,折射出當下人的人生理念與價值判斷;
5 材料立意角度多維,給考生的個性寫作留有廣闊的空間;
6 要求作文的切入口小,限定明確具體,在限制與開放間保持著較好的張力。
筆者認為以上這些命題材料的特點可能代表了一段時間內作文命題材料選用的趨勢。
編后語:
高考作文命題貼近社會和生活現實、體現主流價值導向,儼然已經成為折射社會文化和時代特點的一面鏡子。在高考的第一天,因為作文題目,語文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語文教學享受了一次過節般的待遇。作為語文教學的專業期刊,我們呼吁這一天成為語文的節日。我們呼吁全社會都來關注語文教學,因為語文是民族之根、文化之根。
本期刊發的三篇高考作文命題評析的稿子,作者分別為長期關注作文教學的教授和特級教師,力圖理性、專業、深入地評析高考作文命題的科學性、有效性和對日常作文教學的導向。是重思維,還是重抒情;是開放,還是限制;命題是合理,還是無效?這三篇文章的角度和觀點可謂迥異。要想切實改變作文教學效率低、學生作文假大空的現象,發揮好高考指揮捧的拙出作用,我們認為,這樣針鋒相對的探討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