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孔乙己,人們很快會想到這么一些評價: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知識分子、好吃懶做的讀書人、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等等。這樣的解讀,細細想來,有些道理卻又有些偏頗。我們應該聯系魯迅在雜文中流露的一些思想,以及他本人對《孔乙己》這篇作品的評價,透過文本的表象,探究作家心靈深處的聲音。
一、“回”字的四種寫法并不可笑
魯迅對筆下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持有嘲笑還是同情的態度呢?我們翻開他的《自選集·自序》:“我那時對于‘文學革命’,其實并沒有怎樣的熱情。見過辛亥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魯迅的眼神總是特別犀利,能看到很多表象下的癥結所在。為什么失望了還要提筆呢?他這樣解釋:“想起來,大半倒是為了對于熱情者們的同感……自然,在這中間,也不免夾雜些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的希望?!笨梢?,魯迅更注重對時代暗疾的揭露,那些不合理的社會制度是他的憂思所在。
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離所處的時代,時代背景是考察一個人物的重要參考元素??滓壹夯顒拥谋尘笆囚旀偅粋€不大的地方。他經常出現的地方又局限在成亨酒店,在這個小小的社會舞臺上,各色人等悄悄出場。魯迅借酒店的小伙計——“我”的眼睛見證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一群喝酒的看客,總是把孔乙己當成笑料??滓壹赫娴暮芸尚?從外貌上看,孔乙己或許是可笑的,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從舉止上看,孔乙己或許也是可笑的,他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從身份上看,孔乙己是真的可笑了,他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又不會營生,越過越窮??傊?,孔乙己是一個眾人眼里可有可無的人物,一個社會并不認可的失敗的讀書人,一個既沒有名字也沒有經濟地位的可笑者。因而,小說中最可笑的一幕,就在于他很誠懇地教“我”一個知識——“回”字的四種寫法。文中的“我”是愈加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留下孔乙己嘆一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而這也被后來的閱讀者作為孔乙己迂腐可笑,深受封建科舉制度毒害的確鑿證據。然而,試想,假設是丁舉人談論“回”字的四種寫法,結論又會怎樣呢?況且,從古漢語的角度來說,“回”字確實有這樣幾種寫法,這種鉆研知識的態度有什么可笑呢?說到底,人們笑的并不是“回”字的四種寫法,而是連生活都不能自保的孔乙己居然掌握這個知識的可笑性。在笑聲中,人們更關心的是利與祿,只要可以掙到錢,酒店可以味著良心在酒里“羼水”,連掌柜關心孔乙己最近來沒來都是因為孔乙己還差他十九個銅板。
魯迅在這里并不是要批評孔乙己的“回”字四種寫法,筆墨中恰恰飽含了一種心酸,一種對沒落知識分子的無比同情。魯迅自己也有過這樣的時期,由于辛亥革命的果實落入北洋軍閥手里,軍閥混戰,社會情況異常黑暗混亂,在苦悶和沉思中,魯迅輯錄了大量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然而飽讀詩書卻無處可用的悲涼感常常向他襲來。他要批判的恰恰是這種社會現象。他在雜文中說,中國社會自古就是“成則為王敗則為賊”,而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了無數的悲劇。在雜文《聽說夢》中,魯迅說:“《東方雜志》的記者在《讀后感》里,也曾引用弗洛伊德的意見,以為正宗的夢,是表現個人的心底的秘密而不帶著社會作用的。但弗洛伊德以被壓抑為夢的根底_人為什么被壓抑的呢?這就和社會制度、習慣之類聯結了起來?!薄犊滓壹骸分械亩∨e人雖然沒有出場,但是他的淫威卻不小。他可以強行命令孔乙己寫服辯,動用私刑打了孔乙己大半夜,以致打折了腿。丁舉人因為是仕途的成功者,他成了和孔乙己截然不同的上層階級,掌握了鄉人的生殺大權,這正是魯迅憤怒的地方。和丁舉人類似的上層階級還有很多:《祝福》里的魯四老爺,可以從精神上致祥林嫂于死地;《阿Q正傳》里的趙太爺連阿Q的姓名權都可以剝奪;《風波》里的趙七爺可以嚇唬七斤……這些鄉間的上層階級,用手中的權力欺壓和虐殺普通民眾。魯迅越是寫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善良軟弱、貧窮無助,就越能激起人們對這種習以為常的社會制度的質疑。
二、杯酒解愁愁更愁
在小說中,孔乙己是貧困的,吃飯都成問題,但是為什么他還要常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呢?喝酒是一種存在的方式。漢娜·阿倫特曾說:一個人是“誰”,只能依靠自我的言說和行動,在主體間的交互關系中,通過他人的看和聽得到承認。他人的在場不僅是自我存在的條件,而且驗證了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滓壹涸鯓硬拍茏C明自己的存在呢,他連名字都被人忘卻,“孔乙己”只是大家給他起的綽號。中國人自古講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民間講究顯親,講究揚名,大夫土子們講究立身立言,彰顯令名。而孔乙己作為一個讀書人卻陷入一種無名的困境。因為他姓孔,別人便從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這半懂不懂的話里,替他取下一個綽號,叫做“孔乙己”??v觀魯迅其他的小說,悲劇人物往往也是無從考證姓名的,阿Q要姓趙,被趙太爺教訓了一頓;祥林嫂只知道她的第一個丈夫叫祥林……這些底層人物在一出場就被刻上了悲傷的記號。
孔乙己應該是有本名的,然而短衣幫、酒店掌柜,包括小伙計“我”卻都喊他的綽號,不是因為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也不是因為他滿口之乎者也,最為關鍵的原因是他科舉榜上無名,又沒錢。就憑這一點,什么人都可以喊他的綽號取笑他,取笑的話題無非他是否偷竊,是否被打,連個秀才也撈不到之類的事情??滓壹菏欠裢禃?,按他自己的辯解,似乎沒有;是否被打,他總是搪塞,說自己跌斷了腿:然而關于考秀才的事,“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可見,這才是他心靈深處的致命傷。一方面,考取功名,光宗耀祖,是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事;另一方面,君子安貧樂道,是儒家對知識分子的最高要求,現實生活中,安貧樂道卻很難做到??滓壹弘m然也說“君子固窮”之類的話語,引來的不過是一陣嘲笑,他的內心是凄苦而悲涼的。從精神上說,孔乙己在魯鎮孤獨而焦慮,因而,他的喝酒,既不是文人的雅興之至,也不像短衣幫為了解乏,更多的是消愁。如果說竊書的孔乙己是世俗中無奈的落魄人,那么酒店里的孔乙己則是個堅守文人最后那點氣節的窮苦知識分子,這也正是為什么孔乙己窮困至極還要來喝酒,喝酒還盡量不欠酒錢的原因。雖然酒店里沒有一個能了解他的人,但他也從不去打聽、嘲笑他人,至少沒有同流合污做個看客。他在這個讓他忘卻憂愁的地方教小伙計認“回”的四種寫法,分茴香豆給小孩子吃,文人的善良天真躍然紙上。可是,社會現實是殘酷的,酒店老板和短衣幫的嘲笑、小孩子的不懂事的哄笑,常常讓他觸及自己的傷疤。
三、笑聲背后的辛酸眼淚
《孔乙己》中,最大的看點就是看客的笑,幾乎孔乙己一出場就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笑聲:酒店掌柜的“取笑”,短衣幫的“哄笑”,小伙計“附和著的笑”,孩子們莫名其妙的笑……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人都可以任意取笑孔乙己。他們笑得那么快活,從不憐惜孔乙己的不幸,在這笑聲中,我們看到了病態社會中人情的冷漠,人心的麻木。
魯迅對這種病態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在《藥》里,夏瑜的伯父可以出賣自己的侄兒,老栓可以為了兒子購買革命者的鮮血,還有那些半夜起來專為看殺頭的群眾;在《祝?!防铮藗円槐橛忠槐榈匾龑榱稚┲v自己的不幸遭遇,柳媽用鬼神論嚇唬同一階層的祥林嫂……魯迅非常深刻地批判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這種冷漠心理,這也正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劣根性——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在《俄文譯本阿氏正傳序及著者自敘傳略》中,魯迅指出:“在我自己,總仿佛覺得我們人人之間各有一道高墻,將各個分離,使大家的心無從相印。……造化生人,已經非常巧妙,使一個人不會感到別人的肉體上的痛苦了,我們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卻又補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們不再會感到別人的精神上的痛苦。”魯迅最深廣的憂憤,不僅是看到人們對孔乙己的冷酷,而且是看到這些人本身也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而不自覺。在《沙》中,魯迅說:“近來的讀書人,常常嘆中國人好像一盤散沙,無法可想,講倒霉的責任,歸之于大家……他們的像沙,是被統治者治成功的,用文言來說,就是‘治績’?!泵恳粋€今天的看客都必將成為明天的被看者。看與被看者都沒有覺察出自身的悲哀,在嘲笑別人的快活里暫且坐穩奴隸度日。
“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說“大約”是因為沒有親眼看見孔乙己死:說“的確”,因為有兩年都沒有再看見孔乙己。魯迅先生最深廣的憂憤在于,他看到孔乙己的死因不僅是肉體的衰亡,更是靈魂先于肉體的寂滅。生活的困頓、人們的冷酷、社會的制度都成為人物悲劇的因素。而這些還活著的人本身也是封建社會的受害者而不自覺,當他們在孔乙己面前麻木地“快活”著的時候,不曾意識到,事實上,他們身上也同樣負荷著引起人麻木地“快活”的命運。魯迅在《孔乙己》中所抨擊的主要對象是整個的封建制度,它是造成人們之間的不理解和冷酷無情以及一切不合理現象的最根本的原因。像孔乙己一樣的落魄知識分子也許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堅守自己做人的準則,固守清貧,沒有一官半職,受盡世人嘲笑,他們的抗爭最終都是以靈魂先于肉體的死亡而告終,這不能不說是時代的悲劇、個人的不幸。在麻木的看客的笑聲背后,我們能感受到作家流著辛酸的眼淚祭祀這位普通的窮困的知識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