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中國人對“多元解讀”最為形象最為經(jīng)典的闡述。多元解讀產(chǎn)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文本自身的豐富性、模糊性與歧義性。作家們在作品中并不總是明確地表達情感態(tài)度與思想觀念,他們是用語言去描述、用結構去呈現(xiàn)、用寫作技巧去暗示,更何況有的作家寫作時就是想表達對所處世界和人生的多重感悟。同時,語言的意象性也豐富了它所表達的意思。二是讀者所處的歷史階段不同。讀者的經(jīng)歷、背景、知識、能力、視野與閱讀期待等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讀者所讀到的與讀出的當然就有差異。三是文本與讀者都處于歷史中。文本創(chuàng)作之初的那個言語環(huán)境會隨著歷史而發(fā)生變化(比如語義與語法的變化),作者意圖與文本意蘊因之會發(fā)生偏離。讀者的世界觀、價值觀與方法論也會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遷,所以不同歷史階段的讀者對文本意義或作者意圖的建構就處于不斷地創(chuàng)生與更新之中。
“多元”是一種必然,但多元解讀是在解讀文本的哪一元呢?文本(文學作品)的構成要素,包括語言、內容、思路、結構、寫作技巧等(有學者把這些要素統(tǒng)稱為作品的特定結構),我們都可以作為視點或視角去解讀文本,而獲得“多元”嗎?實際上,“多元”是針對文本意蘊或作者意圖的多元。多元解讀是讀者尋找并循著作品的特定結構導引的詮釋方向探究文本意蘊或作者意圖,并在與文本的思維性溝通中形成文本的意義。
我們主張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感知”,就是要著眼于文本的全局,通過自己的主觀認識,綜合運用學過的各種知識與語感,對文本進行整體的宏觀的理解,以理清思路,理解內容,理解語言、結構、寫法,理解主旨等。并不是所有的多元都是正確的,只有處于整體感知的視野中,在整體把握與領悟文本的基礎上的多元才是有意義的。
《散步》一文,似乎太短了,事情平常,敘述平直,語言也平易,但我們是否已識盡“廬山真面目”呢?對本文的解讀,目前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表現(xiàn)尊老愛幼這一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二是表現(xiàn)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三是在尊老愛幼的主旨下包含中年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應該說,這三種解讀都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內容。此外,文中有兩處重要的心理描寫,都出現(xiàn)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處是在道路的選擇上,大路還是小路,各有優(yōu)劣,但“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仿佛覺得“我”是這個家的領袖,決定著家的方向,甚至決定著整個世界的發(fā)展方向。一處是在不容易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了母親和兒子,因為我們分明覺得我們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責任既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整個世界的責任,于是我們一定要把這個家、把這個世界,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很仔細地帶向正確的方向:關愛生命、和諧幸福。
在尊老愛幼與責任使命兩者中,我更傾向于責任使命,并且把尊老愛幼也看作一種責任使命。不過,這種理解固然抓住了文章的主要情節(jié),但感知的整體性還不夠。
如何把“整體感知”的理念化為具體的閱讀行為?我想就應該從整體出發(fā),不斷追問。比如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是怎么寫的?用什么樣的方法寫的?為什么要寫這個內容?這個內容能表達什么意蘊?等等。結合文本,我們可以追問:
為什么要一一介紹散步的四個人,而且把“我”放在首位?在“我”的心目中一家四口人都很重要,把“我”放在首位,意在突出“我”在家中的重要位置,表現(xiàn)“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散步過程中的分歧是誰來解決的?怎么解決的?為什么這樣解決?出現(xiàn)了走平順的大路和走有意思的小路的分歧,當然是由“我”這個家庭的中流砥柱來解決。這雖然是小事,但關系到尊老與愛幼、家庭的和諧與幸福,所以“我”很是思考權衡了一番。
走小路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困難,是怎么解決的?為什么這么解決?出現(xiàn)了老人和孩子都不容易走過的地方,“我”和妻子就背起了他們,共同對付這個困難。老人和孩子都是“我們”肩負的責任,而且可以大到整個世界,他們有困難的時候我們的責任就是背負他們前行,而且要慢要穩(wěn)要仔細地走過每個坎。
尤其是要問“為什么”這一問題,因為那是人物一切言行的孕育地,它反映了人的道德品質和人性的本質。以上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共同指向于——“我”或“我們”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如果把這種整體的追問再作梳理與探究,還會有怎樣的解讀呢?
為什么要出去散步?是誰提出要散步的?作品突出“我”勸母親出去走走,想表達什么?因為春天到了,母親又熬過了一個酷冬,“我”提出去散步,主要是勸母親出去走走,以強身健體,讓她更有活力一些,讓她的生命走得更遠一些。
散步過程中為什么會出現(xiàn)分歧?“我”為什么決定委屈兒子而順從母親?在深感責任重大的關頭,我想不出兩全齊美的辦法,但想到伴母親的時日已短,便決定委屈兒子而照顧母親走大路。
走小路時遇到了老人和孩子都不容易走過的地方,我們?yōu)槭裁匆称鹚麄?為什么要走得“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很仔細”?因為“我”和妻子都知道“我們”背上的是生命,一個是年老的生命,一個是成長中的生命,但只有這生命才是整個世界,才是整個世界的全部要義!
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可以得出結論:文章表現(xiàn)了“我們”,尤其是“我”對生命的關愛,特別是對年老生命的關愛。
因此,才有“春天總算來了”的慶幸和期盼,這叫快樂著你(母親)的快樂;才有“熬過了一個酷冬”的痛心與疼惜,這叫痛苦著你的痛苦;才有“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的勸說,這是希望著你的希望。
用這樣的理解,再去透視文中的景物描寫,才能深刻地體會到它的妙處。無一處景物描寫不展現(xiàn)著生機,透著生命的頑強與活力,表達著對“生”的歡欣與希冀:新綠隨意鋪著,嫩芽密了,冬水咕咕,生機勃勃,充滿活力。這不得不讓人緣景生情,想到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生命,希冀他們亦滿是春天的氣息。尤其是母親改了主意的那段描寫:“她的眼睛隨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一口水波粼粼的魚塘?!蔽覀儜撟x出“留戀”與“希望”的:“望”既是實實在在的行為,更是心靈的企望!母親視線留戀的地方,更是她期盼的境界!這些描寫傳達著母親對生命的熱愛、對活力的渴望!
文中的景物描寫實在是對生命的關愛,尤其是對年老生命的關愛。這是作品意蘊的有機組成部分,富有表現(xiàn)力和象征意味。
“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yǎng)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培根的話很有哲理,但僅歸結為“文明之舉”,沒有挖掘到“關愛生命”的高度。
有人說,老人和兒童屬于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tài),最能真實地反映一個社會、國家的文明程度?!渡⒉健钒l(fā)表于1985年,作者是否有喚醒人們的生命意識,尤其是呼吁要關愛弱勢群體的生命狀態(tài)的想法呢?讓他們都走得不累(甚至也不需要“拿外套”),走得更好,走在春天里呢?我想作品已表達出這樣的意蘊。
對以上問題的追問與探究,就是在整體感知中多元解讀,不僅正確地感知了文本,而且也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思路以及語言、寫法的精妙了。但解讀的“多元”,還取決于我們對整體感知到的東西,用怎樣的方式去提煉與概括,用怎樣的生活經(jīng)驗和價值觀去體驗與感悟、解構與建構。
文中散步的人物有“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初步歸納為孩子、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向前發(fā)展便是中年人,中年人向前發(fā)展就是老年人,我們可否進一步把這三類人概括為一個人,看成一個人的生命發(fā)展軌跡?
孩子時代是“叫”,活潑天真,充滿童趣,對生命的認識是智慧的?!扒懊嬉彩菋寢尯蛢鹤?,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是需要“我們”“變了主意”“摸摸腦瓜”——給以關愛和呵護的,需要我們“背”著成長的。
中年時代是建設者,是傳承者,是領袖,承擔著承前啟后的責任與使命,必須莊重而不茍,是需要“背”上(老)又需要“背”下(小)而忘了自我的。
老年時代,隨著生命活力的衰弱,更是需要我們“說”出去走走,需要我們“背”著前行的。
“‘我走不過去的地方,你就背著我。’母親對我說?!蔽覀兛梢园堰@句話理解為母親對“我”的依賴。但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眼淚流了下來,酸楚而又百感交集:年紀大了,就一定有很多憑自己的能力走不過去的地方,需要“背”著才能走得遠啊!(其實又何止是老年人呢,我們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有自己跨不過的坎,也需要別人的關愛、鼓勵與攙扶!)
那“又熬過了一個酷冬”,不僅是母親自己的“熬”,更是我們共同的“熬”,這“熬”中缺不了我們的“背”啊!因為我們的“背”,他們才能“熬過”與
“挺住”,才能戰(zhàn)勝嚴冬與年老體弱走在這春天里啊!那“春天總算來了”,不僅是母親一個人的欣慰,更是我們一家的欣慰!
每個人都是這樣的生命軌跡;叫——背——熬。文中實則描述了一條生命的長河,解構著生命的密碼。因此,處于生命中年的我們就需要“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由此,生命的長河才能生生不息,人類的歷史才能綿綿不絕!
文本解讀必須建立在整體感知之下,并用文學知識、文體知識以及詮釋學理論作支撐,激發(fā)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生命的感悟和對世界的認知,從內容、思路、語言、結構等出發(fā)潛入到作品深層,與作者相會,與文本共謀。只有這樣,才能“積極地、富有創(chuàng)意地建構文本意義”,加深對作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