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以其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較之于前幾年,2012年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保持了平穩,沒有大的起落。
一、題型基本穩定,略有調整
2012年高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題型與去年高度一致。許多試卷除了換了選文,換了具體內容,形式幾乎和以前一模一樣。
17套文言文閱讀試題,除了上海卷,基本是三至四道客觀題加上兩至三句主觀翻譯題??陀^題中有一道涉及選文核心內容,主觀翻譯題為重頭戲。雖然考查點略有不同,但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①文言實詞意義的理解和虛詞意義與用法的辨別;②篩選信息,整合要點;③分析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④翻譯閱讀材料中畫線句子。除北京卷沒有直接考查翻譯外,其他試卷都有翻譯試題,而且分值較高,難度也相對較大。
可以看出各地命題者在文言文閱讀考查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文言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而不需要用題型的變化去干擾。
變化主要反映在有關內容理解和評析題目的指向上,趨向于更明確、表述更科學。如北京卷文言文閱讀第3題去年是:“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今年又恢復了和前年一樣的題型:“下列對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福建卷去年文言文閱讀第2題是:“下列句子陳述的內容與‘新修—柱峰亭’有直接關系的一組是——”今年為:“下列直接描寫龍鳴山景色的一組是——”浙江卷文言文閱讀第3題將前兩年的“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改成了“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梢钥闯龈暮蟾茖W嚴密。
穩中有變、適當調整,說明文言文閱讀試題已基本定型,相對比較成熟,已得到大家的認可。各地也在互相借鑒,汲取成功經驗。試卷的主客觀題分布、題型、題量、賦分等更趨于一致。例如今年湖南卷文言文閱讀題型屬于變化較大的,比去年多了一道選擇題,去掉了簡答題,分值由23變為22。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湖北卷文言考查,增加了文言斷句的內容,總分數由19分增加到21分;浙江、湖南等地一直保留3分的斷句題;重慶卷已連續三年在選文之外另選一段材料考查斷句。這也許代表著一個趨向:斷句將出現在更多的命題者的視野中,成為考查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僅次于翻譯的重頭戲。
二、選文典范多樣,稍有不足
今年文言文閱讀選文一改以往多出自“正史”的情況,趨于多樣性。根據考試說明對文言文選材“淺易”的要求,選文體裁仍以傳記和散文為主,文質兼美,脈絡清晰。17套試卷有10篇傳記,8篇散文(上海卷傳記、散文各考查了一篇)。有的雖不是史傳文章,但也是寫人為主的記敘類散文,如江蘇卷《伯父墓表》和湖北卷《家有名士》。福建卷《游龍鳴山記》是記游,重慶卷《戰馬記》是記馬,上海卷《潭州東池戴氏堂記》是狀物寫人,湖南卷《自戒》是論述類散文,浙江卷《與荊南樂秀才書》、天津卷《與薛壽魚書》不約而同選取了書信。
傳記時間跨度越來越大,文章思想性也越來越強。傳主們的形象已不再單一化。既有徹里、蕭燧、郭浩等收入正史的清官、賢臣、良將,也有李疑等人格高尚的小人物,還有王湛等名士,極大地詮釋了2012年文言文選文中人物形象多元化的特點,給廣大語文教師傳遞了這樣~個信息:今后高考文言文選文中的人物將有可能比以往更豐富、更普通、更貼近生活。
命題者由原來寫人的定式思維轉向述行、寫景、狀物的求異思維,使得散文越來越多地進入命題視野,其選擇的方向也呈多元化趨勢。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卷選取了較有趣味性的材料——明代羅洪先的《戰馬記》,通過故事講述一匹戰馬對主人的忠誠,讀起來比較有人文情懷,題材和文體都令人耳目一新,是語文卷的亮點。
但也有一些地區連續幾年選文都出自二十四史,未有變化,這不利于促進學生閱讀更多樣化的文言作品。還有的選文字數略多,如江蘇卷《伯父墓表》是蘇轍為二伯父蘇渙寫的一篇墓志銘。盡管命題者對其作了大量的刪減,但篇幅還是顯得長了些??紤]到學生整套試卷的閱讀量,文言選段最好不超過六百字。有的試卷選文刪節顯得突兀。例如廣東卷,選文第一段在“二十四年,出為川東道”之后,刪去了“日坐堂皇,剖決獄訟如流。請減鹽價,私絕課增”,緊接一句“總督蔣攸銛薦其治行為四川第一”,于情理文氣上難貫通。還有些刪節,沒有考慮到文章的整體性。如江西卷,刪掉了“二十四年,桑哥為相,引用黨與,鉤考天下錢糧”,讓選文中的“民不勝其苦,自裁及死獄者以百數,中外騷動”等內容缺少了背景資料,使得上下文脫節,破壞了選文的整體感。
三、知識點貼近教材,有所突破
17套試卷的文言文選材雖然各有不同,但所考知識點都貼近學生實際水平,并且大都是教材里知識的直接或間接遷移。例如江西卷文言文閱讀第1題4個選項的義項均源自課文,第2題文言虛詞題有4句也摘自課本,其中C項、D項出自選修教材。全國大綱卷第一題考查“冒、已、乞、時”四個詞,其中“已、乞”是學生熟悉的,而判斷“冒、時”的正誤,需要結合它們在句中的位置,屬于閱讀能力的遷移。再如廣東卷文言文閱讀第1題,考查了“擢、豁、舉、卒”的解釋,其中“擢、豁、卒”意義明朗且學生熟悉。“舉”字雖然在教材或閱讀材料中出現的頻率較高,但干擾也多,需要把詞語放到具體語境中,根據上下文邏輯關系來判斷。
詞義辨析、信息篩選與文意把握,尚屬容易題或中等難度題。較難的是文言句子翻譯。例如新課標卷考查的還是人物傳記,選取了《宋史·蕭燧傳》,但兩道翻譯題答題都不容易,需要從整體上把握文意,并聯系上下文,抓住句子中關鍵實詞如“賢否”“澆浮”,逐字對應翻譯,還要注意虛詞、語氣的表達,由實到虛,組合成句,符合信、達、雅的標準。
“命題在課外,工夫在課內”??疾榫o扣教材,對引導學生重視教材有很好的導向作用。學好課本是提高文言文翻譯能力的關鍵。如山東卷文言文翻譯第二題“帝嘉興之讓,不奪其志”,學生能聯想到課文《陳情表》中的“舅奪母志”,就不會感覺太難。這種回歸課本、夯實基礎的要求應引起語文老師高度重視。
“依據在課內,能力在課外”。不拘泥于教材,又能引導學生把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放在核心的地位。
四、考點覆蓋科學,仍有遺憾
17套文言文閱讀題的設計都很精巧:考點分布科學,命題點多,難易適中;題干指向明確,緊扣考試說明和課程標準的要求,既重視對學生語言能力的考查,又重視文化傳承,具有較強的文化味。如江西卷“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能表現徹里‘愛護百姓’和‘廉潔無私’的一組”:山東卷考查“全部直接體現陰興美德的一組”:重慶卷考查“全部表現戰馬‘義’的一組”,都包含著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等積極因素,有一定的教益作用。
重點考查遷移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言文并重,課內外兼顧,強調整體把握與局部分析的聯系,有客觀題,有主觀題??陀^題注意覆蓋字詞的理解,也覆蓋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主觀題多以翻譯來檢測。翻譯句子是考查文言文綜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涵蓋了對詞語的理解、詞類活用以及文言句式的考查,能力層級為B級,所占分值也較重。北京卷雖然沒有考翻譯題,但是用斷句的方式,考查了學生的文言語感及邏輯理解能力。
遺憾的是,有的試卷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只是簡單地考查局部對應信息篩選的準確與否,沒有能涉及讀懂整篇文章的能力要求。還有的對文章本身的評析和欣賞沒有能進入考題。例如重慶卷,這么好的選文,竟然沒有一個選項涉及文章主題。
另外,少數考題的設計還有可商榷處。例如江西卷的第12題:
下列各組句子中,分別能表現徹里“愛護百姓”和“廉潔無私”的一組是()
A 帝從之,乃賜邊民谷帛牛馬有差
所以力數其罪而不顧身者,正為國家計耳
B 號令嚴肅,所過秋毫無犯
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
C 則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
徹里往來,凡四道徐,皆過門不入
D 今既來歸,即為平民,吾安忍罪汝
薨之日,家資不滿二百緡
四個選項,選D固然恰當。但是選B,其實也能成立。“號令嚴肅,所過秋毫無犯”對應“愛護百姓”無須解釋?!熬哧惿8缂樨澱`國害民狀,辭語激烈”似乎只是表現耿直,但是從選文看,徹里對貪腐的痛恨,其實也是間接表現他的廉潔;皇帝發怒后徹里的辯護“臣與桑哥無仇,所以力數其罪而不顧身者,正為國家計耳”。更直接表現出他的無私。當然我們在答題時,應該選出最恰當的項,不要在枝節問題上耽誤。
五、傳遞信息明確,“知”“能”結合
2012年高考17套試卷文言文測試給我們傳遞了相當一致的信息:隨著我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分量只會增加不會減弱;高考文言文閱讀考查,仍舊是知能結合,核心是考查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與水平。
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重視文言文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緊扣教材夯實基礎,熟練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和虛詞。例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考試手冊》附錄了高中階段需要掌握的160個實詞。文言文閱讀必須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這是閱讀的“階梯”。對“言”的考查,實質上是考文言知識的遷移,即利用有關文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重視培養學生對文意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鍛煉學生整體感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要以必修、選修教材中的文章和讀本中的經典為抓手,不僅要讀懂,而且要對關鍵處字字落實,準確翻譯,還要熟讀,讓學生形成較好的文言文閱讀的語感。另外,淺易文言文的斷句,也是培養文言文語感的有效辦法之一。
再次,要重視文言文“文”的方面,重視文章的評析和鑒賞。雖然較多的試卷都把古典文學賞析安排在古典詩詞部分考查,但這部分內容確實也是文言文閱讀的重要方面。有一些地區,如浙江就屢屢將“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作為命題點。這有很好的導向作用,畢竟重視“文”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環節。
2012年高考17套文言文試題,珠異輝同。梳理體會,有助于我們探析命題規律和發展趨勢,有效促進新一屆高三文言文閱讀復習備考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