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大冶師范附屬小學的語文教學以勤學善研享譽黃石大冶,附小的語文教師更是以勤學善研為座右銘,不斷地在教海中探循,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譜寫出新的篇章。
一、以校本培訓為先導。讓教師在專業學習中成長
我們采取了多元化的校本培訓方式,促進語文教師的專業成長。
1 集中學習。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語文新課程理論、教材教法的理解與解讀是語文教師必須及時學習的內容。每周四是我們附小教研組活動時間,語文教研組利用大組學習共性的課程目標,或分年級組學習不同階段的課程內容目標,以便讓每一位教師從語文學科的角度認識課程標準,另一方面還從學生的角度了解不同階段的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的側重點。一、二年級起始年級的語文教師更是努力深刻領會課改精神,轉變教學觀念。集中的理論學習更新了語文教師的教學理念,對于教師在課堂中實施新課程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導作用。
2 專題培訓。在集中學習理論的同時,我們注重語文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專題培訓,以提高教師實施語文教學的能力。如校本研究培訓,讓教師明了怎樣進行校本教研;說課培訓,讓教師掌握說課的內容與程序,以便在教研組內活動時有效組織自己的發言;評課培訓,引導教師正確看課聽課,發現課堂教學問題;信息技術的培訓,安排計算機專業教師利用每周兩次的課余時間進行,以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現代化教學的能力。我們通過各種不同內容的專題培訓,調動教師研究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積極性,把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論理解逐步內化為具體教學行為。
3 “走出去,請進來”。走出去,能開闊視野;請進來,能學習提升。為發揮名師效應,提高教師的語文專業素養,只要是有名師課堂、語文教學研討會等外出觀摩學習的機會,我校必派骨干教師參加。這些骨干教師學習回校后又必擔任起培訓I教師的任務,或作學習匯報,或上一節課,以此將學習到的先進課程理念與方法輻射到全校的每一位語文教師。每年暑期我們還會邀請省市級專家來校講學,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更新了教師的教學觀與育人觀。我們還利用語文教研組活動時間進行討論,舉行教學行為反思辨析會,撰寫教學心得體會和教學反思,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4 互動學習。教師間的互動能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此,我校開展了星期四進班聽課制度,規定校長每月聽課不少于10節,副校長每月聽課不少于15節,教師每月聽課不少于5節,課后及時反饋意見,總結經驗,指出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議。這一活動的開展既融洽了教師之間的關系,又促進了教研氛圍的形成。
5 反思學習。教學反思是教學研究的起點。無論是隨堂課、研究課還是賽課,學校都要求語文教師做到“四說一寫”:一說教學目標達成優劣,二說教學問題處理效果,三說課堂中的不足,四說教學中存在的困惑,最后在同伴互助的基礎上寫出教學反思。教師通過“教學問題一教學設計一教學行動一教學反思”系列教學活動,對教學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
6 網絡研修。我校語文組利用網絡建立了學習共享平臺,建立了語文組學習群,名為“語文園地”。在群里,語文老師常常進行沙龍式學習、討論、交流,這種學習方式有效促進了我校語文教師的校本研修氛圍。
二、以校本教研為途徑,讓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
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教師最好的學習方式是行動研究。為了讓語文教師在教育行動中成長,我們開展了以課題研究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自主學習、分步指導為主題的高效課堂教學研究。
1 校本課例研究。我們將課例研究分為準備、課堂觀察、評價、再授課、形成課例或案例幾個階段。首先由授課教師選定一個內容在教研組內進行集體備課,其次由授課教師上課,組內教師帶著問題進行課堂觀察,再組織研討,對照新課程理念集體設計改進教案,然后再一次授課,并寫成教學反思和體會,從而生成課例或案例。此外,我們還倡導“同課異構”的校本課例研究,通過與同行、專家的專業切磋與合作,形成校本研究合力,促進語文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
2 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帶動課堂教學的研究一直是我們附小的特色。我們有國家級課題“學生作文個性化發展研究”“小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實驗”,有省級研究課題“綜合閱讀”,有市級課題“‘自主學習、分步指導’教學模式的探究”“經典詩文誦讀”。圍繞這些課題,學校專門成立了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確定了實驗教師與實驗班,每位語文教師都有自己的研究主題,形成“個個有課題,人人搞研究”的科研氛圍。語文教研組在教科處的規范管理之下注意規范化建設,加強對教科研方法的學習和指導,加強了實驗課題的過程管理,加強對實驗結果的總結和評估,在研究的同時注意搞好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大膽嘗試,深入反思,及時總結。以教育科研帶動和推進學校語文教學工作邁上新臺階。
3 校本課程研究。為拓寬語文教學渠道,豐富我校師生的內涵,提升我校的校園文化品位,我們組織全體語文教師進行了校本課程研究,選編了我校的經典詩文誦讀教材。此教材分為三冊,分別是《弟子規三字經》《古詩詞干字文》《古代名句諸子文萃》,供低、中、高段學生閱讀。此外,學校還將每周二下午的第二節課定為國學課,由語文教師統一上課。我們還給每位學生建立了閱讀檔案,以鼓勵學生持之以恒地閱讀積累古詩文。要求學生背誦的內容語文教師要提前背誦。
4 “自主學習、分步指導”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究。我們先后學習了洋思經驗、杜朗口教學模式,結合小學語文課程和學生的特點,確定了“自主學習、分步指導”課堂教學的策略,然后集中學習討論,初步確定了這種模式的五個環節:第一,激趣導入,明確學習目標;第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第三,出示自學提示,自主學習;第四,討論交流,分步指導;第五,評價總結,拓展延伸。
三、以語文活動為平臺,讓師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1 教師閱讀年活動。我們在全校教師中開展了“我與我的書”教師閱讀年活動,要求每位老師每周讀書不少于7小時,每周寫讀書筆記或心得體會不少于1篇,年累計不少于1萬字。為保證讀書效果,以年級組為單位開展讀書沙龍、讀書匯報等交流活動。
2 學生“讀書月”活動。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為了讓學生愛讀書、會讀書,我們給每個班級配備了圖書角。在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注意讀書方法的指導,教會學生不同文體的文章該讀些什么,這樣得法于課內,指導于課外,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每年的四月份,是學校的“讀書月”。在這個月里,學校舉行故事會、演講、集體朗誦等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活動中,學校還會評選出讀書標兵和書香班級,以此激勵學生好讀書、讀好書。
3 作文競賽投稿活動。為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語文教研組一直在從事學生作文個性化教學研究,從學生的寫作需要出發,鼓勵學生以自我之筆,寫自我之事,抒自我之情,從而讓學生的寫作綻放出個性色彩。每個語文老師都會別出心裁地設計班級的作文園地,以刊登學生的優秀作品。此外,學校與報刊建立聯系,直接選送學生的優秀作文。學校每年還會舉行一次“新星”作文競賽活動,以發現優秀的寫作苗子,為參加省市級的作文競賽作準備。
4 書畫競賽活動。“紅黃藍”杯書畫競賽是我校每年“六一”的傳統活動,活動中,學生們各盡其能,各顯其才,創作各類書法、繪畫作品。“六一”前一天,學校將學生的作品在校內展出。展后我們還會選出一些作品裝裱,掛在走廊上、墻壁上。這也成為一種特色校園文化,熏染著每一個附小學生。
5 經典詩文展示活動。“腹有詩書氣自華”“古韻悠悠”等主題誦讀表演活動使得我校的經典誦讀在當地享有盛譽。
語文教學是一門基礎科學,語文教學質量對于學生的終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能點亮學生生命的底色,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我們的語文老師正是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不敢有絲毫的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