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育的原點在哪里?語文教育將走向何方?在“某某”語文們粉墨登場、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課改洪流中,一線教師在眾多聲音里,漸漸迷失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己。
作為.語文教改的先行者,王鵬偉先生,殫精竭慮、盡職盡責。他扎根教學一線14年,先后在吉林市教育學院、吉林省教育學院任語文教研員,兼任東北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論碩士研究生導師。先生之力作《語文教育:世紀之交的嬗變》,凝數年教學之心血,聚十載課改之精華,是一本對世紀之交語文教育熱點問題充滿真知灼見的思想錄。
全書分為“回歸原點:語文教育的傳統與走向”“走進新課程:語文教育距離課標有多遠”“教改實驗:在語文教育中實現人的發展”“課堂觀察:行走中的語文教學”“高考作文命題評述:生活·思考·性靈”“開拓者的足跡:為鮮活的生命奠基”六部分,書中出現頻率最多且給人啟迪最大的字眼是:讀書、漢語文教育傳統、簡約主義。
首先說一說“讀書”。王鵬偉先生在書中說“讀書:回歸語文教育的原點”,此語可謂振聾發聵、發人深省。如今很多老師把目光聚焦在習題研究、解題秘訣上,他們眼中所謂的語文基礎無非就是做對了幾道語音題,巧解了幾道閱讀題。很多老師忽略了學生的自主閱讀。針對種種現象,王鵬偉先生大聲疾呼:“如果語文連‘讀書’這個基本問題都不能解決,語文課程還是名副其實的‘語文’課程嗎?那些高深的教學理論、新潮的教學手段又能體現出多大的價值呢?要破解新課程實施的瓶頸其實并不復雜,最基本的策略是‘少做題多讀書’!”那么如何讀書?要讀些什么書呢?王鵬偉先生明確指出,語文教育回歸讀書原點,可由教科書中的一篇課文生成一個教學單元,或由教材節選的一篇課文引發學生讀整體原著;讀書不僅要讀文學書,還要讀哲學、科學、藝術、政治等書。2005年秋季,吉林毓文中學開展了讀書課題實驗,學生讀《中國新詩選讀》《魯迅雜文選讀》《曹禺戲劇選讀》《名人傳》等,實踐表明,.學生的人文素養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明顯提高。這告訴我們,語文教育一定要回歸到讀書上面來,我們不必再猶豫。
其次說說“漢語文教育傳統”。“漢語文教育傳統”是指漢語文教育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特點的遺傳因素,“20世紀以來的漢語文及漢語文教育變革是現代意義的變革,有其劃時代的進步意義,但受時代局限,它在革除傳統漢語文教育弊端的過程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背離了漢語文教育傳統,日趨西化”,所以王鵬偉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漢語文教育傳統是歷代漢語文教育發展的主流。從語感習得這_點出發,借鑒傳統漢語文教育經驗,他提出了“積累一感悟一運用”這條基本途徑。語言材料的積累既包括語法、修辭因素,也包括字詞句篇等內容;感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理解分析,而是指對語言內涵的體味和對語言形式的深層理解,即“心領神會”;運用一方面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語感能力去閱讀新的語言材料,另一方面指用自己已經形成的認知能力去寫作。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始終堅守漢語文教育傳統,堅持“積累一感悟一運用”這條基本方向,強調吟誦,注重博覽群書,倡導推敲語言文字、錘煉文章思路等等,那么言必稱西方、各大語文教學門派盛行的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該回歸到什么道路之上,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說說“簡約主義”。“簡約主義”是源于現代主義的一種哲學理念和思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少就是多”,主張按照“減少減少再減少”的原則進行藝術創作,讓空間和形式擺脫干擾,表現其本來面目,從而達到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的境界。如今的許多語文課堂普遍舍棄文本誦讀,熱衷于泛泛討論,片面追求教學手段花樣翻新,很少考慮教學實際需要。王鵬偉先生倡導的“簡約主義”正是要科學有效地解決語文“如何教”的問題。前不久王旭明先生聽了74歲的賈志敏老師的課后,在微博中說:“鄭重建議全國語文教師少用或不用PPT、錄音錄像以及各種道具,只用嘴和粉筆黑板:讓語文教學回歸語和文!”這何嘗不是一種簡約主義的踐行呢!
當然,筆者所列觀點,掛一漏萬,《語文教育:世紀之交的嬗變》蘊涵的思想遠非如此。當我們迷茫、不知所措時,不妨以一顆虔誠之心去捧讀此書,一定會大有收益的。
(《語文教育:世紀之交的嬗變》,王鵬偉著,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