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文章給我們指出了高考作文的兩條出路——離現實更近一些、離思想更近一些,還有更為根本的——深化教學改革。深化語文教學改革。切中時弊的分析、真誠的呼吁,令人深思。令人感動。
又是一年高考到來,全社會似乎又要為此“緊張”一陣。這是很不正常的。這幾天有些記者來采訪我,題目是預測或者評說今年高考作文,我沒有接受采訪。我不太贊成傳媒過多關注高考,這會加重“社會緊張”。但想到高考在即,很多考生命運都“決定”于此,公平是最重要的,所以又想給相關部門提點改進的建議。一年多前(2010年12月),我在北大召集過一個關于高考作文的專題研討會,會后給相關部門寫過一些建議,作為“內參”上送。建議的部分內容也曾在《南方周末》等報刊發表。據說2011年有些省市高考語文閱卷是參考過這些意見的,但更多省市高考語文閱卷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不如就把問題亮開,可能更有利于解決。這里發表的就是前年寫的“建議”的一部分,希望這幾天相關部門能看到,并使今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閱卷有所改進。如下是部分建議:
高考閱卷中作文分數“趨中率”太高,相當程度上已失去選拔的功能。高考語文總分150分,作文占60分。作文評分一般分4個等級,其中二等40分上下(或者35~45分)。據北京、福建等多個省市調查,近四五年來,二等作文卷占75%~80%,一等占8%~10%,滿分作文鳳毛麟角,35分以下的三四等也不到20%。其他省市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二等分占比重如此大,即“趨中率”畸高,考得再好也很難企及高分,稍有準備就可以拿40分上下,再差也不至于落入三四等。評分等級的這種非正態分布,不能反映考試水平,對考生是很不公平的。這種畸形的考分等級分布,在數學、物理等其他學科很少見。
造成高考作文評卷“趨中率”畸高的,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閱卷等級劃分標準虛化,比例失調。二是作文評分有不確定因素,普遍規定同一份作文需2~3人評閱,彼此給分的差異若超過5分,就需重新評閱。這規定本是為了保證質量,但卻容易造成閱卷者為求“保險”而彼此求同“趨中”,使作為高考語文最主要部分的作文,因區別度模糊而極大地弱化了選拔功能。更嚴重的是,這對中學語文教學已經產生非常消極的影響,廣大師生認為學不學都可以考個“趨中”的分數,就不愿意在作文甚至在語文課方面下工夫了。為何這么多年關于語文課的爭議最多而語文教學又難于提高質量?高考作文評卷的“趨中率”的“指揮”作用就是主要障礙之一。
與此相關的,語文卷的閱卷工作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和困難。不少省市語文閱卷老師的更換比例過大。參加高考語文閱卷的老師由大學教師、高中教師各50%組成,但由于閱卷補貼過低,平均每人每天少于200元(低于做清潔的小時工的報酬),而大學老師的科研、教學任務又重,難于抽調人員參加,只好越來越多地派博士生甚至碩士生去閱卷。這些年輕人缺乏教學經驗,往往就單純地按照大學課程中對作品的評價或者個人喜好去閱卷,評分的標準波動較大;高中語文教師對參加閱卷倒是有積極性,但其主要目的往往在掌握高考命題動向和閱卷思路,以便備考,有的學區、學校甚至把輪流派老師參加閱卷作為備考的攻略。
高考語文閱卷老師補貼偏低的原因在于,語文卷必須將基礎知識和作文分開閱卷,所需要的閱卷教師人數、閱卷時間都遠多于其他學科,但補貼標準則不考慮這些情況。而是簡單地按學科或人頭發放,加上語文閱卷的“勞動強度”大,補貼待遇相對就顯得低了。
針對以上問題,建議采取一些必要的改進措施。不妨改變一點思路:都說高考是很無奈的“指揮棒”,那么我們可以試試改造這“指揮棒”,讓它從正面去“指揮”,讓教學和社會風氣朝積極的方面改進和發展。
就高考作文而言,建議調整高考作文評分等級標準,實施評分正態分布。比如,如果分四等,二等(也就是35分~45分)以占50%~60%為宜。所謂滿分或者高分作文并非完美作文,只是相對優秀,應當提高一等的比重,可以達到15%左右。這些可以作為規定性指標下達。區分度大了,才有選拔功能,也才能打破現在那種普遍認為語文和作文教學“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因而放松語文教學,使之淪為應試技巧訓練的偏向。
穩定高考語文命題、閱卷隊伍,充實有水平、有經驗的大學、中學教師,進行規范的命題與閱卷業務培訓;提高閱卷津貼。
高考作文問題不只是一個考試問題,也是影響很大的帶有政策性社會性的問題,歷來很多爭議,每年高考之后都“首當其沖”,但一直缺少科學的負責任的研究。大家年年抱怨的一些問題,其實解決起來也并不難,但就是年年拖,始終解決不了。高考關系穩定,但不能只是“維穩”了事,其他不怎么管;還有公平問題,弄不好也影響社會心態。希望相關部門能重視,采取一些措施切實解決問題,并以此推進高考的改革。
推薦理由:高考閱卷問題是個老問題,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來呼吁。希望“有關部門”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