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色龍》是中學語文教材的經典篇目,當前的相關研究主要從這樣幾個角度來展開:一是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主要人物奧楚蔑洛夫,還有小警員、首飾匠、看客,這也是最為常見的分析視角。二是藝術手法分析,包括語言分析、諷刺藝術分析、重復的技巧、敘事學分析等。三是細節分析,涉及“軍大衣”“法律”“狗”等細微的方面。這三個研究視角從表面上看形成了三維的立體式研究,內涵應該非常寬廣,但是最終卻走向了“一維”,都為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而服務:生動勾勒出主人公見風使舵、欺下媚上、趨炎附勢的丑惡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俄國沙皇警察制度的反動和黑暗。雖然此結論抓住了小說的主要思想內容,但是這種從多元走向一元的分析卻讓小說從“圓形”的狀態變成“扁平”的狀態,深蘊于其中的諸多有意義的內涵沒有被發掘出來。在學習這篇課文時,不能只將眼光停留在諷刺奧楚蔑洛夫的性格和揭露沙皇的黑暗統治上,更要從普遍的人性和人文生態因素去探析這種黑暗社會形成并得以延續的深層次原因。
從文學接受心理的角度來看,對主人公的諷刺和對沙皇黑暗統治的批判是小說的顯性層面,這是容易被學生感知和理解的,而潛藏于背后的深層次的生命與人性問題,才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人性是生命教育的核心問題,涉及善良、正義、良知、同情心等多個方面。語文閱讀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知識,還要培育學生健康的心理,以優秀的世界文化來涵養學生的品格,使其獲得健康的人格。《變色龍》一文展現了特定社會里不同階層人物的生命形態和生活狀態,表現了他們在面對具體事件時的態度和價值觀,從深層次揭露了極權社會下的人性問題,這篇課文可以成為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的重要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跟小說中的人物進行深入的對話,另一方面還要認真揣摩文中不會說話的物體和環境,才能品味出深層次的人性內涵。
一、人性分析的社會學符號:警察與軍大衣
小說開篇第一句話是很值得深思的,“警官奧楚蔑洛夫穿著新的軍大衣,提著小包,穿過市場的廣場”,以“警官”來引出事件有何特殊功能呢?作為社會秩序的管理者與維護者的警察,一端連接著普通市民,深知普通市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點,另一端連接著上層權力,深味上層權力的運作特點。所以從警察的視角來看整個事件,更容易將社會不同階層的信息聚攏起來。
警官身上的軍大衣是作者寫得比較成功的社會學符號。有研究者認為“大衣的一脫一穿,天氣的一熱一冷,揭示出奧楚蔑洛夫內心的恐慌和強作鎮定的窘態,進一步揭露了他狡猾虛偽的奴才本性。”這種分析的重心其實不在軍大衣本身,而是在“脫”和“穿”的動作上,通過動作來彰顯人物的心理活動。這種分析雖然是合理的,但是忽略了軍大衣本身作為一個社會學符號所潛藏的內涵。也有研究者認為“軍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標志,也是他裝腔作勢、用以嚇人的工具,一個‘新’字,向人們傳達出了奧楚蔑洛夫能成為沙皇忠實走狗的得意心態”。但是這里有兩點是經不住推敲的:首先,“新”字和走狗的“得意心態”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是暗示了奧楚蔑洛夫是“新官上任”,剛剛從像他身邊的葉爾德林那樣的普通巡警身份變成了警官,“根基未穩”的權力狀況決定了他在處理事務時的心態:遇到狗咬人的事件時未經仔細調查就說要懲治那些不遵守法令的老爺們,通過向“受傷害的人”收買人心來樹立自己的威望。當有人說狗主人是將軍的時候,他就馬上推翻自己先前的口頭審判,因為他知道決定自己官位的是上層權力階層。所以“新的軍大衣”突出了剛獲升遷的奧楚蔑洛夫既想樹立權威,又不敢得罪權貴而保全自己的心理,這也是他不停“變色”的原因。其次警察與軍隊是不同的體系,為什么警官身上穿的卻是“軍大衣”?或許有人覺得不足為怪,因為兩者都屬于國家的暴力機構。其實,“軍大衣”中傳遞出來的政治氣息是值得深思的,這與國家的權力運作體系相關,也向讀者揭示了為什么事件總是圍繞著將軍的利益在變。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軍大衣”是個權力符號,也是讀者了解沙皇俄國的社會政治的~個窗口。一個國家的警察和人民崇尚穿“軍大衣”,體現出那個國家的政治體制是“軍政”而不是“憲政”,軍政的特征是先軍政治、權力治國,而憲政的特征是依法治國。軍政是靠強權鎮壓來維護統治的,人民個體的利益和訴求得不到保障,擁有權力者就擁有話語權,所以當首飾匠赫留金發現警官的態度對自己不利時,他就說:“不瞞您說,我的兄弟就在當憲兵。”可以說,“憲兵”和“軍大衣”共同體現了“軍政”的社會現實。在教學中分析這些社會學符號的內涵,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如果沒有良好的社會體制,強權會凌駕于人性之上,在批判沙皇統治的同時思考權力與人性的關系,深化對生命生存狀態的思考。
二、極權社會里人性的“遮羞布”和強權者的“玩偶”:法律
法律的原初功能和價值是維護人間的公平和正義,保護人民合理的權益和訴求,但是有時候它卻被利用、被踐踏,成為極權社會包裝“依法治國”的華麗外衣。法律在文中出現了三次,有兩次是從首飾匠赫留金的嘴里說出,還有一次是從警官奧楚蔑洛夫的嘴里說出,每一次都從不同的層面表達法律與人性的關系。
首先,法律是赫留金等小市民保護自己人身安全的盾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當生命面臨危險或者自身權益受到侵犯時,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所以當警官的立場偏向狗主人時,赫留金就說:“法律上說得明白,現在大家都平等啦。”法律保護個體的生命和財富,無論對窮人還是對富人都具有約束力。
其次,法律也會成為壓制弱者人性的工具。雖然說法律是維護社會正義的,但是有些人卻以法律為幌子進行敲詐。赫留金被狗咬了,他從狗的外觀推斷其主人的地位不如自己,于是就想詐騙狗主人的錢財。赫留金說“長官,就連法律上也沒有那么一條,說是人受了畜生的害就該忍著。”在這里,法律被利用了,同時也暴露了赫留金奸詐貪婪的丑惡人性。
最后,法律是強權者的“玩偶”和極權社會的“遮羞布”。警官是如何對待法律的呢?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奧楚蔑洛夫說:“那兒的人可不管什么法律不法律,一眨眼的工夫就叫它斷了氣!”非常粗魯霸道,完全沒有了人性的憐憫和關愛。本來警察應該是法律的維護者和執行者,但是奧楚蔑洛夫卻是法律的踐踏者。由此觀之,法律在那個社會里只是虛置的,在警官眼里只是個欺騙群眾的“玩偶”。
法律是以事理邏輯來評判事件的,而奧楚蔑洛夫斷案時不問“事情是如何發生的”,而是以“狗主人到底是誰”為準繩,遵循的是權力邏輯而不是事理邏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在極權社會里法律是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的,那專制統治者為什么還要制定法律呢?法律是極權社會里的“遮羞布”,是遮蓋赤裸裸的暴力的外衣,能隱藏極權體制的殘忍。法律能給赫留金、獨眼龍和周圍群眾一絲念想和期待,能夠麻痹群眾,這種欺騙性有利于維護專制體制。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法律、強權與人性的關系問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三、事件真相揭露者的卑微人性:獨眼龍
小說的故事情節里并沒有認真地追查事件發生的真相,但是真相卻通過一個特殊人物——獨眼龍的嘴揭露出來。“他,官長,把他的雪茄煙戳到它臉上去,拿它開心。它呢,不肯做傻瓜,就咬了他一口。……他是個無聊的人,官長!”獨眼龍說出這話以后,讀者隱約可以推斷這很可能是真相,而且奧楚蔑洛夫心里也默認了,只是在不確定狗的權力背景時他就不急于表態。他后來的話也驗證了內心里對此事的判斷:“要是每個豬玀都拿雪茄煙戳到它臉上去,那它早就毀了。”但是奧楚蔑洛夫關心的不是事實的真相,而是狗背后的權力真相,當事件的真相符合奧楚蔑洛夫的利益時,就會被拿出來當做有利證據來判決事件,反之,如果和他的利益相沖突,事件真相便被掩蓋起來,所以獨眼龍的證詞只是他“變色”時候的借口而已。獨眼龍在說出事發情況時一口一個官長地喊著,骨子里透著卑微的人性,而他的話也沒有受到大家的重視。因為人微言輕,社會的“理”站在權力一邊,而不是站在正義和真理一邊。事情的真相不是通過警官偵察出來,而是通過一個生理上有殘缺的“獨眼龍”講出來,其諷刺意味在于平民的獨眼比權勢人物的雙眼更能看清事實的真相,真與善只存在于民間普通人物中。
四、環境描寫背后潛藏的深層次人性問題:乞丐形象與人的同情心
文中的環境描寫很簡練,少而精,部分老師認為它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這樣的環境讓人感到壓抑、冷清,這正是沙皇專制統治下的特有氣氛,這也是沙皇走狗奧楚蔑洛夫之流兇狠暴虐的結果”。而有人認為環境的清靜是為接下來的熱鬧場面作鋪墊,這樣的分析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沒有細致地分析語言而略顯簡單化;二是只注意到了小說環境描寫的烘托或鋪墊作用,卻忽視了其背后蘊藏的深層次人文內涵。可以說環境描寫的點睛之筆是“門口連一個乞丐也沒有”。是不是因為全民富裕而使乞丐群體消失了呢?明顯不是這樣。乞丐群體的存在需要大眾有同情心,需要社會有同情弱者的人文生態,所以簡潔的環境描寫暗示當時的社會缺乏人性關懷。“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就跟許多饑餓的嘴巴一樣”,“饑餓的嘴巴”會讓讀者深思,它象征當時想吞噬一切人性、沒有善良之心、沒有正義與真誠的社會現實。
五、弱者欺負弱者的丑陋人性揭露:看眾的嘲笑
結尾部分展現了讓人印象深刻的場面:眾人看著赫留金哈哈大笑,奧楚蔑洛夫恐嚇他說:“我早晚要收拾你!”奧楚蔑洛夫的態度讀者容易理解,因為赫留金引發的這個事件不僅讓他差點得罪了權貴,而且還讓他在眾人面前一次次地推翻自己的“判決”,在“變來變去”中出盡洋相、威風掃地,所以心里憤恨赫留金。看眾對赫留金的嘲笑是一種幸災樂禍的心理:赫留金本來想敲詐一筆錢,結果打算落空還差點被“整治”,大家便以他的不如意或者不幸為樂。赫留金和看眾都是那個社會里的弱者,但是卻以相互取笑為樂,就像《孔乙己》里同樣是處于弱勢群體的短衣幫還嘲笑孔乙己一樣,弱者之間彼此缺乏同情心,顯示出部分人身上的劣根性。如果對象換成了警官或者將軍,這些人還敢嘲笑嗎?在一個不講“理”的社會,或者說“理”都被當權者所壟斷的時候,必然造成弱勢者憤懣、焦慮乃至絕望。這些人無法向上層權力索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心中的憤懣和絕望就會扭曲人性,把不滿情緒發泄到比他更弱小的人身上。以取笑弱者為樂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中都存在的人性弱點,認識到這一點會深化學生對人性里丑惡一面的認識。
這些人性問題都是通過“小狗”牽引出來的。環境描寫里說“商店和飯館的門無精打采地敞著,面對著上帝創造的這個世界”,緊接著狗就在赫留金的叫罵聲中出場了。可以說狗是上帝派來揭露人性的試金石。它試出了奧楚蔑洛夫的見風使舵、小巡警的察言觀色,試出了赫留金的狡詐貪婪、獨眼龍的卑微人性,試出了將軍家廚師的狐假虎威、看客大眾的麻木愚昧。小說的深刻意義不在于批判奧楚蔑洛夫的丑惡嘴臉,而在于向讀者展示極權社會對人性的扭曲。在那樣的社會里沒有是非觀,沒有真善美的價值觀,沒有公平與正義。普通群眾習慣了如何在強權壓制人性的嚴酷社會里保全自己,思想處于未經啟蒙的麻木愚昧狀態,人性意識處于沉睡和“半醉”狀態,這些都是沙皇專制體制產生并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
閱讀教學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場域,教師要伴隨學生的生命體驗走進文本深處,引導學生通過與文本對話體會人類在不同社會制度下的生存狀態,這樣才能盡量避免生命教育停留在說教的狀態。小說解讀能引導學生把個體生命融入具體的社會制度和人類發展歷史中去體悟,能讓學生理性思考個體生命與政治制度、社會人文生態的關系,深入了解生命的存在與發展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可以從人性分析的視角去充分挖掘此文的生命教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