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試題綜覽
2012年各省市的高考試題對文言文的考查,基本上沒有脫離考試說明的要求——除了規(guī)定背誦篇目中的“識記”外,其余多歸入“理解范疇”,而且要結合具體的語境: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單獨命題):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而、乎、乃、其、且、所、為、以、于、與”等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單獨命題):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多放在句子翻譯里,詞類活用有時放在實詞意義解釋內):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譯要求以直譯為主,要注意原文用詞造句和表達方式的特點(單獨命題)。
除此之外,還要求考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文章內容要點、分析概括相關內容等。它們基本涵蓋了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高中生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要求。具體體現(xiàn)在各省市的文言文中,可以說是萬變不離其宗——
統(tǒng)計結果表明,全國17套試卷的選文體裁呈多元化趨勢,涉及傳記、游記(福建)、議論文(湖南)、書信(浙江、天津)、表(江蘇)、堂記(上海)等文體,其中以人物傳記類敘述性文章占主導(共計12篇,重慶為《戰(zhàn)馬記》)。
從選文來源看,敘述類文章直接來自傳統(tǒng)正史的材料8篇,其余或來自專人集,或來自《世說新語》,或來自地方志。這些文章無論選自哪個朝代、何種文本,所傳人物都以正面形象出王見且以男性為主。作者要么突出其道德品質,要么反映其非凡才華或能力,要么彰顯其個性操守,要么表現(xiàn)其行事有方,要么透露他愛護百姓,如全國卷郭浩奮勇抗擊金人、全國新課標卷蕭燧恪盡職守、徹里“愛護百姓”和“廉潔無私”、廣東卷陶澍的實心任事等。他們身上都閃爍出人性的光輝,體現(xiàn)出人格的魅力。
從選文朝代看,今年的文言文閱讀考查文本與2011年不同,不以明清為主體(明代的有山東、福建、重慶,清代的有廣東、安徽、四川、天津),而多出自明清之前,尤以宋朝居多(全國大綱、浙江、全國新課標、北京、湖南、江蘇)。另外,湖北和遼寧都出自晉朝,上海出自漢朝。而且,它們多來自正史、名人文集。表明命題者有意引導學生在平時多關注這些方面,同是也突出了選材的個性化和所選材料的寬泛化。
從文體上看,2009年曾出現(xiàn)論述文,但由于選文難度稍大而受到非議,2010年文言語料中沒有出現(xiàn)論述文,2011年北京卷、天津卷又推出議論文本,而今年考議論文的,只有湖南一省。繼去年湖北卷考奏疏后,今年浙江和天津分別考了歐陽修和袁枚的兩封書信。江蘇別出心裁地考了蘇轍的墓表。不過,無論何種文本,都符合“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考試要求,突出可讀性、思想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二、題型綜述
文言文閱讀試題的題型設置一般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種,前者主要考查實詞、虛詞、人物品性方面的信息篩選與辨別、內容概括等,后者主要考查斷句和翻譯,也有極個別涉及文意理解和觀點態(tài)度的把握。
(一)實詞含義的理解
理解文中占絕大多數的文言實詞,是理解整篇文章的基礎與前提,綜觀各省份的考卷,文言文的第一題,均是考查文言實詞——要求在具體語境中解釋詞語(實詞)含義。因為是客觀題,又是釋詞,因此,除了正誤選擇之外,別無其他形式(上海卷除外)。從考查情況看,所選文言實詞多數屬于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重點實詞范圍,像“絕”“就”“舉”“勝”“卒”“固”“聞”等,但也有一些不屬于規(guī)定范圍內的,但這些字在課內文章里均出現(xiàn)過,如江西卷的“籍”(即命帥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為“登記,沒收”意,我們在《鴻門宴》里就學過“籍吏民,封府庫”的話,意思與之接近。這就告訴學生,既要以大綱規(guī)定的120個實詞為主抓重點,扎實掌握課文內的重點實詞,又要適當延伸,拓展課文外的實詞特別是容易搞錯的實詞,理解其含義。如“致仕”常指官員辭職歸家,但有人會根據字面義,理解為做官,意思剛好相反;又如“多”有“稱贊”義,課文沒涉及過,但江蘇卷中“蒙正敗,士以此多公”和北京卷中“人用是多疑名”中的“多”,都是“稱贊”的意思。
文言實詞,含義多樣,我們不能拘泥于某個意思,而要根據不同的語境,理解其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下的意思,并且弄清它是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還是古今通假,只有迅速知道某個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才能快速把握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
(二)虛詞意義與用法的辨別
文言虛詞的用法最具靈活性,它往往隨文而定,不拘一格。文言文閱讀常把它放在第2題來考查。2012年共有10個省份考了虛詞:江西卷“以”“且”“之”“其”、廣東卷“為”“之”“所”“以”、山東卷“而”“為”“以”“乎”、安徽卷“以”“則”“于”“為”、浙江卷“而”“其”“以”“所”、北京卷“然”“為”“以”(第一個“舍”為實詞)、四川卷“其”“而”“以”“為”、天津卷“以”“之”“于”“其”、湖南卷“為”“之”“以”“其”、上海卷“與”“為”“而”“者”。這些虛詞,都在考試說明規(guī)定的18個重點虛詞之內。綜上,所考虛詞出現(xiàn)的頻率為:“以”9次、“為”7次、“其”5次、“之”4次、“而”4次、“于”“所”各2次、“且”“乎”“與”“者”各1次。
含有這些虛詞的語句常常是一句出自試卷材料,另一句出自教材。考查的內容基本上是對其意義和用法的異同辨別——“意義”指詞語的表義內涵而言,即它表達哪方面的意思:多數虛詞,其實重在用法,即詞性和功能,因為它沒實在意義,只在語言的邏輯關系上起作用,如“之”當結構助詞時,是取消句子獨立性還是起連接作用,辨別時要特別注意。更重要的是,辨析文言虛詞應把它放在特定語境中加以具體分析,尤其要注意其所在位置、前后搭配等,要聯(lián)系上下句,而不能孤立地就句論句。若碰到兩句話難以區(qū)別,則可用適當的方法,如北京卷“何以報為”和“妻臥草中以號”,前一個“以”是表反問的“何以……為”結構的一部分,“何以報為”就是“要回報干什么呢”的意思:后一個“以”表修飾。前一個“以”不好翻譯,但后一個“以”的用法比較明確,用代入比較法即可知道兩個“以”不同。
(三)信息篩選與要點的整合
篩選信息、整合要點是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能力之一。
從命題形式來看,今年,考這個點時多從正面設題,除湖北卷以“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組是”之外,江西卷、廣東卷、全國卷、遼寧卷、全國課標卷、重慶卷和江蘇卷都是以具體表現(xiàn)人物的某個亮點作為選項組,甚至連福建卷的游記,也是以“下列直接描寫龍鳴山景色的一組是”的形式出現(xiàn)。
至于命題角度,傳記和表角度多樣:有的從表現(xiàn)人物美德出發(fā),山東卷11題“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部直接體現(xiàn)陰興美德的一組是”;有的從表現(xiàn)人物嘉行出發(fā),廣東卷7題“下列各句編為四組,都能具體表現(xiàn)陶澍‘實心任事’的一組是”:有的從體現(xiàn)人物某一側面來看,遼寧卷3題“以下各組句子中,能夠體現(xiàn)周顗性格同一側面的一組是”;有的從人物精神著眼,全國卷9題“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奮勇抗擊金人的一組是”;重慶卷直接從所傳對象的精神入手,以“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部表現(xiàn)戰(zhàn)馬‘義’的一組是”設題等:江蘇卷側重一個官員本質上的東西,“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現(xiàn)蘇渙為官公正的一組是”。今年的書信體和議論文沒出這方面的題。
(四)文章內容的分析與概括
名為“內容”,實際上包含兩個方面:概括內容和評析思想(含作者觀點)。除江西、福建兩省外,其余各省市都考到了這點。在命題形式上,為降低難度,均采用了客觀題形式,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設定四個選項,以作為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評價,且都以“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不能體現(xiàn)作者反對重理學輕技藝的一句是”(天津卷)的形式出現(xiàn)。在選項中,命題者為迷惑學生,常會有意設置一些障礙或陷阱,讓考生辨別是非。常見的障礙或陷阱有無中生有、添枝加葉、斷詞取義、強加因果,或張冠李戴、顛倒是非、時空錯位、牽強附會。如湖南卷第7題D項“《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誡自己并勸諫他人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以達到君子的境界”,就屬于“添枝加葉”,因為從題目中可以看出,這是一篇“自戒”的文章,故不存在“勸諫他人”的意思。解答本題需要考生細心,在整體把握文意的基礎上,比對選項與原文信息的異同,難度不大。再如北京卷第9題C項“李疑不顧自己可能受禍,堅持照顧一位孕婦,但此人卻不知感恩”。我們細看文本就會發(fā)現(xiàn),文中說“不取其報”是說李疑不要這個婦人報答,不是“此人不知感恩”,這是典型的牽強附會。
(五)句子的翻譯與點斷
翻譯是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頭戲,每個省份都是必考,除北京卷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以外,其他試卷都是直接出示所選文章中的句子讓學生翻譯。所出示的句子,安徽、浙江、遼寧、福建、全國新課標、重慶為2句,其他都是3句,分值從6分到12分,所占分值較大。從命題者所選句子來看,它們不是有關鍵詞語,就是有特殊語法(詞法和句法)現(xiàn)象,要不然就是包含某種修辭,這些,往往是批改評判時的得分點,故在翻譯之前,應仔細閱讀句子,慎重考慮到這些因素。且看江西卷第一句翻譯:“學田所以供祭禮、育人才也,安可鬻?”(學田用來供給祭祀典禮、培養(yǎng)人才,怎么可以賣呢?)此句三個關鍵詞要抓住:“所以、安、鬻”,一個特殊句式不能忘記:反問句。浙江卷第二句翻譯:“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要注意關鍵詞“比”(與……相比)、“工”“祿仕”(俸祿官位)和判斷句這一特殊句式,可譯為:“因此與同時代人所寫的相比,更加不工巧,但已足以獲得俸祿官位并謀取名譽,是順應時俗的緣故。”
斷句考查的是學生的文言語感。今年共5個省份考斷句,從來源看,湖北、北京、重慶、湖南來自所選文本外,浙江來自文本內。分值上,除北京5分外,其余均為3分。斷句只要能把握句中的名詞和代詞,懂得文言虛詞的關系與位置,明白語句的結構形式和表達方式等即可。
三、備考啟示
文言文是學生學習語文中的第一十白,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幫助他們克服畏懼文言文的心理,以使它成為最有可能拿到高分的試題?竊以為至少要做到下面幾點:
回歸教材,夯實基礎。在復習時,只有認真地以課本為本,逐一復習課文內容,才能體現(xiàn)“題在課外,功在課內”的特點,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系統(tǒng)歸類,整理知識。對四大詞法(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古今通假、一詞多義)和四大句法(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和被動句),自己必須有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整理過程,這是積累和掌握文言詞匯的重點和途徑,切不可忽略。
多多誦讀,加強訓練。“文章不厭百回讀”,投入感情的朗讀,非常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訓練要講究方法,利用技巧。如陌生實詞的解釋,要學會根據詞的偏旁和它在具體句子中的位置來推斷意思。如虛詞辨析,要利用上下文關系,再講究點方法,比如“之”的前面是名詞,后面是動詞,則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句子翻譯時一定要具備火眼金睛,能迅速抓住關鍵詞、辨出特殊句,注意增、刪、調、補,再在語句的通順方面下些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