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語文教育中的寫作,基本上可謂
“偽寫作”,即違背真實寫作規律與主體寫作意愿的寫作。“偽寫作”涉及寫作行為的諸多問題,其中最致命的便是“無精神思想”。“無精神思想”的重要原因是高考作文的“被立意”。高考作文題的“命意”導向作用,影響到整體的語文寫作教育。學生寫作而“被立意”,說的盡是他人之意:假話、套話、空話,還是寫作嗎?長期以來,這種“命意”式命題導向,已然成為語文界“共識”,成為作文命題的思維定勢,可怕的是,我們居然未意識到其危害之嚴重。高考作文題雖有17套之多,卻無一例外,均以剝奪考生“立意”的權利為己任。雖有“立意自定”“自主立意”的要求,而考生實際上并無“自主立意”的空間,命題者在題目中已然對“立意”作了嚴格限定。搞笑的是,在評價標準上居然還設有“立意創新”的“發展分”,讓考生望梅止渴、徒嘆奈何。
“意”猶帥也。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沒有作者在認識上的個人發現與創造,這樣的寫作還有價值嗎?學生之所以寫的是“三話”作文,高考作文“被立意”可謂罪魁禍首。扼殺學生的“精神思想”,不只是學生一己言語生命之殤,也不只是寫作或語文教育之痛,而是攸關中華民族的存亡興衰。
高考作文命題的“命意”導向,體現為命題者在題目中“授意”,即強加觀點。名日“命題”,實為“命意”。所“命”之“題”,本應是“論題”,而不是“論點”(主題)。命題的主要目的本是限定寫作的對象范圍,即“命域”;而今卻變成了限定考生立意的范圍,即“命意”,徹底改變了作文命題“為學生擬題”的性質。寫作而“被立意”,作文題便成為一柄謀殺“精神思想”的利刃,寫作評價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甄別功能。高考“優卷”不“優”,最出色的考生未能脫穎而出,“命意”難辭其咎。
作文題“命意”形式可分為以下兩大類型:
一、直接“命意”:題目顯示觀點
題目直接顯示觀點,即明白告知考生要“立”什么“意”,考生一目了然,明知“被立意”,哪怕再不愿意,也只能委曲求全,遵“意”寫作,否則便會被判“離題”,一劍封喉。這類題目可以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一)以單一觀點入題
此類題,主要之“意”是被抽象出來的,考生根本無須思考,照“意”行文便是。這對學生的精神、思想、思維殺傷力最大。不說居心不良,也屬愚妄無知。命題者自我感覺超好,以話語霸主自居,強加觀點,脅迫考生就范,其囂張心態令人不可思議。例如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在這些神圣的心靈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強烈的愛,像激流一般飛涌出來=,甚至無須傾聽他們的聲音,就在他們的眼里,他們的事跡里,即可看到生命從沒像處于憂患時那么偉大,那么豐滿,那么幸福。(羅曼·羅蘭)
請以“憂與愛”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顯而易見,這是明確告訴考生:你的文章之“意”(或主題)是“憂與愛”——“因愛而憂”“憂即愛”“憂之深,愛之切”。連文章的題目、“意”的具體內涵,都確定了,考生還敢怎樣,還能怎樣?
福建卷: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或記敘文
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馮驥才)
“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其“意”是“在同樣的時間內要跑得比別人遠”,即“人生要拼搏(努力、惜時……)”。貌似很哲理,其實很貧乏、很片面、很霸道。——跑得遠便好嗎?什么叫南轅北轍、回頭是岸?……
上海卷: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其“意”是:“不舍棄心靈閃過的微光便是天才”。對于大多數非天才的考生來說,“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大約他們以往連做夢都沒有想過,談何“舍棄”與“認出”?如此糊里糊涂地“被立意”,不暈才怪。
這類題目,等于告訴考生你無須思想,唯我是從。不論題目之“意”是否正確、新穎、深刻,不論自己想不想說都得說。它不但剝奪了考生的話語權、思想權,而且還因其“意”極為片面,導致學生認知方法上的偏頗、偏激,線性思維,違背了論辯思維、駁論思維、辯證思維、多維思維這些理性認知的基本要求,導致了言語生命、言語人格的扭曲與異化。
在“愛”“人生”“天才”的母題下,本可以有無盡的“立意”空間,為什么非得說“因愛而憂”?而不能寫“因愛而喜”“因愛而十艮”“因愛而怨”“因愛而悲”?;為什么非得說“人生要拼搏”,而不能說“人生要瀟灑”“人生要淡定”“人生要無為”“人生要大氣”?為什么非得說“捕捉住心靈微光即天才”,而不能說“天才是天分加勤奮”“天才是想象力驕子”“天才是敢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為什么非得要考生人云亦云、鸚鵡學舌說“因愛而憂”“人生要拼搏(努力、惜時)”這樣的陳詞濫調,或“捕捉住心靈微光即天才”這類莫名其妙的“意”?為什么就不能讓考生從自己的人生感悟或讀書思考中尋求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思想水平的論點?“被立意”的結果只有一個:“精神思想”的萎蔫、言語人格的異化。用錢理群先生的話說就是成為“奴才”。
(二)以兩個以上的觀點入題
此類題目似乎比較寬松,網開一面,其實也只限于在他人“命意”中進行選擇,考生同樣難逃“被立意”。“自主立意”成了做“選擇題”:美其名曰“開放式”題型。
下面是二選一題型: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兩條小魚一起游泳,遇到一條老魚從另一方向游來,老魚向他們點點頭,說:“早上好,孩子們,水怎么樣?”兩條小魚一怔,接著往前游。游了一會兒,其中一條小魚看了另一條小魚一眼,忍不住說:“水到底是什么東西?”
看來,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引發我們深入思考……
廣東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紀的中國新疆,因為當時那里處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國文化等多種文化的交匯地帶、
居里夫人在寫給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說:“你寫信對我說,你愿意生在一世紀以前……伊雷娜則對我肯定地說過,她寧可生得晚些,生在未來的世紀里。我以為,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天津卷、廣東卷都有兩個觀點供選擇。天津卷是:(1)有些最常見而又不可或缺的東西,恰恰最容易被我們忽視:(2)有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能夠引發我們深入思考。廣東卷是:(1)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他(你)愿意……(2)人們在每一個時期都可以過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天津卷提供了“寓言”,生怕考生誤解,跳將出來,將寓言之“意”告訴考生,用心良苦。廣東卷將觀點埋在兩則材料中,提示說“上面的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還能怎樣“思考”?乖乖地領旨謝恩唄。
反正都是“被立意”,那就不必費心用寓言之類鋪墊,來一番“學生本位”的掩耳盜鈴,還不如像江西卷那樣,廢話少說,直接“命意”,省去考生讀寓言的時間。
下面是“三選一”題型:
浙江卷:
臺灣作家劉繼榮的一篇博文說,她讀中學的女兒成績一直中等,但卻被全班同學評為“最欣賞的同學”。理由是樂觀幽默、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她開玩笑地對女兒說:“你快要成為英雄了”女兒卻認真地說:“我不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這篇博文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網民甲:坐在路邊鼓掌,其實也挺好。
網民乙:都在路邊鼓掌,誰在路上跑呢?
網民丙:路邊鼓掌與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請在上述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
要考生在“網民的議論中,選取一種看法”,而題目中居然還特別鄭重地提請考生“立意自定”,哪里還有立意的空間呢?
湖南卷是“四選一”:“伸出是溫暖的服務,攤開是放飛的想象,張大是創造的力量,捧起是收獲的快樂……”山東卷是
“六選一”:“惟我輩既以擔當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精神貫注,猛力向前,應平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孫中山。”這段話的內涵很豐富,大約可以分解成:要以中國改革發展為己任:目標既定,雖石爛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目標既定,既不可以失敗而灰心:目標既定,亦不能以困難而縮步;目標既定,便要精神貫注,猛力向前;只要應乎世界進步之潮流,合乎善長惡消之天理,則終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一般而言,“意”越多,“選意”的難度越低。反正再怎么樣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掌心,既是“被立意”,多施舍幾個
“意”讓他挑,樂得博考生的歡心。比起前面的“單一觀點入題”,“宰”你沒商量,能讓考生“選意”,也算是宅心仁厚的了。
二、間接“命意”:暗示觀點
一般取“供料作文”的“事實描述”題型,不直說,而是在現象中隱含觀點。這與上述“直接‘被立意’”的不同在于,考生需要對材料作一些歸納、抽象或聯想,找到作者隱藏之“意”,所以稱為“間接‘被立意’”。
與赤裸裸地亮出觀點的“霸氣”比,此類題目的命題者稍微客氣、收斂、含蓄些,顯得比較“溫柔敦厚”,較有“人情味”:將觀點隱藏于材料之中,增加了一些理解觀點的難度,讓考生產生“自主立意”的錯覺,以為從材料中覓得的“意”便是自己的。其實,在“命意”上,在考生“被立意”上,與前者并沒有什么實質上的不同。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前者是“硬刀子”,后者是“軟刀子”,溫柔一刀,殺人不見血。
此類命題也可以分為兩類:
(一)材料隱含著單一觀點
這類題目材料規定性單一,即以往說的封閉性題型。命題者所提供的材料不論有多少,但經抽象之后,得出的觀點只有一個。就是說,不留給考生“選意”空間。例如全國大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從學校回家幫著干農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濘,我挑著一擔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沒幾步,就心跳加速,雙腿發抖,擔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媽媽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態,大聲地喊:“孩子,外衣脫了,鞋子脫了,再試試!”
我脫了外衣和鞋襪,卷起褲腳,重新挑起擔子。咦,一下子就覺得腳底下穩當了,擔子輕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媽媽跟前。
媽媽說:“你不是沒能力挑這個擔子,你是擔心摔倒,弄臟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脫掉外衣和鞋襪,就甩掉了多余的顧慮。”
擰干了,“意”即:卸掉包袱、輕裝上陣,太“小兒科”了。就是“被立意”,好歹也給個像樣點兒的吧?連小學生都不屑之“意”,居然還是全國大綱卷。全國課標卷也差不多,其“意”為“善有善報”(“不以善小而不為”),毫無新意可言。
重慶卷:
這是一個發生在肉類加工廠的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進入一座冷庫檢查,冷庫門突然關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邊緣掙扎了5個小時。
突然,門被打開了。工廠保安走進來救了他。
事后有人問保安:“你為什么會想起打開這道門?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說:“我在這家企業工作了35年。每天數以百計的工人從我面前進進出出,他是唯一一個每天早上向我問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別的人。”
“今天,他進門時跟我說過‘你好’,但一直沒有聽到他跟我說‘明天見’。”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見’。我知道他還沒有跟我道別,我想他應該還在這棟建筑的某個地方,所以我開始尋找并找到了他。”
此“意”為:問候保安,獲得好報。連“德高望重”“禮貌待人”都未必會獲得“好報”,不用說只會“問候保安”了。所示材料是個案,偶然事件,巧合,不具有普遍性。此“意”沒有價值——如果該“意”成立,“每天數以百計的工人從我面前進進出出,他是唯一一個每天早上向我問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別的人”,是否意味著,所有其他平素不“問候保安”的工人,將獲“惡報”呢?——命題者出其不“意”,也算有“創意”吧,只是把擅長“正反論證”的考生害慘了:“反面論證”勢必犯眾怒,引來一頓“暴揍”。
(二)材料隱含著兩個以上觀點
就是以往被稱道的“開放式”題型。相對而言,似乎比上面單一性的封閉性題型要好些;與第一部分的第二類相似,在“被立意”上寬松點,考生可以在潛藏的諸觀點中“選意”。運氣好,撞上個似曾相識之“意”,混個一類卷,比中彩票容易多了。
這類題材料隱含的“意”多寡不一,但質量普遍低下。如安徽卷:
某公司車間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為了防止梯子倒下傷著人,工作人員特意在旁邊寫了條幅“注意安全”。這事誰也沒放在心上,幾年過去了,也沒發生梯子倒下傷人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戶前來洽談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條幅并駐足良久,最后建議將條幅改成“不用時請將梯子橫放”。
其“意”為:防患于未然,說不如做。這與“重慶卷”有一拼,不但弱智,還“坑爹”,據說經網民票選榮膺2012年最差卷。
湖北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語文課堂上,老師在講到杜甫的《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時,不無感慨地說:“可惜啊,我們現在已經很難見到家書了,書信這種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學生甲:“沒有啊,我上大學的表哥就經常給我寫信,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的。”
學生乙:“信息技術這么發達,打電話、發短信、寫郵件更便捷,誰還用筆寫信啊?”
學生丙:“即使不用筆寫信,也不能說明書信消失了,只不過是書信的形式變了。”
學生丁:“要是這樣說的話,改變的又何止是書信?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改變。”
表面上至少有四個“意”項讓考生選,貌似開明,其實不然。只要不傻,考生一定知道,只能選“學生丁”說的:“……社會發展了,科技進步了,很多東西都在悄然改變。”前面三個“意”項都是偏見,都沒有議論價值,只不過是“聾子耳朵——擺設”,其功能與“干擾項”無異。把作文題弄成了單選題,有必要玩貓捉老鼠的游戲嗎?
北京卷提供的是鐵路巡道工與列車互相致敬的故事,四川卷給了一首關于“一滴水”的詩,遼寧卷說了一個衣裝簡樸的“鋼琴家”的故事,都刻意強調考生讀后的“感受和思考”“感悟和聯想”,作出一副誠心要考生“自主立意”的樣子,但無論考生作何感悟、聯想,都必受制于材料之“意”:“命意”之下無思想。
不論命題者采用什么材料,是新聞、故事還是詩歌,也不論其中隱含多少“意”項,這些“意”項隱藏得多么巧妙,都無法改變其“命意”性質,無法改變其扼殺“精神思想”的實質。所謂“直接‘被立意’”與“間接‘被立意’”,或“顯示”與“暗示”,只是相對而言,只有“命意”方式上的差別,而無本質上的不同。
可能有人不以為然,覺得我說考生“被立意”有點武斷,有些題目在“被立意”之余還是允許考生說點自己的話的,還是可以作點“自主”發揮的。比如廣東卷之“意”:“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這不就是“自主立意”?請注意,考生需要論證的是作為前提的“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這個命題者之“意”,這個“意”如果缺乏可檢驗性,根本不存在,你“自主”選擇的“出生的時代與地點”,“立”得起來嗎?再比如全國大綱卷之“意”:“丟掉包袱,輕裝上陣”,考生也似乎可以說些他要丟掉什么“包袱”,如何“上陣”之類的話,這只是作為對命題者之“意”的印證,說的依然是他人之“意”。可見,所謂“自主立意”,頂多也只能算是二級、三級的闡發,仍然脫不了“人云亦云”的“被立意”困境,與寫作體現學生的想象力、原創力,體現人的精神思想的目標,是完全不在一個價值指向上。
“命意”的背后是“話語霸權”的潛意識作祟,是話語權的不對稱、不平等。“命意”寫作,考察的只是理解力選擇力,而不是想象力思想力創造力。寫作素養,是考生語文素養、綜合素養的集中呈現,而“立意”能力,又是寫作素養的最高呈現,是寫作的核心競爭力,倚重的是想象力思想力創造力。一旦“被立意”,勢必成了“偽思維”“偽寫作”,據此所作的評價,還有效度、信度可言嗎?
讀者一定會問,何謂“命域”作文題?怎樣才可以讓考生“自主立意”?答案很簡單,以往的某些“話題”“問題”作文題就是。例如2004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題,列出10個人物與文學形象請學生擇一作為話題。美國西北大學高考作文題:誰是你們這代的代言人?他傳達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嗎?為什么?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法國高考作文題,等等,都是比較好的“命域”作文題。自然,也并非所有“話題”作文題型,都能讓考生“自主立意”——這只能另文討論了。
愿從今往后,“自主立意”不再是“偽善者”的證言,“被立意”不再是一代又一代考生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