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太守行》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著名詩篇。老師說,它屬于新課標推薦的“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必須會準確背誦。
然而,《雁門太守行》實在是一首晦澀難讀的唐詩。初讀此詩,一頭霧水,感到詩人在“賣萌”;反復誦讀,還是感覺很“絆”;即使經過老師指導后誦讀,也不得要領。學習此詩,困惑有三:
一、《雁門太守行》是一首七律嗎?
《雁門太守行》每句七個字,共八句,像一首七律,但是全詩不押韻,也不對仗,顯然不是七律。那它是什么體裁的古詩呢?
我課下查閱相關資料:我國古代的詩歌,自唐代之后,分為兩大類——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以“樂府”為主,繼承了漢魏的詩體;近體詩是唐代新興的詩體,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律詩”。格律詩產生于盛唐至“安史之亂”之間,為了與當時的“古詩”相區別,格律詩也稱“近體詩”“今體詩”,它有固定的模式,講究嚴謹的節奏、韻律、音調與對仗,如杜甫的《登高》是一首七律,王之煥的《登鸛鵲樓》是一首五絕。李賀生活在中唐時期,《雁門太守行》應當是一首七律,可是又不像。
進一步請教老師才明白個中差異。原來,并非所有唐詩都是“格律詩”,唐代許多詩人還擅長寫“歌行體古詩”。“歌行體”亦稱“古詩”“古風”,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漢魏以下的樂府詩常題名為“歌”或“行”。“歌行體”的特點是格式和節奏上沒有嚴格要求,也不甚講究平仄,每句字數五、七言為主,可參差不齊,可變韻,每首句數不限于八句。晉代陶淵明的《飲酒》就是“歌行體”詩歌,詩仙李白一生沒寫幾首“格律詩”,寫得最多的是“歌行體”,如《行路難》。中唐詩人李賀寫的《雁門太守行》是“歌行體七言古詩”,不能因為它共寫了八句、每句七個字,就認為它是一首七律。其題目“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全詩不講究對仗,中間有換韻現象。
可是,這些詩歌常識,我們在七年級之前還沒學過,所以誦讀《雁門太守行》這首“歌行體七言古詩”時感到莫名其妙。
二、怪異、晦澀難懂的詩句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這樣的描寫,違背了自然規律。不是“黑云壓城”嗎?怎么又“甲光向日”了,到底是陰天還是晴天?夸張也不能不講自然規律啊!
“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塞上在哪里?怎么一下子又到易水了?兵是哪里來,又到哪里去?總是一頭霧水,沒說清楚。
仗打了沒有沒說,卻只說“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我向老師請教這個問題,老師說沒法給我講清楚。但老師講了一個關于“意象美”的我聽不懂的道理。他說,在唐代,李賀是一個很獨特的詩人,時稱“鬼才”“詩鬼”。《雁門太守行》善于熔鑄詞采,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描繪的是一種“意象美。
老師不解釋我不明白,越解釋我越不清楚。
三、《雁門太守行》的主題思想是歌頌平定叛亂的英雄嗎?
關于《雁門太守行》的主題,老師講課的時候說:它是一首詠史之作,生動地記述了平定藩鎮叛亂的一次戰役。據史載,元和四年(809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李光顏身先士卒,突出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狼狽逃竄。《雁門太守行》應該是對此次平定叛亂所作的描述。
但果真如此嗎?我上網一查卻發現:《雁門太守行》作于807年,當時李賀只有十七歲,這時離“平定藩鎮叛亂”還有兩年的時光,李賀怎么會提前寫下這樣一首“平定藩鎮叛亂”的詩歌呢?莫名其妙。
結論:《雁門太守行》難讀,不適宜義務教育階段七或者八、九年級學生閱讀,還是將來再讀為好。
(推薦教師:王彤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