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17套語文高考試卷,探究題考查依然勢頭強勁,題目數量與2011年相比有增無減,共有13套試卷考查了探究題,共設題20道。13套試卷中多套試卷出現了2道探究題,其中北京卷(閱讀延伸題)、廣東卷2道均為必答題,湖南卷、福建卷、山東卷、遼寧卷、全國課標卷為二選一。這樣,13套試卷中必答題為15道。探究題出現的范圍主要集中在實用類文本與文學類文本,北京閱讀延伸題今年依然在詩歌部分考查。
2012年高考探究題在沿承往年特色的基礎上,又有所變化發展,這一點從題目的設問上便可見一斑。往年探究題設問的主要方式,是讓學生談對某一特定問題的“看法”“見解”“觀點”“理解”“感受”“啟示”“啟發”等;還有讓學生判斷分析文章的某一具體內容(觀點)或表現手法“對不對”“好不好”“恰當不恰當”等。2012年的高考語文探究題有一部分題目延續了這樣的設問方式,也有另一部分題目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概括為三:一、強化“探究”(探析):二、“分析”(評析、賞析、探析)有序;三、凸顯“對話”。
第一,強化“探究”。2012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探究題,多道題目的設問直指“探究”。往年這樣的設問偶有出現,2012年有4道探究題直接使用了“探究”“探析”的問法,占全部探究題總量的20%,約占探究必答題總量的26.7%。如安徽卷第14題:
結合作品,對下面兩個問題進行探究:
(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寫“我”在海上望見燈塔,其用意是什么?
(2)文章結尾部分寫“我”“決心”從此了結!“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為燈塔動心,也用不作燈塔的夢”,“我”是否“放得下”?請談談你的理解。
湖北卷第19題:
選取一個角度,結合文章對“杜鵑這種鳥就這樣被美化了幾千年”的原因加以探究。
福建卷第15題:
請結合文本簡要探析作品蘊涵的情感。
江蘇卷第14題:
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究,
上述題目,有的讓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有的讓學生對“原因加以探究”,有的讓學生對“作品蘊涵的情感”進行“探析”,有的讓學生對表現手法的特點和表現內容進行“探究”,這不僅使題目所考查的能力要求豁然醒目,而且加深了題目的“探究”意味。這些題目的設問在主觀上既指向對作品內容的“探究”,也指向對作品表現形式的“探析”。在客觀上,以“探究”“探析”設問,深化了學生的“探究”印象,也強化了學生的“探究”意識。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題目雖有探究之名,但按照《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課程標準實驗版)(以下簡稱《考試大綱說明》)中“考核目標與要求”對探究能力的基本規定(“指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來判斷,這些題目的探究之實還略顯不足。實際上,這樣的問題,學生在作答時只需對文本的意蘊進行闡發,或者對“原因”“作用”加以解說,或者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印證即可,一般不需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也不要求學生有什么創新之見,答案通常在文章中能夠直接找到。學生完成這些問題充其量是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第二,“分析”有序,強調基礎,重視過程。2012年高考語文探究題有4道在題干中規定學生對文章某一內容或形式特點進行“分析”“評析”“賞析”“探析”等。這4道題考查內容豐富,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考查一般分析能力,有的重在考查“評價”能力,有的側重考查“鑒賞”能力,有的側重考查“探析”能力。其“分析”能力考查層次分明,題目的要求更加具體,考查指向更為清晰,表達更為規范,學生作答更為明白。無論題目是讓學生“分析”“評析”,還是讓學生“賞析”“探析”,都離不開對學生“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考查學生思考問題的過程。“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探究能力,也是探究所需的基本能力。這幾道探究題重視對探究基本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同時,也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如北京卷第15題:
這首詩運用了由景及理的寫法,這種寫法在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等詩中也有體現。任選上述詩歌中的一首,也可選取其他詩作,具體說明其中景和理的內容,并分析景理之間的關系,(不少于150)字)
湖南卷第19(2)題:
自選欣賞角度,談談所選文段是如何塑造蓋拉新這個人物形象的。
上海卷第12題:
“冬陽”在行文中著墨不多,卻是標題的一部分聯系全文,對此加以評析。
廣東卷,第18題:
在第②段和第③段中,“我”都見到了殘荷,感受有什么不同?你認為造成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文意進行分析。
這4道探究題,從題面看是要求學生回答“什么樣”“怎么樣”“如何”“為什么”等問題,考查分析、評析、賞析、探析等不同能力,而實際上它們都重視考查探究的基本能力,重視對探究過程的考查。如北京卷第15題重點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思維過程,它給出詩歌在寫法上的特點,并提供一定的參考信息,然后讓學生具體說明景和理的內容,分析景理關系。它讓學生說明詩歌的寫作方法在詩歌中是如何表現的,分析表現手法是怎樣產生作用,又產生了怎樣的作用。這是分析過程,也是鑒賞過程,它同時考查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審美能力。湖南卷第19(2)題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學生要“欣賞”文段“如何塑造蓋拉新這個人物形象”,先要判斷說明文段采用了什么方法、何種手段來塑造人物形象,然后具體分析這些方法、手段對人物塑造產生了何種作用,達到了何種效果,這也是一個分析欣賞的過程。
考查“評析”“探析”能力的探究題,要求學生對文本中內容與形式的特點做一個基本的判斷,然后進行分析,說明自己認同、反對或提出某個觀點的理由。它們不僅讓學生說出“其然”,還要說出個“所以然”。這對改變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現狀,在高考復習中大講答題套路、模板的不良風氣是一種遏制,也對高中教學做出積極的引導——加強思考問題的過程性訓練,提升學生探究問題的基本能力,即分析能力。
第三,凸顯“對話”。值得關注的是,2012年高考語文探究題“對話”式題目數量增多,共有6道題,其中有4道題讓學生與“有的人”對話,有2道題和作者(文本)對話。題目主要是圍繞文本中某一關鍵或重要問題,提供“有的人”或者作者(文本)的觀點、態度、情感等,讓考生與“有的人”或作者(文本)進行對話。如北京卷第19題:
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與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為鄧林(樹林)
”有人認為,文中殉難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當代社會中的悲劇英雄 結合原文并聯系現實,談談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
江蘇卷第14題:
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宄。
全國課標卷第11(4)題(選做):
有人認為,小說中的“我”也有人性弱點,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談談你的具體理由。
遼寧卷第12(4)題(選做):
克羅齊一生經歷了大地震、社會動蕩和戰爭帶來的苦難,但最終大有成就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請結合原文和現實人生,談談你的看法
四川卷第17題:
這篇文章有人認為重在寫柴禾,有人認為重在寫人,你贊成哪種看法?請說明理由
廣東卷第21題:
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這種倡導,關乎復旦,又不止于復旦;關乎教師,也不止于教師”?結合全文,請談談你的理由
湖南卷第18題:
文章的結尾部分魯迅說“在中國第一要他多”,聯系實際,談談你的認識。
這種題型并不新鮮,但是2012年這類題目考查的數量比較可觀,共有6道,占全部探究題總量的30%,占探究必答題總量的40%。如此,探究題的“對話”特色便被凸顯出來。對這些題目,我們需要觀察思考它的優勢所在。這幾道題與問“恰當與否”“會不會”“是否有必要”“精彩不精彩”等問題的題目相比,對學生思維能力考查的深度、廣度更大。后者要求學生對特定的問題作出是非、優劣、高下的判斷、分析,主要檢驗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問題進行辯證思考的能力。但這類題目所“探究”的結論是現成的,學生實際上只需對題目中提供的結論進行印證、解說,說明其合理處或不合理處即可。
2012年的這幾道“對話”式探究題,比前者考查的能力更為全面,綜合考查學生的質疑能力,辯證、批判、嚴密、深刻地思考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對話”式探究題,首先要求學生能夠深入到文本之中對其進行深層解讀,然后要求考生能夠跳到文本之外,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與創造性解讀,進而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具體言之,“對話”題目的表層問題或者直接問題是要求考生談自己的“看法”“觀點”“認識”等,但是隱形的問題與思考的過程并不簡單。考生首先要對“有的人,’或者作者(文本)的觀點、態度進行合理與否的判斷,但不能止于對“有的人”或者作者(文本)觀點、態度等的簡單認同或否定,還要對他們的觀點形成的思維過程進行分析;進而還要判斷分析他們提出問題的依據是什么,辨別這些依據是否可靠、全面;認識對方是如何得出結論的,得出結論的過程是否合理;再進一步綜合分析、判斷“有的人”、作者(文本)的觀點等合理與否。這個過程是一個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批判”的過程,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判斷能力。
學生所經歷的這樣的思維過程也是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學生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得出觀點的理由。學生在“對話”中對問題進行探討,然后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分析解說,這又形成了在前有探究基礎上的新的探究過程。這種“對話”是一種深層的、綜合的思維活動,學生在辯證思維的基礎上,還要有批判的眼光,對問題全面地認識、嚴密地思考,進而形成深刻的認識能力。這實際增加了對學生思維深度與廣度的考查。
“對話”式探究題,與《考試大綱說明》規定的“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對某些問題進行探討,有見解、有發現、有創新”等要求相吻合,同時也與課程標準提出的“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廣度”的語文課程理念、“養成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語文課程目標相適應,又充分體現了“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簡單地以活動結果為依據,而應將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與結果結合起來”的課程評價原則。
2012年全國高考語文探究題,雖有不盡如人意之處,但就總體而言,其加強探究能力考查的意圖更加突出,增強探究過程檢驗的理念更加鮮明,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辯證性、批判性、嚴密性、深刻性。對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