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猶太人特別聰明。這種聰明是與生俱來的嗎?當然不是。他們之所以聰明,一個主要的原因便是喜愛閱讀。在猶太民族,孩子剛懂事的時候,父母就會將蜂蜜滴在書本上,讓孩子們去嘗一嘗書的“味道”,從而喜歡上書籍。
一、閱讀,原來這么美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在談到課外閱讀的作用時曾說:“同志們可以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得之于老師課堂上講的占多少,得之于課外閱讀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開吧,也就是說,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課外閱讀。”中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起步時期,如一株株剛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識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壯成長。而這“甘露”的獲得,除了靠老師課堂上有限的傳授外,更需要依靠課外閱讀去采集。
請相信,人人都有語言的天賦。捧起書來,你會發現,你也是一個“閱讀高手”,你會驚訝于你的閱讀能力,你一定會感受到——閱讀,原來如此美麗!
二、閱讀,我們在行動
1 把任務變成興趣
常言道:“日久生情”,牽手閱讀,就要經常和書本打打招呼,見見面。如果你已經喜歡上了閱讀,恭喜你;如果你還沒有喜歡上閱讀,那么,在語文老師布置課外閱讀作業的時候,可千萬別把它當成負擔,這個時候,你不妨告訴自己:“別把閱讀當做一項作業,它可是放松自己的好方式哦!”久而久之,你就會知道:青蛙為什么有超強的彈跳力,桂花什么時候開放,人為什么要吃飯睡覺……我們所不知道的知識,我們所不明白的道理,都能從書中找到答案,書本就是我們“無聲的老師”啊!
2 從簡單開始
如果你現在還沒愛上閱讀,那一定是沒遇上讓你心動的書。剛開始閱讀的時候,可以選擇那些自己喜歡且容易讀懂的。比如一、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看看配圖故事,如圖文版的《三字經》《海爾兄弟》《安徒生童話》;三、四年級的學生可以看些簡短但有很強故事性的文章,如《成語故事》《寓言故事》;五、六年級的學生可以讀一些趣味性、知識性、哲理性俱佳的作品,如《魯濱孫漂流記》《愛麗絲夢游仙境》《愛的教育》;初中、高中的同學呢,建議多看一些自己喜歡的中外名著,如《昆蟲記》《童年》《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3 讓交談成為一種動力
一個喜歡閱讀、知識面寬的人,往往是一個受歡迎的人。如果能把我們從閱讀中獲得的知識、明白的道理和別人交流,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一個聰明的同學,他的聊天話題里,不應該只有零食、玩具和電腦游戲;一個高雅的人,他的頭腦中,應該儲存著無窮無盡的知識寶藏,能夠在不斷的閱讀積累與展示交流中提升自己。
三、閱讀,這樣做更好
1 “書非借不能讀”
清朝袁枚的《黃生借書說》中有膾炙人口的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確,借書者“能讀”,是因為書是借來的,擔心別人要回去,自己沒機會看,充滿緊迫感。自己擁有的,往往不能及時閱讀,因為感覺在手里了,早晚都可以翻閱。因此,多辦幾張圖書館的借書卡,或者定期不定期地到書店“竊讀”,都不是錯的選擇。
2 擁有自己的書架
“書非借不能讀也”,此話—點不假。但是,對于很多愛書的人而言,擁有自己的書架,實在是夢寐以求的事。擁有自己的藏書,最重要的是能夠對重要的書籍反復閱讀以及方便查閱資料。如果家長已經給你備好了書櫥或書架,那么恭喜你,擁有了很多同齡伙伴所沒有的條件。毋庸置疑,你要做的,就是好好地管理這個屬于你自己的“精神天地”。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書櫥或書架,那么,創造一切條件去擁有它吧,哪怕只是自己動手用幾塊木板拼成的,那也無妨,它會見證你充實而愉快的讀書旅程,收藏你閱讀的所有快樂。
3 呼喚良好的閱讀氛圍
閱讀興趣的不斷提升,當然還跟你的老師與父母有著很大的關系。如果,能通過你的帶動,讓爸爸媽媽一起來閱讀某一本書,然后全家一起探討其中的章節,這種“親子閱讀”會是家庭生活最美的畫面之一;如果,你能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閱讀活動,各種知識競賽,你就會發現展示的樂趣,當然也會明白自己的不足,這樣,聰明的你,一定會像一塊被擠干的海綿,在閱讀的海洋中盡情地吮吸知識的水分……多待在閱讀氣氛濃厚的空間,閱讀會感染你;多交幾個愛閱讀的朋友,你也—定會愛上閱讀的!
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為你高興!此時的你,不正在享受閱讀嗎?
(選自《作文其實很簡單),陳智文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