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教語文》是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實驗中學語文教師史金霞的大作,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一種開放、多維且注重文化傳承的大語文教學。全書共五個單元,作者結合大量的教學實錄,介紹了自己是如何教閱讀、寫作、詩歌的,如何開展實踐活動及如何上電影課的。史老師被學生稱為“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者”,其教學方法具體、可操作,教學理念極具個性,值得語文老師學習借鑒。
第一,閱讀教學與文化傳承。
史老師提出閱讀教學三原則,即“教材為我所用”“宏觀把握與微觀品味兼顧”“閱讀、寫作和鑒賞相結合”。她認為,面對教材,教師不應依賴教參,不應緊盯考試,把課文“標準化、機械化、零件化”,而應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來決定課程內容的選擇、開掘與處理,重視學生的“獨立思考、自由精神、完整人格”。史金霞還提出閱讀教學的四種方法,即“尊重歷史,還原文本”“打通內外,豐富文本”“縱深多維,重構文本”“精心設問,把玩文本”。
譬如講劉白羽的《長江三峽》,史老師要求學生橫向閱讀《長江三日》全文及黃藥眠的《祖國山川頌》、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6篇課文,課后上網(wǎng)查找這些作品的寫作背景及當時的社會情況,整理1960年中國的社會情況。同時推薦學生閱讀高爾泰的《尋找家園》、楊顯惠的《夾邊溝記事》等作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劉白羽能不顧那么多人的生活悲劇而高唱贊歌,是什么讓他寫下這樣的文字,然后讓學生在隨筆中寫下自己的思考。史老師借助網(wǎng)絡,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導學生懷著誠摯、客觀、理性與敬畏的心態(tài),走進一個個作家、一個個歷史時代,去觸摸歷史真相,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與人文關懷精神。這樣有文化底蘊的語文課,開闊而大氣,體現(xiàn)了教師自身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文化素養(yǎng)。
第二,寫作教學與文化傳承。
史老師認為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因此應該把寫作的權力歸還給孩子,這樣孩子的作文才能從“無話可說”到“不吐不快”,從“為別人而寫作文”到“為自己而寫作”,從“感性化寫作”到“理性化寫作”。
史老師指出,如果寫作成為使孩子的自我日益舒展飽滿的一種生活過程,孩子們不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是為了揣摩教師的喜好而去作文,那么,他們必然能在寫作的過程中體驗到無窮的樂趣。史老師讓學生每周寫兩三篇隨筆,并給自己的隨筆集取個名字,還要寫上自序和目錄。這些隨筆在班上交流,給了每個孩子展示的舞臺,他們體會到了被接納、被認同、被欣賞的喜悅。史老師還將閱讀與寫作緊密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理性思維,如教《荷塘月色》時,史老師讓學生拓展閱讀了余光中的《論朱自清的散文》,然后閱讀朱自清的13篇散文,在小組自由討論之后,每人寫一篇隨筆,談談自己對朱自清散文的看法。
這些傳承文化的寫作訓練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熱情與探求欲望,用史老師的話說,就是“不斷地給學生以精神上的澄澈,用理性的醍醐使之獲得心智的健全明亮”。
第三,實踐活動與文化傳承。
史老師總結出開展實踐活動的“三結合原則”,即“隨機性與操作性相結合”“趣味性與競賽性相結合”“開放性與序列性相結合”。她通過文學大師專題研究、辯論賽、創(chuàng)辦報社、看經典電影等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學習語文的文化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學習語文的文化氛圍。
史老師組織學生每個月至少看一部經典故事片或紀錄片,觀影前作好蓄勢鋪墊,觀影后引導學生探討交流,然后形諸文字,使影片與文本結合,與現(xiàn)實接軌,與學生的心靈接壤。
,
史老師確立的這些理性、人性、主體性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的開放、多維的教學原則,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與研究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意識,而這正是語文教學應追求的終極目標。
(《不拘格教語文》,史金霞著,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