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首都師范大學張彬福教授應河北師范大學之邀,為參加“國培計劃”脫產置換研修的農村教師上了一節示范課,課題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借班上課的學生來自河北師范大學附中八年級,40人。作為這次活動的組織者,我請同學們寫出聽課感想。一周后,帶班老師交給我38份稿子。在這節課上,中學生的感受究竟如何?最讓他們難忘的是什么呢?
一、兩個細節:說和寫
張老師:上課!
學生:老——師——好——
張老師:你們一直是這樣拉長聲調喊“老師好”的么?怎么像小學二年級水平呢?“老師”和“好”之間應該有停頓。中學生應該讀出節奏。
于是。師生之間重新致禮。經過兩次練習,學生喊出的“老師好”明顯有變化。張老師微笑道“這才是初二年級的水平”并示意同學們坐下。
這個環節給在場的每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17位中學生回憶了當時的情形。范志琪同學說:“這堂課表現出我們平時上課的不良習慣。‘老師好’這三個字語調又長又悶,仿佛是一堂無聊課的無聊開頭。”張冰玉同學說:“在張教授的指導下,我們把三個簡單的字讀出了節奏,讀出了幾分不同的韻味。”李嘉熙和劉博楊同學說:“我們懂得了,這一句簡單的打招呼的話,不僅是對老師個人的尊敬,也體現了整個班級的精神面貌,表示一節課的開始,要有精神。”當張老師下課時,學生們一改往日拖長聲的習慣,以聲音響亮、節奏分明的“老師再見”與張老師告別。
“聽說大家之前預習了課文。下面,我來檢查預習情況。請大家合上課本。等一位同學站上來之后,我再提出問題。試一試自己的膽量和自信吧!”一位高個子男同學站起來。張老師讓他到黑板上寫出本課的題目。原來這么簡單!全班同學松了一口氣。“請大家看他的筆順對不對!”于是。全場的目光又聚焦到這個男同學的右手上,看他一筆一畫地寫完標題和作者。接著,張老師請一位女同學上來書寫“解”的正確筆順,還指出了“長”字的正確筆順。他說:“寫字是基本功。字體的結構都是有內在道理的。”
大學教授為中學生糾正漢字的筆順,這讓在座的中學生頗感意外。有14名學生提到了這個細節。劉淞同學這樣寫道:“張教授竟然破天荒地糾正我們的筆畫。真不愧是身經百戰的教授,真牛!”他由衷佩服的不僅是老師的嚴格和認真,還有老師過硬的語文基本功。鄭林安等同學感慨道:要想學好語文就“要從平時細抓,這樣才能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做事的認真態度”。有些同學在文中說:雖然自己是初二的學生,可是寫字的水平還停留在小學階段,深感慚愧。
二、一種教法:聽讀結合
張老師說:“請同學們閉目,像聽收音機那樣收聽老師朗讀這篇新聞,然后簡單概括這篇消息的主要內容。不要看書。”之后,學生開始回答自己聽到了什么。張老師一一點評,說:“同學們很會聽,抓住了新聞的電頭、導語和標題。這就是讀新聞的方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拿起筆。老師再讀,你們做必要的勾畫或記錄。這次再考驗大家的耳朵,說說這次聽出了什么。還要用一句話概括全文的主要內容。”這一次,張老師的朗讀在層次的停頓上更為明顯,學生很快說出了自己聽到的內容,如中路軍、西路軍和東路軍分段渡江和進攻的時間、地點。接著,張老師讓學生找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話,學生也做到了。張老師指著黑板上的標題,引導學生將“百萬”一詞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百萬大軍過江東進行比較,認識新聞的特點:真實性和準確性。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們聽、看、說,已經在課文中走了幾個來回。張老師又請大家思考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方向以及文章的層次,并通過朗讀重點句,體會我軍勢如破竹的氣勢……最后,張老師又請大家合上書本,總結了學習新聞作品的要點和方法。
有34位學生津津樂道這個教學過程。顯然,同學們對張老師時而“合書”時而“開書”的教學方法很感興趣,印象深刻。第一個舉手上臺回答問題的學生許少陽這樣寫道:這節課上“最有特色的莫過于‘四讀’:富有層次地傳導了知識,知識點越來越深入,絲絲入扣。前兩讀為了疏通大意,體會感情,第三讀是記住知識點,使我們神經緊張起來,記憶效率得到提高。合上書,老師讀、學生筆記的方法,對記憶課文特別有效。四讀則是深入到一字一句,微觀展現作者情感。這四讀由表及里,再加上畫圖介紹等說明方法,整堂課下來,我們對這篇課文的結構、情感、寫作、技巧等都獲得了透徹的理解。教授結合時代信息講到新聞要具備的要素與基本內容,使我在以后讀新聞時也能掌握技巧了。上完這堂課后,我不僅受益匪淺,還覺得張教授的講課有個人風格,他在互動中不偏離課堂中心,以極富有特色的方式講述了課文,使我記憶深刻。”概括起來,同學們對張老師的“一開一合”的教學法有如下評價:考驗我們的聽力、記憶力和理解力,促使我們認真聽講,使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鍛煉了我們對關鍵內容的捕捉能力。學生雖然只有14歲,但他們概括得當,評點中肯,領悟了老師的教學意圖。這就是師生的默契,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體現吧!
此外,同學們還很喜歡張老師和藹親切的態度、幽默風趣的語言,佩服張老師扎實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別具一格的教學方法。殷樟敬同學寫道:“老師像一個朋友,給人親切感,沒有嚴厲的指責,只是講道理。”張希羽同學則從聽課看出“張教授下了很大的工夫”,指出“他在朗讀課文時真的給了我一種播音員的感受”。學生還將張老師與教過自己的語文老師進行了對比:“張老師講課和以往老師講課有很大的差異,不是啃書本”,希望“學校老師們也更努力些”。這些看似稚嫩卻真實自然。
評教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當年,葉圣陶先生很不贊成“聽某老師上課是藝術享受”的說法,認為參觀學校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如果失去了學生的參與,所謂評課和教學改革又會有多少實效性呢?我們不否認那種用試卷測試學生學習效果的評課方法,但分數并不是學生的全部,最要緊的是人的全面發展。葉瀾教授說:一節好課的標準首先是“有意義”,即學生學到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在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并激發了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而且越來越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也就是說,學生“進教室”與“出教室”之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根據38位學生的反饋,我們有理由說,張彬福教授的這節課是一節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