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今,在亞洲陸海相鄰地帶活躍著兩個國家,一是日本,一是印度。日本原本就是地區軍事強國,但還在追求世界影響力。印度本是南亞地區的霸權國家,但始終夢想“在世界上成為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可以說,在成為世界大國這一點上,日本和印度找到了共同點,冷戰后更是聯手向這一目標沖刺。
在美國調整全球戰略的背景下,日本開始嘗試沖破束縛,將戰略重心從北向南轉移。印度軍隊在其“東向”戰略指導下,逐漸朝南海方向擴展影響力。原本備受關注的南海就是亞太最“熱”的地區之一,日本和印度都將目光盯住這里,使兩國海上力量的發展更加吸引眼球。其中,日本與印度的雙邊軍事演習堪稱最引人關注之處。
日印聯合軍演的企圖
日本和印度舉行雙邊聯合軍事演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日本自衛隊、印軍分別與美軍進行雙邊聯合軍事演習。然后,日本自衛隊、印軍共同參加了美國主導下的多邊框架內聯合軍演。最后,日本、印度和美國一起舉行了聯合演習。在這個背景下,日本自衛隊和印軍開始探討聯合軍演的可行性。
2011年臨近年終,日印聯合軍演進入了啟動程序。11月,日本防衛相與印度國防部長達成兩國海上軍事力量舉行雙邊聯合演習的協議。12月,日本首相與印度總理又對此給予肯定。2012年5月,兩國外長在新德里協商時具體落實了下半年進行雙邊海上力量聯合軍演的事項。由日印高層間的三次“切磋”,足以透露出兩國對這次演習的重視程度。
這將是日印兩國軍事力量的第一次雙邊演習,也是兩國合力實現各自戰略目的之始。那么,日本與印度緣何會舉行聯合軍事演習?這與日印兩國的共同利益有著直接關系。
首先,以海上“公共空間”為突破口,擴展軍事影響。自從去年2月美國《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提出“要重視在公共空間的軍事影響力”以來,日本和印度隨之加大了對于“公共空間軍事影響力”的投入,兩國各自的海上軍事演習在所有軍演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基本超過半數。冷戰結束以來,日本和印度都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發展,其得到的國防經費投入擁有最快的增長速度,為擴大海上軍事力量奠定了物質基礎。況且從實力上看,日印兩國的海上軍事力量在亞太地區都屬前列。
同時,日印兩國加強了參與多邊聯合軍事演習的力度,基本參與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區域舉行的歷次多邊聯合軍演。這次日印聯合軍演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為核心,盡量淡化國際反應,爭取密切兩國海上軍事力量的關系,擴展兩國海上力量的國際影響。
海上聯合軍演可以降低國際社會的關注程度,尤其日本軍事力量受到“和平憲法”約束,還不能稱為“軍隊”,不能跨出國門發動進攻(只不過日本近年來以種種借口“放”自衛隊頻繁登上國際軍事舞臺,期望能擴大軍事影響)。之前,日本自衛隊基本上只能與美軍舉行雙邊演習,這次難得與印度海軍舉行雙邊軍演,將對其擴大軍事影響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也是日本推行“南下”戰略的重要舉措。另一方面,印度參與這次雙邊軍演,可以弱化其向西太平洋擴展軍事影響的阻力,有助于“東向”戰略的實施,對于印度海軍的長遠發展有較大助益,由此就不難理解印度海軍對于這次演習的期盼。
其次,以海上力量聯合演習為切入點,實現兩國軍事領域的全面合作。日本與印度首次進行海上力量雙邊聯合軍演,還有一種試探性目的。海軍是一種國際性軍事力量,日本這個“非正?!眹业暮I献孕l隊通過與印度這個“正?!眹业暮\娺M行雙邊軍演,目的就在于試探國際社會對日本自衛隊跨出國門的容忍程度。一旦沒有遇到預期中的阻力和壓力,日本肯定會擴大與印度雙邊軍演的規模,同時將參與力量從海上擴展到陸上和空中,甚至進一步力求與其它主要國家進行軍事演習。
同時,日本還有可能與印度展開全面軍事技術合作:一方面,日本正推動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將以往只與美國進行軍事技術合作,擴展為與其它國家“自由”合作;另一方面,印度正尋求獲得更加先進的軍事技術,除了傳統上與俄羅斯、西歐進行軍事技術合作(如研制成功“布拉莫斯”巡航導彈),與擁有先進軍事技術的日本進行合作應該也在情理之中。筆者認為日本這方面的需求更為迫切,畢竟日美軍事技術合作是一種“特殊合作”,日本長期希望能與印度等其他國家/集團實現軍事技術合作,最大化拓展國家利益。
第三,爭取在美國重構的亞太軍事安全新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冷戰時期,美國在亞太地區構建了相應的軍事格局,但其服從和服務于美國在歐洲構建的軍事格局,因為歐洲地區是冷戰時期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不過,隨著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調整,亞太軍事格局必將重構。在這種大勢之下,日本與美國的軍事聯盟關系正在發生變化,印度則正在與美國建立一種新的軍事關系。日本和印度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雙邊軍事演習,甚至積極展示軍事實力來獲得美國“重視”,都是期望在美國重構的亞太軍事新格局中占據更大的“權重”,這就能理解為什么日本與印度已經參與了美國主導的亞太安全戰略框架內多邊聯合軍演,還要“另立門戶”舉行雙邊聯合軍演。
據有關國際組織分析,2013年美國將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武器第一輸入國。這充分表明,印度在構建對外軍事關系時,正從傳統的印俄關系占主導地位向著印美軍事關系占主導地位轉化。
最后,為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造勢。日本和印度多年來都在努力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一直沒有成功。目前日印認為,本國軍事影響力是實現這個國家戰略目標的“短板”,故兩國都非常重視提升軍力和相應國際影響,這就是日本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印度成為“全球武器進口國第一”的重要動因。這次,兩國對于雙邊海上軍演都做了認真準備,顯然是想在沒有美國參與的情況下“秀出軍事肌肉”,塑造“軍事大國”形象。
日印在亞洲陸海相鄰地帶的未來動向
日本和印度兩國已經找到了共同利益,進而走到一起,促使雙邊聯合軍事演習成為現實。那么,未來日本和印度會在亞洲陸海相鄰地帶有何作為?雙邊聯合軍演又會對兩國的區域活動有何影響?
其一,日本與印度將更加積極地參與亞洲陸海相鄰鄰地帶是一個“經營”重點,這主要是指亞洲大陸與太平洋、印度洋交界附近,從東北亞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開始,經臺灣島、南海地區,一直延伸到南亞地區和中東地區。這一地帶集中了絕大部分有影響力的新興國家,擁有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戰略資源以及空前繁榮的海上戰略運輸線??梢哉f,這一地帶發生任何風吹草動,都將對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一旦美國主導了這一地帶,其內的新興國家必將受到美國的制約,畢竟這里控制著太平洋與印度洋(乃至大西洋)之間的溝通,是影響亞洲經濟發展的樞紐之地。
冷戰時期,美國主要利用“結盟國”的力量為其稱霸戰略服務,無論是北約那樣的多邊軍事聯盟,還是類似美日雙邊軍事聯盟,都在美國與蘇聯的爭霸搏弈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美國將全球戰略重心調整到亞太,其借助的力量主要不再是“結盟國”,而是彈性更大的“伙伴國”。日本和印度在亞洲陸海相鄰地帶利用“伙伴國”的身份,都將有更便利的行事條件——日本長期是美國的盟國,印度則是美國的“新伙伴”,日印在軍事方面表現活躍都是美國所期望的,這也是推動日本與印度的軍事關系急劇“升溫”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推想,隨著日印雙邊聯合軍演舉辦,增進了兩國軍事溝通與交流,達成了軍事“默契”,那么日本與印度在亞洲陸海相鄰地帶“活躍”時就不必相互猜忌對方,兩國都可以在美國主導的亞太戰略框架內獲利更大。
其二,日本自衛隊將加速其“跨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速度。受“和平憲法”的制約,日本自衛隊在冷戰期間只能組織本土防御活動,不過近20年來,日本往往借助美國海外軍事活動和聯合國維和行動之需,逐漸將自衛隊“放”出國門。近年來,日本先將原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有力提高了自衛隊在其國內政治中的地位,接著又在非洲東部鄰近曼德海峽的吉布提開始著手建立軍事基地,進而又放寬“武器出口三原則”,探討與印度、菲律賓等進行軍事技術合作、武器貿易等??梢哉f,日本通過各種變通措施,逐步突破了“和平憲法”的束縛,其自衛隊日益接近事實上的軍隊。可想而知,日本自衛隊在世界軍事舞臺上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影響,這在可預期的未來不可低估。
其三,印度將更加“勇敢”地向南海地區滲透,擴大在南海的影響。隨著印度政府在冷戰后提出“東向”政策,印度軍隊也開始采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支持:策劃與日本、越南等國在南海地區聯合軍演,積極參與馬六甲海峽的安全防務磋商,不斷派遣軍艦與潛艇出沒于南海等。為了支持其在南海擴大影響,印度還于2001年8月在馬六甲海峽的北口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建立了該國第一個三軍聯合司令部,改變了以往陸??杖娀ゲ幌鄬佟⑷狈f作的狀態(這個三軍聯合司令部自然也有進行相關試驗的意圖,同時也是為了統一力量,加大對南海地區的滲透力度)。隨著印度近年推行“優勢與擴展”戰略,其向南海的滲透會不斷加強,在南海的軍事影響自然也會擴大。
啟示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未來受到的來自日印雙方的軍事壓力將會增加。
中國逐漸感受到“雙重心重疊”的壓力。所謂“雙重心重疊”,從軍事防務觀點來看,冷戰期間,中國只是美國全球防御體系中的次重點(那時美國集中了大部分力量與蘇聯對抗),但隨著冷戰結束,中國在美國的全球防御體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無論是美國加大對臺灣武器輸出,還是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以及南海撞機事件,都凸顯美國對華軍事壓力加大,美國全球防御體系的重點正從西歐轉向中東和亞太;從經濟發展觀點來看,當今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正處于強勁的上升勢頭,相比發展前景一時不明的西歐乃至北美,人們通常認為,全球經濟發展的重心正從北美向亞太移動。就這樣,美國全球防御體系重心“由西向東”與全球經濟發展重心“從東向西”,兩條“重心移動軌跡”有在亞太重合的傾向,這應該是近代史以來空前的。
中國正處于“雙重心重疊”的關鍵位置,導致亞太地區日益成為全球焦點,各種紛擾自然接踵而至,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也會傾向復雜化。在這種形勢下,日本和印度借助美國全球防御體系調整后重點關注亞太的“良機”,未來大有可能以所謂“中國軍事威脅”為幌子,掩蓋自身軍力快速提升、雙邊軍事互動日益緊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