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馬島空戰最先掀起了英阿雙方的正面較量。在雙方此后的空中較量中,盡管阿根廷空軍表現英勇,但其戰機幾乎全部敗下陣來。戰爭結束后,英軍“海鷂”戰機憑21:0的戰績名噪一時,“海鷂”式這個世界上第一種實用型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也立即被媒體和眾多分析家“神話”。然而事實上果真如此嗎?
馬島空戰回放:阿軍空中力量損失慘重
1982年4月30日,當英軍完成對馬島的海空封鎖部署后,阿根廷也隨之展開了反封鎖作戰,雙方展開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爭奪,馬島戰爭日益白熱化。
5月1日,英國用“火神”戰略轟炸機空襲了馬島斯坦利港機場,這是英軍對馬島的第一次軍事打擊。這次被稱為“黑鹿行動”的打擊近乎瘋狂,英國人竟然啟用已服役22年之久的老舊的“火神”轟炸機(最大作戰半徑3700公里),通過10架“勝利者”加油機接力式的空中加油,遠程奔襲6275公里完成了任務!
英軍轟炸斯坦利港后,阿根廷空軍于1日下午大舉出動。隨后雙方連續爆發了三次空戰,標志著馬島空戰正式開始。阿軍1架“短劍”戰斗機、1架“幻影Ⅲ”戰斗機和1架“堪培拉”轟炸機被英軍“海鷂”戰機擊落,另有1架“幻影Ⅲ”戰斗機被“海鷂”擊傷后在返航時遭己方高炮擊落。
需要指出的是,當天的空戰是雙方空中力量的第一次直接較量,而且只有“短劍”戰斗機和“幻影Ⅲ”戰斗機與“海鷂”式戰機間的較量才是真正意義的空戰。(“堪培拉”轟炸機是在執行攻擊任務時被擊落的)
5月21日,英軍在馬島圣卡洛斯港進行大規模登陸后,阿根廷空軍開始對其大舉攻擊。在雙方隨后爆發的空戰中,英軍“海鷂”戰機共擊落阿軍9架戰機,包括5架“天鷹”攻擊機和4架“短劍”戰斗機。
5月23日,天氣情況好轉后,阿空軍再次大規模出動。這天阿軍1架“短劍”戰斗機被“海鷂”式戰機擊落。
5月2 4日,阿空軍“短劍”戰斗機編隊在攻擊英艦的行動中再被“海鷂”式戰機擊落2架。值得注意的是,阿軍攻擊戰術的呆板暴露無遺。阿軍對攻擊路線的設置過于單一,并未考慮多路突入,甚至后續編隊的戰機沿著前一編隊的戰機進入,這讓本打算攔截前一機群的“海鷂”卻“意外”撞見了下一編隊的戰機,歪打正著撿了便宜。
5月25日,阿根廷獨立172周年的國慶日。馬島戰區晴空萬里,阿??哲姷目罩辛α科幢M全力再次對英軍發起了攻擊。在這天的攻擊行動中,阿軍取得了重大戰果,也付出了巨大代價,共有4架“天鷹”攻擊機被英軍艦隊的防空導彈擊落。此后,由于消耗的裝備和導彈無法得到補充,阿空軍的攻擊能力漸漸減弱,雙方空戰的次數也開始急劇減少。
6月7日,由于阿陸軍在陸上作戰極為不利,阿空軍盡管已損失非常嚴重,仍然發動了對英軍艦隊的全力突擊。在這天的空戰中,3架阿軍的“天鷹”攻擊機被“海鷂”戰機擊落。
以上就是馬島戰爭空戰的部分回放。根據后來的戰果統計,英軍“海鷂”戰機共擊落21架阿軍戰機,而自身卻無一損失,取得了21:0的驚人戰績;“海鷂”式系列戰機也僅在戰爭中損失了8架,主要是被地面的防空導彈和高炮擊落。而阿根廷方面損失卻異常慘重。
破除英軍“海鷂”戰機21:0的無敵神話
戰后,英國對“海鷂”式戰機的戰績大肆宣揚,許多媒體對其予以神話式的褒揚,并宣稱亞音速的“海鷂”式戰機能夠與超音速戰機進行對抗。而這其中的一個聚焦點就是“海鷂”式戰機的矢量推力能力?!昂z_”式戰機是世界第一種實用型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只具有亞音速飛行能力,該機采用帶下反角的后掠上單翼,一臺飛馬渦扇發動機,機身前后有4個可旋轉0°-98.5°的噴氣口,提供垂直起落、過渡飛行和常規飛行所需的動升力和矢量推力,機翼翼尖、機尾和機頭有噴氣反作用噴嘴,用于控制飛機的姿態和改善失速性能。
很多媒體和分析家認為,因為“海鷂”戰機擁有矢量推力能力,使得它在馬島空戰中幾秒鐘內就能從高速轉入懸停,而跟蹤的敵機就會飛越目標,這樣它就能輕松占據尾追的有利位置,并將敵機擊落。
但實際上,在馬島的系列空戰中,英軍飛行員沒有一次使用這種方式。這不僅與英軍飛行員素質優秀、阿軍戰機甚少有攻擊其戰機機會有關,更重要的是在空戰中使用矢量推力風險大、受限多,且作用很有限。
首先是“海鷂”式戰機若要在空中實施懸停,就要對機內油量和掛載有嚴格限制,以控制飛機重量。根據資料,“海鷂”垂直起飛時飛機重量不得超過9342公斤,而飛機自身重量就有6336公斤,如此算來飛機連機內燃油都不能帶滿。事實上,執行戰斗任務的“海鷂”戰機通常幾乎都以滿載的狀態出發,這必然大大減少了在空中實施懸停的機會。
其次是“ 海鷂”式戰機若要采用矢量推力實施空中懸停,就要讓已經收起的噴嘴轉向進而提供反作用推力,這可不是瞬間就能夠完成的,需持續數秒甚至更長時間。而這數秒在空戰中可是極為關鍵的,完全能夠改變整個空戰結果。
最后是“海鷂”式戰機若實施空中懸停,飛行員對時機的把握也頗為復雜。如果懸停過早,就相當于給尾追的敵機提供了靜止目標,為敵機提供了一個擊落自己的絕佳時機。
實際上,“海鷂”式戰機在設計時并未將矢量推力作為一種戰斗性能,而是作為一種升力補充來彌補機翼在升力上的不足,主要用來提高飛機的垂直起降性能。
事實上,阿空軍裝備的“幻影Ⅲ”戰機與“海鷂”式戰機的實際性能相差并不大?!盎糜阿蟆睉鸲窓C由法國達索公司制造,采用后掠角60°的無尾翼三角形機翼,懸臂式的下單翼,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主要任務是截擊和制空。由于采用了三角翼結構,故展弦比較小、激波阻力低,因此超音速性能較好?!昂z_”的優勢在于推重比稍好,而“幻影Ⅲ”則在盤旋和超音速性能更突出,雙方性能差距并不大。在其他國家,“幻影Ⅲ”的實戰表現也較為出色,例如以色列空軍就用該機擊落過“米格-17”和“米格-21”。
“海鷂”戰機的機載雷達“藍狐”也被媒體和分析家極力吹捧。在馬島空戰中,“藍狐”雷達并未及時發現目標,而“海鷂”戰機也極少利用“藍狐”雷達對目標實施攔截,反而更多依賴英軍艦隊提供的雷達情報。為何會如此呢?這與當時英軍對“藍狐”雷達的定位有關。在“海鷂”戰機雷達選型時,英軍認為“藍狐”雷達緊湊、重量輕(因此可以由輕型的“海鷂”搭載)、廉價,可以滿足任務需要。但這種雷達不具備重要的下視下射能力,致使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海鷂”戰機在面對低空突擊的阿軍戰機時,很難及時偵測。這就是“海鷂”戰機極少通過機載雷達對目標實施攔截的原因。
真正的馬島空戰英雄當屬AIM-9L空空導彈
讓“海鷂”在空戰中取得21:0輝煌戰績的真正“英雄”應該是AIM-9L“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绊懳采摺毕盗袑椨擅绹鴱?949年開始研制,屬于一種近距空空導彈,共生產了10萬多枚,形成了世界最大的空空導彈家族。
AIM-9L是“響尾蛇”系列空空導彈其中一種的改進型,從1977年開始生產,屬于第三代,被稱為“超級響尾蛇”。該彈攻擊范圍大,可靠性高,還具有迎頭攻擊能力。相比阿根廷空軍裝備的“蜻蜓”和“魔術”導彈,具有明顯的代差。在馬島戰爭中,該彈共發射27枚,命中24枚,命中率達到了驚人88.89%,為“海鷂”式戰機打贏空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在前面的空戰回放中,不難發現“海鷂”戰機的大部分戰績都是攻擊英軍艦隊的阿軍戰機。這些阿軍戰機為攻擊英軍艦艇,大多時候只攜帶普通炸彈,并未攜帶空空導彈,所以根本沒法和“海鷂”戰機抗衡。同時,這些阿軍戰機本身也缺少戰斗機護航,加之前文提到的阿軍戰機進攻路線過于單一、戰術呆板,這些都為“鷂式”戰機不斷刷新空戰戰績提供了機會。
事實上,在馬島空戰中,只有5月1日那兩場空戰能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空戰。仔細分析,戰爭結果主要是飛行員素質存在差距,而并非戰機性能的差距。當天那架“短劍”戰斗機在攻擊英軍艦艇后,在并不存在高度優勢的情況下又匆忙投戰,因此很快就被擊落了;另外兩架阿軍的“幻影Ⅲ”戰斗機純粹就是戰術失當,在和“海鷂”戰機迎頭相對時過早轉向,從而被“海鷂”占據了攻擊位置后被擊落。
“海鷂”對防空任務的執行極不理想
作為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海鷂”戰斗機,其主要作用不是擊落敵機,而是確保艦隊上空的制空權,保護英軍特混艦隊不受攻擊。但“海鷂”戰機對這項最重要的任務卻執行得極不理想。在馬島戰爭中,“海鷂”戰機自始自終都沒有織起一張完整的防空網,幾乎被阿軍戰機編隊一捅就破。
如在5月21日的大規??諔鹬?,“海鷂”戰機直到阿軍戰機對英軍艦隊完成第三波攻擊后才姍姍來遲地進行追擊。在當天的戰斗中,阿軍共發動了十二波攻擊,出動各型飛機104架次,而“海鷂”戰機雖然擊落了9架敵機,但能夠在阿軍戰機攻擊前展開攔截的僅有6架次而已,這直接導致當天有1艘護衛艦被擊沉,1艘護衛艦和1艘驅逐艦被擊傷。
在5月25日的戰斗中,“海鷂”的表現更是欠佳,阿軍戰機共對英軍艦隊發動了五波攻擊,“海鷂”卻只進行一次攔截。當天,英軍1艘驅逐艦、1艘集裝箱貨船被擊沉,1艘護衛艦被擊傷。倘若不是阿空軍本身損失重大,且飛機和彈藥補充困難,英軍的傷亡數字必然會更大。
如前文所述,由于“藍狐”機載雷達性能不理想,“海鷂”實施的攔截主要依賴水面艦艇的雷達進行引導,這致使“海鷂”對防空任務的執行效果更大打折扣。由于“海鷂”在艦隊外層防空能力上的缺失,英國海軍無奈只能讓本已有限的戰艦來充當雷達哨戒艦,這實際上也讓英軍艦艇被攻擊的風險大大增加。
不過,投入數量太少也是影響“海鷂”戰機防空任務執行效果差的重要因素。在馬島戰爭中,先期到達的“海鷂”只有2 0架,后期又增加了14架“海鷂”和8架“鷂式”戰機。而在這42架戰機中,擔負英軍外圍艦隊防空任務的“海鷂”戰機在同一時間里卻未超過4架。
輕型航母在高強度現代戰爭中作用有限
馬島戰爭之后,航母在戰爭中的作用無可非議,航母無用論也自然被摒棄,戰爭中大放異彩的輕型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都屬于輕型航母)在世界多國大行其道,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日本(日本稱“日向”級直升機護衛艦,但其實是直升機航母)、泰國、巴西都在裝備輕型航母。通過觀察戰爭細節我們發現,輕型航母存在諸多先天不足,最主要的就是艦載機搭載數量不足?!盁o敵”號航母滿載排水量僅有20600噸,只能搭載12架“海王”直升機和9架“海鷂”戰斗機;“競技神”號航母滿載排水量也僅有28700噸,只能搭載9架“海王”直升機和12架“海鷂”戰斗機。兩艘航母加在一起的艦載機搭載數量僅及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的一半(“尼米茲”級航母滿載排水量可達10萬噸,艦載機數量可達85架)。英軍航母艦載機數量的不足,直接影響了在馬島地區活動的英軍戰機數量。
其次,美國航母搭載戰機的性能也是英國航母無法比擬的。美國重型航母能搭載固定翼預警機,而英國輕型航母只能搭載艦載“ 海王”預警直升機。美國航母搭載的F-18E/ F超級“大黃蜂”戰機在航程、載荷、速度、作戰性能上也要大大強過“鷂式”戰斗機。
此外,重型航母在其他方面也具備明顯優勢。美國海軍上將、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托馬斯?穆勒在《??颂m群島之戰的教訓》一文中寫道:“重型航母能夠裝載數量很多的航空彈藥和油料,并且比輕型航母擁有更多的彈射器、升降機和飛行裝置。這能讓航母出動更多架次的戰機,能對敵方投射更多的彈藥,而且因為重型航母甲板寬敞,飛機的出動架次和效率也更好?!泵绹昂\姴块L約翰?萊曼也表示:“重型航母的體積大,可以發揮航空聯隊的四重能力—— 攻擊空中、地面、水面及水下的敵人。它可以起降各種戰術飛機,可以靈活地適應世界上一切可能的軍事需要。”
事實上,英國人也認識到了輕型航母在高強度現代戰爭中的不足。在后來英國“無敵”號輕型航母先后參加的空襲伊拉克的“沙漠之狐”和打擊南聯盟的“聯盟力量”行動中,與美國“小鷹級”、“尼米茲”級大型航母并肩作戰的皇家海軍真切地感受到,即使在后冷戰時代,英國海軍沒有大型航母也是不行的,因為英國現有的輕型航母根本無法完成現代航母的全部作戰使命。馬島及此后的戰爭讓英國政府意識到,英國這樣一個傳統海洋大國,需要大型航母。
1998年英國國防戰略評估中提出要興建兩艘大型航母,這就是現在英國正在興建的新航母“伊麗莎白女王”級?!耙聋惿着酢奔壭潞侥溉圆捎么笮统R幒侥冈O計方案,排水量65600噸,長284米,可攜帶50架艦載機。
幾十年來,英國皇家海軍走完了這個大圈,最終還是回到了2 0世紀6 0年代CVA重型航母計劃取消前的起點。
結語
雖然馬島戰爭被人稱為“世界第一場現代戰爭”,且“海鷂”式在戰爭中確實取得了21:0的驕人戰績,但分析戰爭不能只看表象、指標、數字,戰爭過程中的真正表現才是評價一種武器、一種戰術的王道。
紙面指標并不代表真正戰斗力,馬島戰爭如是,其后海灣戰爭中蘇式武器神話的破滅也是如此。
現今國人在對比國產武器與國外武器性能時,多愛用指標進行橫向對比,這固然有一定效果,但真正需要對比的是綜合作戰效能。若是可以的話,最好讓實戰來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