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4年6月,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諾曼底登陸戰役的勝利,一位當年曾在斯德哥爾摩奧運會上獲得現代五項比賽第5名的盟軍著名戰將再次踏上了歐洲的土地,他就是美國四星上將喬治·巴頓。雖然這次他不是帶著鮮花和歡呼聲前來參加體育比賽,而是率領著盟軍一支驍勇善戰的裝甲鐵騎趕來參加與法西斯軍隊的血色廝殺,但當年奧運賽場上奮力拼搏的情景卻深深印在他的腦海里,也成就了他職業軍人和一代名將的輝煌生涯。
拼搏在奧運賽場上的巴頓將軍
時空倒回到32年前的1912年,由瑞典一名將軍操辦的奧運會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拉開帷幕。在本屆奧運會上,由射擊、游泳、擊劍、馬術和越野跑組成的現代五項,在組委會主席大力倡導下,首次成為奧運項目。這是一個檢驗軍人和勇敢者軍事技能和綜合素質的比賽項目,受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軍人的青睞。當時,年僅26歲的美國陸軍中尉巴頓得知這一消息后,決定自費前往瑞典參加此次比賽。巴頓自青少年時期就酷愛體育鍛煉,強健的體魄使其在后來的戰爭歲月里可以一連幾晝夜不合眼,仍舊精力充沛地指揮部隊連續作戰;他對富有挑戰性的比賽項目更是情有獨鐘,每當有這樣的體育比賽時,他都想方設法參加,并在競賽中力爭取得好成績。這屆倍受關注的奧運比賽,當時世界各國共有43名選手報名參加,巴頓自然不會放過這一展示軍人素質和技能的絕好良機。比賽結果,瑞典選手憑借天時地利人和一舉包攬了前四名的獎牌,而巴頓則在游泳、擊劍、馬術、越野比賽中,取得第5名的優秀成績。
在本屆射擊比賽中,巴頓因數發子彈被判脫靶只得了第20名。由于裁判認定這位仁兄靶紙上的彈孔有問題,因而將他有問題的彈孔不予計分,巴頓自感不公平,為此大喊“冤枉”:“兩顆子彈穿過了同一個槍眼是完全有可能的!”這使得他與原本可以奪得的金牌失之交臂。巴頓雖然只得了第5名,但卻是參賽選手中表現最出色的一個,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是由于他在奧運賽場上的頑強拼搏,打動了當時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潘興將軍。這位美國陸軍建設的奠基人和著名戰將認為,一個標準的陸軍軍官首先應該是一個標準的斗士,而巴頓中尉在奧運會現代五項比賽的出色表現,正是具備了他所要求的品質。于是,巴頓很快被他招至門下,成為這位時任美國遠征軍總司令的上尉副官和軍界不斷上升的明星,后來又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風云人物,曾先后擔任美軍第一裝甲軍軍長、第二軍軍長、第七集團軍和第三集團軍司令等職,被授予美國陸軍四星上將。可以說,這屆奧運會成就了巴頓。巴頓后來在回憶這段往事時也說:“參加第5屆奧運會是我一生的驕傲和榮譽,當時游完300米上岸后,我休克了。醒來后,我告誡自己一定要拼下最后一項4000米越野賽。后來我不但跑完全程,還得了奧運會這個項目的第5名,這才是我一生的驕傲、我一生的榮譽。”
馳騁在戰場上的巴頓將軍
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結束后不久,巴頓又專門到歐洲有關國家研究劍術,經過一番努力研練,他獲得了“劍道大師”的稱號。不久以后,他對新興的裝甲兵專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通過潛心研究,巴頓成為美國最早的坦克專家,在后來的裝甲兵運用上創造了輝煌的戰績。巴頓身材魁梧,儀表堂堂,在官兵中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他對部隊管理和教育訓練十分嚴格,崇尚進攻精神,具有大刀闊斧、勇往直前的戰術風格,被軍界譽為“血膽將軍”。但同時巴頓也行為執著、傲慢偏激,其鮮明的個性也使他成為備受爭議的軍事將領。早在1918年9月,美國發動對德國軍隊最后一戰——圣米耶爾戰役。時任裝甲旅旅長的巴頓率部參加了此次戰役,在沒有接到任何指令下,巴頓抓住戰機果斷發動進攻,使他的坦克部隊成為協約國最早進入興登堡防線的王牌。戰斗中,這位勇敢的“騎士”竟然開著坦克單車沖入德軍防線內,一舉打亂了敵人的陣腳,而他自己卻為此差點送了命。當他的坦克被對方擊中起火后,他不僅迅速從“鐵棺材”里爬了出來,隨后又奇跡般地在指揮崗位上“恭候”上司和后面的協約國大軍的到來。此次戰斗,巴頓的行為既加速了勝利的到來,也暴露了美軍擁有坦克的秘密。戰后他遭到上司羅肯巴克準將的嚴厲斥責,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尾劇中“功過相抵”的“悲劇人物”。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再次激發了巴頓視戰爭如生命的好戰天性,他立即未雨綢繆狠抓軍事訓練,向長期處于和平環境的官兵灌輸嚴格的紀律和作戰本領。他甚至把部隊帶到寸草不生、氣溫高達40攝氏度的荒漠地區進行高強度訓練,為此受到多方面抨擊。面對撲天而來的非議,巴頓則振振有辭地說:“現在用一品脫的汗水將來就可以挽救美國人一加侖的鮮血,有什么值得吵吵的?全他媽的扯蛋!”1942年1月,巴頓率領經過嚴格訓練的部隊迎著巨浪如期在摩洛哥西海岸成功登陸,并迅速控制了各戰略要地,為盟軍奪取北非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1943年2月,美軍第二軍在卡塞林山口戰役中遭到慘敗,部隊士氣十分低落。巴頓臨危受命接管了第二軍,他向部隊大力灌輸他的戰斗精神,用他當年在奧運會拼搏的事例教育部隊,僅僅用了11天時間,就使這支敗軍之旅重振旗鼓,迅速奪回了失地。同年7月,巴頓率領美軍第七集團軍協同英軍打響了西西里戰役。按作戰計劃,美軍的主要任務是掩護英軍的側翼和后方,但擔任主攻的英軍第十三軍和第三十軍嚴重受阻,使戰局發生了變化。不甘當配角的巴頓立馬轉變了角色,由助攻變成了主攻。他率領部隊冒著酷暑和敵軍猛烈的炮火,在四天時間內就狂推了200英里,一舉奪占了戰略要地巴勒莫城,以傷亡僅300人的代價,就取得了俘虜敵軍5.3萬人、繳獲大炮67門、擊落敵機190架的出色戰績。這也使他在與英軍統帥蒙哥馬利將軍的軍事競爭中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勝者,其高超的指揮藝術使他成為美軍公認的最優秀的將軍。
1944年6月,盟軍與德軍法西斯的最后大決戰在諾曼底打響。巴頓充分發揮裝甲部隊快速機動和火力強大等特點,采取長途奔襲和快速運動戰術,以超常規的速度在歐洲平原上窮追猛打、長驅直入,穿越法國和德國,最后到達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似瘋狂的推進中,巴頓經常乘坐他那有三顆將星的吉普車狂奔在陣地上,以此鼓舞士氣。士兵們一看巴頓來了,立即說:“我們的老頭來了,趕緊向前進攻,否則老頭要發火了!”面對危險,巴頓拒絕了他的裝甲師師長史密特將軍的提醒,說:“我的命和士兵的命不是一樣的嗎?他們不怕,我也不怕!”
1944年秋天,巴頓的第三集團軍向萊茵河方向推進。由于油料供應緊張,嚴重影響了他的進攻速度。于是,巴頓向盟軍遠征軍最高司令艾森豪威爾交涉,要求立即補給他足夠的油料。幾經交涉未果后,巴頓竟下達了一個戰爭史上從來沒有的罕見命令:任何士兵如果能偷到油料,不管是美軍的還是德軍的都放假三天。在巴頓老爺子的忽悠下,士兵們自然“大顯身手”,很快巴頓左右兩翼的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以及對面德軍的油料統統“不翼而飛”了。巴頓用這些“偷”來的油料使他的裝甲部隊接連進攻,其速度讓德軍目瞪口呆,根本無法組織有效防御。事后,艾森豪威爾面對鋪天蓋地的告狀聲追查偷油事件,巴頓卻理直氣壯地回答:“油料怎么來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的坦克能開動起來,我的大炮能打得響,否則它只能是一堆廢鐵!”最后,此事不了了之。在西歐281天作戰中,巴頓指揮的第三集團軍攻占了81522平方英里的土地,解放了12000多座城鎮和鄉村,殲敵達140多萬人,使他由此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風云人物。
粗嘴將軍的戰后生活
然而,這位著名戰將說話大大咧咧,臟話連篇,“狗崽子”、“婊子養的”經常掛在嘴上。1945年9月22日,巴頓在新聞發布會上,竟口無遮攔地先是辱罵蘇聯紅軍“都是些狗崽子”,跟著又說“共和黨與民主黨就和納粹黨差不多”。新聞發布會一結束,巴頓立刻被輿論“打成篩子”,隨后便遭到美國高層的“修理”,被解職回家“歇菜”。2個多月后,這時戰爭已經結束了。一天中午,巴頓和他的參謀長蓋伊少將一行坐車外出打獵,當車駛入法蘭克林到曼海姆第38號公路的時候,一輛大卡車和巴頓的車撞在了一起,巴頓因這起車禍受傷嚴重不治而逝。
幾天之后的一個冬霧彌漫的清晨,巴頓被安葬在美軍第三集團軍在盧森堡的哈姆公墓,和他6000多名陣亡的部下埋在了一起,使他成為“另一個世界的軍人統帥”。全體出席葬禮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巴頓墳墓那個樸素的十字架,上面鐫刻著與其他陣亡士兵幾乎一樣的幾行字:喬治·巴頓,第三集團軍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