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高耗能制造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造成了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現在已經開始對資源、環境甚至產業自身產生負面影響,國內強制性減排政策呼之欲出。碳稅作為國際上公認的減排工具,有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引入我國,其對產業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本文從碳稅的理論出發,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從消除外部性和實現雙重紅利兩個角度探討碳稅的作用機理,并從碳稅的價格效應和再分配效應預測實施碳稅對我國產業轉型的預期影響。
關鍵詞:碳稅 產業轉型 雙重紅利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碳排放量每年以更快的速度增加,至今,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60億噸,占世界平均水平的87%。據國際能源機構的預測,中國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碳將會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大國。從經濟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依然建立在高耗能、高污染的基礎上,整體生產方式比較落后,迫切需要一種經濟手段引導企業革新技術、更替設備,提高核心競爭力。2009年6月22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美國政府將從2020年開始對不限制碳排放量的國家的高碳產品征收“碳關稅”,歐盟也準備采取相似的貿易保護措施,這必然會對中國的對外貿易造成巨大影響。
一、碳稅的理論與實踐
碳稅(carbontaxes)通常被認為是成本有效的減排工具,通過引入碳稅,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兼顧環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提升環境質量與產業競爭力。庇古在《福利經濟學》中提出,在國家的碳治理中可以通過碳稅的課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同時溫室氣體排放量與燃料含碳量直接相關,所以可以按照含碳量征稅,故稱為“碳稅”。因為溫室氣體排放具有較強的外部性,因此政府有必要干預,針對排污者收稅,以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間的差距,將污染成本加到產品價格中。
碳稅的理論基礎正是使外部性內在化,從而避免大氣層這一公共資源出現“公地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碳稅偏重效率原則,它使相關產品的價格更加充分地反映地球溫度上升、生態環境破壞和能源利用效率低的成本。通過價格傳導,使消費者主動選擇更加環保節能的產品,抑制對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產品的需求,應用市場機制增強可持續消費的內在動力,優化資源配置,以實現帕累托最優( Paretocriterion)。
碳稅實施包括兩個主要方面,一方面課征碳稅,另一方面同時降低一些其他租稅,包括中低收入戶的所得稅及間接稅,在總稅收不增之稅收中立性原則下,使租稅負擔再分配,即所謂的環境稅移轉(environmental tax shift)或綠色租稅移轉(green taxshift)。碳稅改革不但可改善環境質量,增加財政收入,若將其收入用來取代其他具扭曲性的租稅時(例如所得稅、增值稅及社會保險費等),不僅增進租稅效率,還可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社會福利、改善所得分配,具有雙重紅利。
碳稅的改革首先發生在一些高福利的歐洲國家,包括北歐國家(丹麥、挪威、瑞典與芬蘭)以及英國與荷蘭。這些國家的高福利導致了其財政負擔過重,對經濟實體的課稅過高的問題,自上世紀90年代起,這些國家紛紛開始推行綠色稅制改革,通過課征環境稅(如碳稅、空污費、硫稅)取得財政收入,再將其用以減輕高社會福利帶來的財政負擔或是以此降低其他具有扭曲性質的租稅,試圖達成雙重紅利的愿景。例如,1991年瑞典實行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導致相當于其6%GDP的稅收重新分配,其基本目標為減少許多扭曲性的稅收(如降低所得稅)。1997年美國的佛蒙特州與明尼蘇達州亦開始進行相關改革,而德國與意大利則于90年代末期陸續實施,而碳稅在我國目前還處于論證階段。
二、碳稅影響產業發展的實現機理
(一)高碳產業碳排放外部性的消除
環境資源一直被認為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任何人皆可不花費任何成本而享用。對于環境資源的耗損或對于環境造成的污染,亦無須負任何責任,導致環境污染的實施者,不用支出任何成本即得以享受經濟利益,相反的,環境損害的結果,卻由全社會承擔,不但環境損害支出成本分配不當,且亦造成污染者肆意排放造成環境負擔。
碳排放的成本難以在市場上自行消除,因為這項成本與形成污染的產品的生產者或消費者之間,并沒有發生直接的關系。成本的外部化,使得污染并不會影響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易。在這個問題上,大部分學者主張通過政府的干預并建立一套分配機制,將一直以來為人們所忽視的環境污染造成的社會成本內部化,合理地將成本反應到制造污染或因污染而獲利者,使其因為考慮成本增加的負擔而自愿減少及控制污染的制造,以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并進而使市場交易分配公平化,這一分配機制與費用負擔也是碳稅課征的基礎。
碳稅的征收原則是污染者付費原則(PolluterPays Principle,PPP)又稱為“不補貼原則”(No-subsidy Principle)[2]。污染者付費原則之意義亦被擴展到相當于“外部成本內部化原則”(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通過成本分析將環境損害所造成的社會支出及填補所需要的成本劃歸由污染者即使用者負責,將得以公平分配社會國家支出的成本,并得以有效抑制二氧化碳排放。
碳稅雖然是一種成本,但是對于制造和銷售環保技術和產品的行業卻是發展的機會。對環保產品的需求,會刺激企業研究開發節約生產生活能源的專門技術,加大對設備的投資,引導新技術產生,推動新興產業的發展,最終實現提升投資和消費結構的目標,提高我國中長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雙重紅利的實現
碳稅的改革除了主張應課征碳稅以落實污染者付費原則外,其核心內容還強調這些稅收的使用方式,通過這些稅收的有效使用,解決相關的環境和經濟問題。英國經濟學家亞瑟·庇古(Arthur C. Pigou)提出了應當根據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對污染者課稅,并將稅收用于彌補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間的差距,但是并未考慮到稅收的用途對經濟活動可能產生的影響。“雙重紅利”的概念首先由Pearce (1991)首度提出,他認為政府對碳稅的課征,應該保持稅收中立的立場,將碳稅的收入用于降低其他對經濟引導產生干預的稅收,可以產生抑制環境污染及產生稅收扭曲成本的雙重紅利,其定義的第一重紅利是環境稅率的提升和降低其他扭曲性稅收對環境造成的均衡效應;第二重紅利是稅賦改革后遏止交互效應所剩余的效應。雙紅利理論的實質是:利用碳稅的課征與循環,同時達到改善環境質量以及增進社會福利兩項目的兩個效應:
1.庇古效應(Pigouvian effect)(第一重紅利):通過經濟杠桿,使污染者降低污染物的制造,直至邊際防治成本等于污染稅率為止。這是課征環境稅的主要目的,體現的是碳稅的價格效應。
2.稅收循環效應(revenue effect)(第二重紅利):利用環境稅收到的稅收降低具扭曲性的租稅,以增進經濟效益,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社會福利,改善所得分配,體現的是碳稅的再分配效應。
三、碳稅對產業轉型的引導效果
碳稅與產業轉型具有密切關系。以圖2說明,碳稅基本運作方式就是在碳稅的價格效應與碳稅的再分配效應上展開其影響。
圖1:碳稅的價格效應和再分配效應
在碳稅的價格效應方面,通過對能源產品的課征,提高能源產品的價格,進而通過供應鏈的渠道,層層影響,而達到改變整個經濟體的效果。如圖上半部所示,對能源產品課征碳稅,將提高能源產品的價格,若稅率高到足以影響廠商與個人的行為,這一“價格效應”即發揮作用,此時價格效應將促使廠商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同時也會尋找其他替代能源,減少化石能源使用無可避免的會對既有的石化廠商以及供應鏈上的廠商產生不利影響。然而,廠商或個體尋找替代能源的動機,將會誘發出新的產業開發與使用替代能源,因此也會產生新的產業鏈,價格效應提供產業轉型的動力。再者,在尋找替代能源與應用技術時,個體廠商為了避免高價格的影響,也會尋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方法與產品,此也創造節能產品與服務的商機與市場;此外,在短期仍以燃煤為主要發電方式的情況下,碳捕捉成為目前減少二氧化碳的主要方法,這一技術為技術領先國家帶來巨大的利益。因此,碳稅在價格效應方面,促使依賴化石能源的產業逐漸淘汰,讓新興產業及低耗能的產業逐漸興起,產業轉型于是產生。最后,低能源產業的興起、環境質量的改善,將使環境獲得保護(第一重紅利),在這方面歐洲部分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此外,為尋求節能低碳的產品與服務,公共交通將有可能取代個人交通的使用,都市形態也將轉變,以日本為例,日本相關能源稅費高,也造就了日本公共交通普及、汽車保有量相對少的都市形態,這也可以算是碳稅的額外紅利。
碳稅的再分配實際上是碳稅用途所產生的再分配效應,根據歐洲國家的施行經驗,在稅收中立性的原則下,碳稅產生的稅收將用于降低或者取代如所得稅等直接稅,間接創造就業機會和社會福利,同時,通過對扭曲性租稅的調整可達成收入再分配的功能。結合我國的實際,碳稅的用途可以用于降低營業稅和所得稅,提高收入和就業率,補貼環保產業的發展(如圖下半部分)。對產業而言,降低營業稅和所得稅實際上是降低了營運成本,低稅賦的環境有助于產業的發展,也有助于吸引國外投資,其對產業的影響不限于特定產業,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對財政而言,碳稅的稅收收入可以彌補稅率降低的損失,而不必擴大財政赤字。再者,降低所得稅,將增加個人的可支配收入,有助于個人財富的累積與消費、投資能力的提升,將有助于產業維持或擴展其市場規模,并讓新興產業有發展的空間。同時,補貼公共交通有益于低碳節能的公共交通業興起,使相關產品與技術獲得支撐。因此,通過碳稅收入的運用,低稅賦的環境,有益于產業的發展,就業機會的增加。同時,個人因降稅獲得更多所得的支配權,可用于擴展投資、消費,使整個社會更加公平與經濟效率提高(第二重紅利),也讓產業獲得良好的增長環境,促進經濟增長。
總而言之,碳稅通過碳稅的價格效應與碳稅的再分配效應重新塑造了經濟的增長方式,在適當強度的碳稅政策下,征收碳稅對大部分地區經濟增長和大多數行業發展起促進作用。在此過程中,產業的轉型幅度也將是巨大的,依賴化石能源的產業將降低其在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低碳及節能產業將積極進入,彌補空缺。然而,在舊產業推出,新產業進入的時候,不可能沒有陣痛,政府應有所堅持也應有所作為,在碳稅的課征范圍與稅率的高低上可以有所權衡,碳稅的稅收用途可以依情況調整,但碳稅的目標:促進環境保護與社會公平是不可改變的。
參考文獻:
[1]Goldenberg J,Specks. A Future For Carbon Taxe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3)
[2]張曉盈 鐘錦文.碳稅的內涵、效應與中國碳稅總體框架研究[J].復旦學報.2011(4)
[3]范允奇,王文舉.歐洲碳稅政策實踐對比研究與啟示[J].經濟學家.2010(6)
[4]趙玉煥,范靜文.碳稅對能源密集型產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6)
[5]張景華.碳稅的產業競爭力效應分析[J].財經科學.2011(6)
[6]Jon Hovi.Cap-and-trade or Carbon Taxes? The Feasibility of Enforcement and the Effectsof Non-compliance[J].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 Law andEconomics.2006(2)
[7]管治華.碳稅征收對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J].經濟問題.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