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媒體已成為當今社會最有利的義務監督員和法庭陪審員,直接參與到司法實踐中,帶來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本文從審視我國的輿論監督的現狀出發,從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中探究輿論監督權的運用范圍以及程度,找出輿論監督權在運用時遇到的困難,并從中獲得一些啟示,從而推動我國的輿論監督制度的發展。
關鍵詞:輿論監督 媒體審判 報道自由
近年來發生了幾件轟動全國的案例,如“藥家鑫 案”、“許霆案”、“張金柱案”等,這些案件的定罪結果和最后或加重或減輕的量刑判決,都體現了我國媒體對定罪量刑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媒體已然成為了最為有力的監督員,參與到了司法實踐活動中,這就需要我們全方位審視中國現有的輿論監督權。我國憲法規定中雖然沒有用輿論監督權的概念,但在相關的條文中直接或間接規定了輿論監督權的內容。
我國現行憲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這幾條法律條文中或間接或直接對輿論監督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規定。
另外,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法律法規中已開始出現“輿論監督”的規定。1990年《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把“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列為報紙的職能之一。1993年《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六條規定:“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1997年《價格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新聞單位有權進行價格輿論監督。”這三個法律法規規定中,或是將輿論監督作為報紙的一項職業性的權利,或是將輿論監督作為新聞媒介的一項義務,或是清楚明白表示媒體享有輿論監督權,這從法律上為該權力提供了基礎。
然而,雖然我國的現有法律中有對輿論監督的規定,但這明顯是不夠的,遠不能適應輿論監督的需要。我國的輿論監督仍舊是困難重重:
理論方面,目前我國只有一些對輿論監督做出了粗略規定的法律條文,而《新聞法》 《出版法》等可以對輿論監督權利做出保護和限制的專門法律遲遲不能出臺。而且由于我國沒有違憲審查制度、也沒有憲法訴訟,所以憲法確認的權利要靠其他的具體立法去落實,這樣一來就使我國的輿論監督處于一個相當尷尬的地位。在中國,被西方國家稱為“第四種權力”的輿論監督權嚴重缺乏法律基礎,成為十分脆弱的權力,常常受到干擾。
實踐方面,輿論監督權的行使也十分困難。本來,《人民法院組織法》明確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外,一律公開進行。”(第七條)既然審判是公開的,監督應該沒有問題,但是由于司法審判確有其特殊性,目前在司法獨立和輿論監督之間沒有建立起應有法律規范,現實中司法界對輿論監督持抵制態度。
基于以上內容,給我國帶來以下啟示:
一、國家加強法制建設和廉政建設
(一)完善我國的司法制度
從法律角度保護被告人能被公正審判的權利以及新聞媒體自由報道的權利,同時還要完善我國的訴訟程序,使法院可以依照合理合法的程序進行審判。
(二)加強廉政建設,塑造正面的國家形象
加強政府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不斷改善政府工作體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努力塑造一個陽光政府、廉潔政府。
二、法院應當完善自身并且與媒體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梁
(一)法官應當加強自身的法律素養
法官更加注重培養自身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因為法官的判決可能決定了被告人的人生,所以判決時要做到公平公正,盡量減少誤判錯判的幾率。
(二)法院也應當加強與傳媒的溝通交流
法院應和媒體間建立規范的信息渠道,使媒體工作者可以得到相對客觀真實的信息。另外還可以改善記者的采訪條件,尊重記者的采訪權,為記者采訪提供方便。做到在限制媒體干預公正審判的同時,確保媒體自由報道的權利
三、媒體要進行自我約束而非簡單的依靠強制規定
(一)媒體的報道要謹慎
媒體在報道時,應當遵循我國的法律規定,做到合理合法,同時在報道的時候要客觀真實,尤其要謹慎對未審或者在審案件發表結論性的評論。畢竟,對公眾傳遞正確的信息才是媒體的應有作為,而傳遞錯誤的信息是不當的,有意傳遞錯誤信息,更是背離新聞職業道德。
(二)加強新聞從業者的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
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媒體工作人員不能背離基本的法律常識,尤其是對法制新聞工作者來說,更是承擔了普及法律知識的社會責任。另外媒體工作人員在寫文章的時候要秉承公平、正義、關懷的觀念,對于尚未結案的案件,評論報道要符合實際,不可隨意發表夾雜帶有個人主觀意愿的文章。
參考文獻:
[1]賀衛方.傳媒與司法三題[J].法學研究, 1998.6
[2]卞建林.媒體監督與司法公正[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3]傅達林.尋求媒體監督與司法獨立的和諧[J].風云大講堂
[4]肖婧.論媒體對司法的影響機制及應對之策[J].法制與經濟,2010.12
[5]宋雙,薛穎.關于傳媒與司法的沖突與協調[J].2011.2.11
[6]周甲祿.輿論監督權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