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生存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越來越突出,環境問題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既要發展經濟,更要注重保護環境,這已經是全人類的共識。歸根到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全面高漲的歷史時期,因此必須研究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必須面對的課題和需要迫切解決的任務。積極采取各種措施保護并改善生態環境與生活環境,更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并防治污染與其他公害,才能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矛盾以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生態環境 保護 經濟發展
1.生態環境
世界環境保護的時代潮使得中國積極響應生態環境保護,為了自身的發展而力爭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為此努力提高自然環境的生態質量。并希望能夠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積極長遠而持久的影響力。
1.1生態環境含義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含義相近,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比較而言自然環境的外延要比生態環境的大,自然環境包括所有的天然因素。但生態環境僅是指符合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這個整體才被稱為生態環境。也就是說生態環境不僅包括非生物因素的組成成分,也包括一些自然環境,但不能籠統的稱之為生態環境。從這一角度說,生態環境只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兩者具有一定的包含關系。
人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使生態環境遭受到較大的破壞,如果不能及時保護生態,必將導致人類居住環境的徹底惡化。因此,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正確的認識并處理好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
1.2 保護生態環境的內容與意義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容:其一是要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這包括保護城鄉的環境,保持本土的城鄉景觀,首先要盡量減少和消除有害物質對城鄉環境的破壞,保持良好的環境質量,不斷增強環境的凈化和調節能力,要保持物種多樣性,進而達到保持良好的生態系統良好循環的效果,合理的利用資源,才能更好地保護資源;其二是預防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以及其他的公害,同時在社會生產活動中更要避免其他的公害和污染的產生;其三要注意保護哪些價值比較特別的自然環境資源。此外,相關的環境保護如防止水土流失,建筑符合城鄉規劃,堅持植樹造林,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長,合理分配生產力,可以有效地保護臭氧層、防止氣候變暖,同時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也屬于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
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中國在保護環境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把保護環境看做是發展國家經濟、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主要任務,并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目前的形勢并不樂觀。由于前些年為發展經濟對環境的嚴重污染和生態破壞,已經造成了我國經濟的巨大損失和資源的巨大浪費,同時對公共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也造成了很大危害,長此以往必將影響社會穩定更有國際形象。
2.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
2.1 經濟與生態環境資源和諧發展
人們普遍認為經濟發展就會導致環境污染要保護好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認為兩者是矛盾的,也認為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人類經濟過度發展的必然結果,要發展經濟就必然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并承擔所付出的代價,要不經濟就沒有發展空間。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歷程就是最好的證明,就是部分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也有相似之處,都是走上了先發展經濟,之后治理環境的途徑。
就目前情況,世界資源相對有限,環境資源也相對減少,世界經濟的發展已走過上百年,而且人類社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這必然會進一步的增大環境的壓力。所以在繼續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已經不行了,如果沒有良好的環境就無法發展經濟。要讓自然環境為人類造福,就必須先保護好生態和自然環境,按照自然規律徹底根除破壞環境資源為代價的那種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放眼長遠利益和全局利益。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合理的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關系,讓經濟發展成為改善環境的技術先導,同時讓環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2.2保護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可以說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我們既要發展經濟但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最初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因此環境污染相對有限;當經濟高速發展后,制造業的迅速發展,使得生態環境惡化迅速而嚴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一些高污染的行業被關閉,經濟發展使人們也意識到了改善與治理環境的重要意義。隨著文明的發展環境意識進一步增強,更有利于環境改善。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既對立統一又可以協調發展,首先是因為經濟要發展,必須要先保護好環境。自然環境為經濟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源,必須要維護自然生態的可再生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自然資源是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創造社會價值的基礎。自然資源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經濟要持續增長就需要環境資源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其次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必須要依靠經濟發展。因為只有良好的環境質量才更有利于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與新的經濟結構不相適應的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會導致生態失衡、資源枯竭。例如濫墾濫伐以及過度放牧和捕撈現象,要徹底的治理污染和保護好生態環境更需要相關的技術和資金,而這最需要的是經濟發展所提供的各種支撐。
當然我們應當認識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也存在一定的矛盾關系,例如不同的經濟發展時期對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經濟發展對資源的需求是無止境的,但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的承載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再者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給自然環境帶來或多或少的污染,要徹底治理環境污染也總是需要占用一定的自然資源,這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進一步的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
3.中國的環境問題及環境保護
3.1中國的環境問題現狀
就人類整體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可以概括為三類:其一是全球范圍的環境污染;其二長期的生產活動所造成的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其三是一些突發的大型公害事件所造成的嚴重污染。當前的一些發達國家同樣面臨的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環境問題,發展中國家有所不同的是對環境造成了破壞。當前我國既面臨環境破壞也有環境污染問題,并且都是十分嚴重的問題。這給我國每年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環境問題的不斷惡化,已經極大地威脅到了我國經濟健康全面的發展,也會影響到將來的社會發展。為了更好的保護環境和資源,國家把這作為一項基本國策,但關于環境保護的形勢依然嚴峻。特別是工業污染的問題依然難以根治,不僅城市污染越來越嚴重,農村也面臨各種嚴重污染,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必須及時有效的解決。
3.2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現狀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我國政府積極努力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從長遠來看,我國依然是一種粗放型的原始經濟發展的模式,同時體還存在管理投資和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問題,致使我國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當前中國的環境污染的治理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就總的趨勢來看,北方和大部分的西部地區生態嚴重環境退化,而東南沿海主要是環境污染。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難以平衡,在東南沿海地區環境污染嚴重,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達到了一定的治理效果。雖然西部地區的環境污染不是很大,但治理力度卻相對有限,難以達到防止污染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目的。
(2)大多數地區的生態破壞狀況依然嚴重,環境污染并沒有得到較好改變,局部地方還在加劇。我國有七大水系,但一部分的湖泊與近岸海域受到的污染仍很難得到及時有效地控制。部分地方的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土地出現了沙化、水土流失現象越來越嚴重、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等問題還很突出。
(3)由于大量的污染致使生態環境惡化并出現一些自然災害,不僅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生態環境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解決必然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損失,必然會成為影響現代化建設的“瓶頸”。
3.3中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要合理地開發資源,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積極采取較好的對策,一方面大面積的發展綠色經濟與循環經濟,并讓這成為新中國的環境保護的標志;利用環境保護的方法和手段來促進經濟轉型和企業結構調整,是更有利于經濟發展的良好舉措。因為保護環境也是保護社會生產力和促進發展生產力。只有更好地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系,在現代文明建設中才能更好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才能和諧相處。為此我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以及新的政績觀,并進而提出了綠色GDP與可持續發展觀,這是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把我國的工業生產帶到工業化道路的途徑,只有發展生態化的農業,并且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才能徹底的轉變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4.小結
要徹底的化解發展經濟和環境資源之間的矛盾,政府應積極運用行政的、經濟的、法律的或者是科學技術的手段,一方面加大保護環境與治理環境污染的力度,根據不同的情況使用不同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調整經濟結構,迅速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不僅要提高效益減少廢物和節約資源,還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發展道路。此外大力發展核能、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和生物能等替代能源,推動節能技術和替代能源特別是生態能源利用技術的發展,并積極的提供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保障和激勵,才能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l]楊衛軍.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文化基礎.特區經濟,2007.1
[2]趙亞喬.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J].求是學刊,2007.4
[3]陸新元,熊躍輝,曹立平等.人與自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J].環境保護,2005.4
[4]章慶民.關于中國生態環境保護的綜述研究[J].科技咨詢導報
[5]劉春.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學術交流,2003.2
[6]牛勤.關于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的幾點理性思考[J].達州新論,2006.3
[7]劉東強.中國環境問題現狀和原因分析.科學發展觀,2007.2
作者簡介:
吳曉明(1975.11- ),四川西昌人,經濟學博士,西南石油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