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流動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企業要想在急劇變化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取勝,就必須在掌握人力資源流動的特征,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進行深入分析研究,爭取有新的突破。
一、建立與完善特色的引入機制
1.根據企業的行業特點,設計與企業相適應的招聘方案,確定引入人才的渠道、結構、數量和質量。人員配備在結構上起碼要注意兩個基本問題:配備的管理、技術、技能等各類人員比例要得當,能力水平高、中、低結構要適宜。
2.企業應根據自身生產組織特點,采用多種用工形式,規范勞務派遣用工,發展業務外包項目。招聘時根據崗位的特點,設計各種用工形式人員的比重及比例,完善與崗位相適應的用工機制,確定引入人才的身份。如對主要的崗位適用全日制用工,對輔助的或服務性的崗位,可配備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又可根據崗位的要求設計成小時制、兼職制、顧問制。
3.招聘可以為企業獲得符合需要的人才,同時也可為企業有效減少和控制人力資源重置成本。招聘還對企業未來的離職率和補缺員工的比例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招聘過程中應如實客觀反映企業的實際情況,有助于雙方的共識和雙向選擇,避免在入職后,對企業失望而離職。
二、建立與完善人力資源內部流動機制
1.建立內部晉升與考核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在企業內部進行垂直流動。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開通內部招聘渠道,從而降低人力外招聘成本。企業應建立績效考核機制,員工的晉升主要以績效來衡量,擯棄“論資排輩”的陳舊管理,為員工提供發展事業的平臺,使員工的能力得到有效發揮,進而提高工作業績,通過競爭上崗的榜樣作用,鞭策及激勵后進者。
2.定期進行工作輪換,在企業內橫向流動。工作輪換的目的從組織層面看,是使員工成為多面手,讓員工從不同角度加強對企業的理解,有利于更新觀念,增長才干,起到培養優秀人才的作用。從員工層面看,實施工作輪換可以豐富員工的工作經歷和經驗,使他們熟悉多樣化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戰。企業應制定工作輪換的制度與實施細則,調研論證可輪換的崗位和可輪換對象。在工作輪換實際操作過程中,要結合企業的內外部環境及自身所處的階段性要求,確定實施計劃及具體組織實施辦法。目前,定期工作輪換已在財務、人力資源、行政辦公、生產安全等系統進行輪換并取得成功。
3.優化組織機構加強人事調配,進行綜合流動。由于企業組織機構調整或員工個人主客觀因素的變化(年齡、學歷、體力、經驗)進行的人事調配。企業要創造條件讓員工得到培訓和學習,以此來讓員工適應新崗位的要求。
三、建立與完善人力資源的激勵約束機制
1.建立外部約束機制。不合理的流動會給企業造成資源的浪費,甚至造成企業經營上的重大風險,平時應加強忠誠企業的職業道德教育,完善企業相關法律制度,約束人員的不合理流動。
2.完善企業內部激勵、約束機制 :
(1)企業必須形成人力資源開發的良好機制:堅持“以崗定人,能崗匹配”的定位原則是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
(2)實行創新收入分配機制:物質利益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工作的根本動力,也是所有企業留住人才的必要手段。素質越高、越稀缺的人才,也應獲得更高的報酬,薪酬待遇在某種程度上體現著人才的市場價值,是人們充分發揮工作能力的物質動力。
(3)引入和強化競爭機制:實行競爭上崗、考核晉升。立足于從企業內部選拔培養優秀人才,內部選才有利于鼓舞士氣,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也有利于企業留住人才。企業要大膽選拔創新型、開發型人才,要用人之長、避人之短,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潛能。注重工作實績,不要“唯出身論”、 “年齡論”、“唯文憑論”,要以實績論英雄。
(4)完善培訓投入機制,設計員工橫向職業發展通道。企業看重人才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重視對人才的培訓投入。通過培訓,企業不僅提高了員工素質,還使他們感受到了企業對自己的重視,從而產生對企業的歸屬感。
(5)創造一種順暢溝通機制。
在企業里營造一種自由開放、交流順暢溝通渠道。要尊重和認同員工,形成一種極其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創新能力。
四、建立與完善人力資源的淘汰退出機制
1.實行終止勞動關系退出機制。(1)合同期滿退出:根據崗位的實際情況,設計不同合同期限。如可設計1、3、5、7年不同的合同期限,根據合同到期的不同時點,結合年度考核,設置1%-5%淘汰率,合同到期終止合同,不再續聘。(2)解聘退出:在試用期進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直接解聘。按職工獎懲條例,根據其違紀情況,直接解聘。(3)員工自動辭職退出。
2.保留勞動關系,退出生產崗位。(1)內部退養: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設計內部退養制度,使部分“老弱病”人員選擇內部退養。(2)內部待崗:結合年度考核,設制1%-5%淘汰率,設計內部待崗制度,發放生活費進行內部培訓。(3)停薪留職:設計內部停薪留職制度,對部分特殊人群如預解決兩地分居、陪子女在外就讀、父母年老需要陪護等人員,可選擇進行停薪留職,階段性離開工作崗位。
3.探索新型的人才派遣用工機制,企業將富余的人員,保留勞動關系,向其他用工企業進行人才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