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全球性資源緊缺狀況的不斷出現,各個國家都采取了資源循環利用的高效節能發展模式,我國依據自身發展需要,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目的是促進社會經濟的平穩發展,同時對資源開發管理形成嚴密的制約準則。本文結合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淺要分析了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方法。
關鍵詞:土地資源 可持續利用 必要性 管理措施
土地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于人類具有重大的意義,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必要物質條件。而且對于現當代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土地資源愈發緊缺的狀況下,如何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有效的利用,是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問題。因此只有有效地做好探索實踐工作,合理加強管理和對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一、深入理解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的內涵
我國提出的可持續發展利用資源的戰略目標是具有高瞻遠矚的實際行動,絕非是在空喊口號。資源的循環利用就是要切實把握多方面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具體需求,還要不對子孫后代形成影響,造成惡劣后果。具體分析為兩方面:一是保證對土地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充分性,二是在合理使用土地資源的同時,促進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平穩、有效、和諧的發展,形成一種良性循環模式。換言之,從管理層面講,要在空間上充分利用,還要在時間上加強合理規劃和管理。
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必要性
(一)土地資源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土地資源所具有的特定空間性,對土地的有限性起到了決定性因素。就我國而言,可持續發展要求對土地資源的利用,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將來都要保證土地資源在數量和面積上不會出現明顯的變化。
(二)土地資源具有可生產性的特點。這種可生產性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主要是土地資源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屬性和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決定了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其中自然屬性包括諸多方面,比如,溫度、水、土壤、地理形態等。大量的自然因素在數量和質量的配置上具有的顯著差異,造成了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不同的層次。這種生產力發展水平上的差異為各種動植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充足的環境條件。而人類自身通過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對土地進行合理開發和改造,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發展水平。
(三)土地資源具有特定區域性。土地之所以具有顯著的自然分布規律,是由其特定的因素決定的,比如,地質狀況、地理環境條件、地域分布界限等等空間上所分布的形態決定的。這種未經人類統一規劃的土地資源分布狀況在數量、性質、質量等方面都存在明顯不同。
(四)土地資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特點。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必要物質條件。自古以來人類的祖先就在土地上繁衍生息,成為人類勞動的對象和生活載體。具有任何其他物質所不能替代的特點。人類通過不斷地挑戰自然和戰勝自然條件,與土地資源融為一體,創造出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
三、我國實行可持續利用土地資源的管理措施
(一)近年來,我國嚴格規范土地利用制度,制定合理的建設用地總量,土地的利用水平決定了城市建設和村鎮發展的程度。不斷加強土地集約化利用的水平,引導和發展正確有序用地,根據國家相關政策法規,做好土地使用范圍的界限劃分工作。
(二)建立和實施行之有效的耕地保護制度。首先,對農用占地加以合理控制,建立健全土地審批和轉讓制度。必須嚴格審查方案落實情況,加大對耕地占用成本的投入,嚴審耕地占用。此外,劃定基本農田保護范圍,認真完成土地使用的各項使用規劃工作。完善農民的土地權益,調動農民積極性,使他們更好地對耕地進行保護。
(三)頒布土地資源的集約利用制度,制定年度土地使用考核方案,合理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健全和完善市場管理機制,以集約用地的形式對其實行激勵機制。
(四)深化改革土地資源使用制度。擴展對土地資源的有償利用范圍。國家對各項建設事業采取相關措施,對國土資源建設項目實施招標、出讓等制度,大力推進和實行國有的土地資源租賃制。提高和強化政府對土地市場調控的能力,規范土地市場秩序,正確引導土地資源的使用方向。
(五)大力組織對土地的開發和復墾工作,實現土地的集約使用。土地資源是推動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因素,國家在對廢棄的土地資源開發時必須要把握一個重要的前提,即符合國家對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策略。通過對荒廢農田及其荒地的綜合治理,擴大耕地面積,改善耕地質量,最終使農業生產的條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和改善。
參考文獻:
[1]任小明.淺述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J].中國房地產業,2011,(9):37
[2]夏奎昌.土地資源利用探討[J].華章,2012,(5):59
[3]荊芳.開封市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研究[D].河南大學,2008
[4]李巖.淺談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策略[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