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需要借鑒國外成功的職業教育理念,進行以專業技能為基礎的職業型課程體系探索,進一步深化國際商務課程體系專業改革和建設。
關鍵詞:國際商務專業 課程體系改革 專業技能 職業素質
一、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背景
《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提出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大力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著力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強化職業技能訓練。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尤其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高職辦學理念已深入人心,高等職業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合格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速和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外貿企業增加了對國際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來卻出現了國際商務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現象。究其原因是一些高職在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上未能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形勢以及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進行課程設置,從而導致畢業的學生難以滿足外貿行業用人單位的需求。
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改革是高職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如何切實提高國際商務專業課程教學質量,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一直是高職國際商務專業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二、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課程體系定位不清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教育主要培養職業型人才,不僅需要學生掌握相應的專業理論知識,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素質。目前,我國許多高等職業院校的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與本科院校的國際貿易專業體系過于接近,只注重高等教育中一般共性的東西,卻忽視了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雖然設置畢業實踐環節,但缺少足夠的實踐基地和具體有效的實踐內容、方法及評價指標,許多實踐環節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體現不出高等職業院校國際商務專業的職業性特點。
2.課程體系的設置重理論、輕實踐,落伍于社會需求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課程國際商務體系的設置以學科為中心,重理論,輕實踐,沿襲傳統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學科為中心進行課程設置,在國際商務專業教學計劃中還沿用著學科本位的課程結構。在教學上片面強調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專業技能的培養,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一些課程的開設實用性不大,得不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也幾乎沒有向能力本位轉換,習慣于“學科課程”的思考方式,一些重要的實務性專業課程如單證、報關報檢、跟單等課程實踐課時開設不足,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根據用人單位的反映,許多國際商務專業的畢業生達不到企業的工作要求,甚至看不懂常見的單證,實際操作能力差。可見,專業課程設置需要根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與當前社會的要求對課程進行合理的設置。
3.課程安排缺乏合理性
高職課程體系定位不清導致了課程安排的不合理。主要體現在課程安排的教學順序不合理和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安排不合理。國際商務專業在設置課程體系上存在課程安排順序不合理,如國際貿易實務課排在國際貿易理論課的前面,還有在新生入校之初就開設國際商務談判課的,這些課程安排上的不合理就會因為學生對有關知識的不了解,而影響到教師的教學進度與教學效果。理論課時與實踐課時安排上目前不合理的情況有理論總課時量遠遠大于實踐總課時量、缺乏一定的應用性的實務課程與實訓課程、理論性課程安排的課時量過多和實務性課程在實踐課時比例分配上不足等。
三、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法
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共同參與。改革可以從如下方面展開:
1.設置專業課程要根據崗位職責與職業能力的要求
根據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不同要求設置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應遵循有利于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教學的原則。
首先要以崗位和職業資格要求為依據確定課程標準,其次要以崗位職責和任務群為主線確定課程體系,然后建立目標職業的崗位職業能力體系,再根據崗位職責、任務群與職業能力的要求設置專業課程。
針對外貿業務員、報關員、報檢員、貨代員、單證員、跟單員和會計所應完成該崗位的工作任務,并應符合相關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為目標的課程。為此,在分析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如下課程:國際貿易實務、外貿跟單、外貿單證、報檢實務、報關實務、國際貨運代理、會計等。這些課程已賦予了新的內涵,并非傳統概念或幾門課程的組合。要調整思路,根據不同崗位確定需要達到的職業目標與職業能力,并根據職業崗位需求與工作流程來確定課程體系。對于不同課程,結合不同的專業方向在具體教學中也要有側重點。
2.合理安排專業課程要根據崗位工作過程與課程內部聯系
國際商務專業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以外貿工作崗位的工作過程為主線,通過分析外貿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外貿崗位工作流程與課程之間的內部聯系合理的安排教學順序。
在對專業人才高要求高標準的社會,企業希望所招聘的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實操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中必須增設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實務課程與考證培訓課程,如產品貿易實務、報關員考證培訓等,增加實踐教學學時,建議實踐課時占教學計劃總學時40%以上。對于實務性課程,可以提高實踐課時占課程總課時量的比例,以加強實務課程的實訓力度,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應該購買和更新外貿教學軟件使學生進行模擬操作,增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務性更強的外貿制單實務、報關理論與實務、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核心課程。
3.課程體系改革需要企業的參與
在課程體系改革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深入了解外貿行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前景展望,聽取企業一線人員對國際商務專業的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要求,定期召開有企業、學校、相關專家參加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探討教學計劃實施中遇到的問題,研討修訂專業教學計劃。
在人才培養上,聽取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培養意見,并參考所提意見修訂教學計劃,調整課程安排,增減教學內容。加強同企業的合作,讓學生到企業中去熟悉現代化國際貿易業務流程,并學習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充實實際操作經驗,使學生畢業后零距離上崗,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企業互聘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和技術顧問,解決教學和實訓的問題。聘請企業專家到校講課,力爭企業外聘老師的比例達到50%,專業教師也經常到貿易企業學習和交流,提高專業負責人的業務能力和相關素質。
4.要重視職業生涯教育,構建雙證融通體系
在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構建中,納入職業生涯教育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學習自覺性,讓學生體會到每門課程對自己以后所從事工作的重要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外貿企業的崗位設置,使學生了解國際商務專業是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哪些知識,業內有哪些職業資格考試,如何獲得這些職業資格證書,從而引出國際商務專業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入學開始的學習就有方向、以后就業也有目標。這就要求專業要構建“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要以企業真實活動和崗位職業能力分析為依據,以崗位工作任務為主線,有效地融合全國外貿業務員、國際商務單證員、電子報關員、報檢員、貨代員等職業資格標準,合理構建以項目為導向、“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1]姚大偉.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思考[J]. 管理觀察,2008年13期
[2]王濤生.國際經濟貿易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改革[J].高校教育研究,2008年9期
[3]童宏祥.構建以職業型為特征的高職國際商務專業課程體系初探[J].職教論壇,2006年12期
[4]馬倩.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6年36期
作者簡介:
王雨,男,碩士,講師,常州機電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國際商務教研室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