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類的經濟活動基本上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服務經濟和體驗經濟四個階段。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消費者有不同需要,體驗經濟使人類需求能夠達到被馬斯洛稱為高級需求的境界。其訴求目標是創造性知覺體驗的感覺,讓消費者參與其中并有效調動消費者購買欲望的一種營銷模式,是一種投入成本不高,效果卻很大的戰略。
關鍵詞:體驗 經濟
一、“眼球經濟”
注意力的競爭是社會生活的關鍵競賽之一,注意力在社會交往中的作用就好比金錢在經濟中的作用,注意力甚至成為企業聲望和成功的標志。心理學研究報顯示,人的感覺在接受外界的信息中83%來自眼睛,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摸,1%來自味覺,更重要的是經過視角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在人的大腦中有較快的加快值,誰抓住了消費者的注意力,誰就成為商品的贏家,對注意力的追求已經擴散開來并被制度化,通過新聞媒介,商業技術實現接受我們的存在,1996年,英特爾的前總裁葛魯夫就提出了整個世界會展開爭奪“眼球經濟”的戰略,誰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誰就能成為下一個世紀的主宰。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信息量已經出現了過剩并難以量化,也導致了注意力的相對短缺。而成功的商人卻善于利用爭取注意的方式,缺者為貴,當然注意力就變得值錢了,在這樣的氣候下,誰有能力獲得消費者的注意力,誰就是最大的贏家。對生產廠家來說,做廣告就是高價收購注意力,注意力已成為財富分配的軸心,商家為獲得注意力而加大投入,使廣告業已從傳達信息到成為生產的附加值。比如熏香促銷已成為大商場流行的趨勢,服裝店內使用了淡淡怡人的香味就延長了顧客在店內停留的時間,銷售額也就比平日多了好幾成。蘭陵酒的包裝曾在1986年獲第一屆優秀包裝裝潢設計獎,此酒采用瓷質的傳統的壇子形,在短頸上加了一個插拔的高蓋,與瓶身的曲線作了濃烈的對比處理,選用了紅上加紅的手法。桔紅色的瓶蓋加紅緞帶,紅頸,幾塊質感不同的紅色疊在一起產生一種富麗裝飾的效果,給人以喜盈盈的感覺,這套顏色裝使蘭陵酒很快打入國際市場,每瓶售價比原來的玻璃包裝提高兩倍,利潤增加幾倍。
發現事物的樸素本質,是營銷想象力的本質所在,營銷想象力是營銷取得成功的出發點。其關鍵在于幫助人們理解顧客,找到對顧客的吸引力和讓他們惠顧的方法,幫助人們透過表象看到營銷的內涵。吸引顧客就是讓顧客改變自己的行為,必須把自己的產品與別人的商品區別開來,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實行差異化,從而做到與眾不同以吸引顧客。差異化就是以適當的手法對潛在的顧客做出富有想象力的響應,如果不是想著怎樣找細分市場,那你等于沒有思考。因為競爭的本質就是差異化,提供一些不同于競爭對手的東西,或者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有時即使你的產品在功能上有明顯的優勢,但它們不一定會暢銷,除非你對他們進行與眾不同的介紹或定位,隨著消費者的“感官疲勞”和個性化的增強,他們已經對視聽到的東西習以為常。盡管一些品牌在包裝和花色上精美絕倫,但依然無法抵擋人們在視覺上的“審美疲勞”,因為消費者的眼睛越來越視而不見。因此圍繞視覺來開發出新的營銷手段就會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亮點。有的營銷專家說“未來會發生眼球革命,因為人的肚子吃飯最多是兩三碗,或者說生理上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人們的眼睛會越看越精”。
二、“手感經濟”
每一個技術進步都會使我們付出代價,當人與人接觸逐漸被手機、電子郵件所取代,一個真實的肉體擁抱將變得彌足珍貴。畢竟觸感無法被機械化所取代,人們從消費手感產品里尋求被人擁抱般的那種溫暖和慰藉在當今又成了一種流行。
現代社會若是誰想擁有個性,那他不僅要擁有物品,尤其是要有手工打造的物品,如美國的勞斯萊斯汽車不但是手工打造而且限量生產,身價百萬美元,使許多人對他的渴望就如同圖騰崇拜一樣,驅使人們渴望占有。工業時代前沒落的技匠工藝回流,人們重新出發尋找獨一無二的珠寶家具及陶瓷工藝品。自古以來,嬰兒需要母親的雙手擁抱觸摸才能健康成長,現代的不少人正是通過消費手感來按摩撫慰自己的心靈,從作品手里感受他人的余溫。不少品牌要用手工限量生產來行銷,“量身打造”又回流,“只此一家”比起名牌更有市場。手感永遠是藝術中的珍貴因素,手感經濟更象征著信譽。一些商品歷史悠久傳統獨特,經過幾代人的培植,其招牌名稱本身就是巨大的無形資產。如手工眼鏡、手工牛仔褲、手中編織包、手工首飾等,生活里不知不覺地出現了愈來愈多的“Mate byhand”(手工制作的產品),有些盡管不是100%的手工制造,但都強調手感價值,價格卻不便宜。
如今我們似乎又進入了一個追求“手感”的年代,因為手感是一個集合詞,它傳遞出人的觸角、溫度、專注與獨一無二的精神。手感經濟也是深度經濟,借一個有深度的記憶,設計一種產品,可以加深對生活的體驗。沒有技巧精神,不敬重手藝,生活就缺乏主張,粗糙無味,就不可以有手感經濟。當今消費需求在相當程度上已從量轉為質,追求生命的質感和細節,原料來自何處,產品如何被生產,生產者又是誰,都可以透過感官讓消費者親自體驗,還可以增進人文情懷。
參考文獻:
[1] 單鳳儒.管理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 溫鐵軍.企業文化在現代市場的趨勢[J].科學生活,2005.10期
[3] 張曉華.經濟學[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