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概括了轉喻的定義以及認知類型,并且以轉喻為研究工具,分析英語幽默機制的產生和識解過程。
關鍵詞:轉喻 幽默 乘訛消解論 框架移位理論
一、轉喻的定義
轉喻傳統上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現代漢語稱之為“借代”或“換喻”,即不直接說人或物的“本稱”,借用與該人或該事物有密切關系的東西去替代(沈少華,1999:68-69),如,“泥腿子”、“槍桿子”等。研究表明,轉喻是發生在同一認知模型中的認知操作過程,其中一個概念實體為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
二、轉喻的認知類型
傳統的修辭學分類是盡可能地歸納出轉喻的各種表達式, UngererSchmid列出了九種:
PART FOR WHOLE(部分轉整體)
WHOLE FOR PART(整體轉部分)
CONTAINER FOR CONTENT(容器轉內容)
MATERIAL FOR OBJECT(材料轉物體)
PRODUCER FOR PRODUCT (生產者轉產品)
PLACE FOR INSTITUTION(地點轉機構)
PLACE FOR EVENT(地點轉事件)
CONTROLLED FOR CONTROLLER(被控轉控制人/物)
CAUSE FOR EFFECT(原因轉結果)
雖然這九種轉喻式(當然可以更多)都是綜合了大量語言表達式之后歸納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但這種分類法的缺點就是不系統。Radden Kovecses以理想化的認知模型為理論基礎,對轉喻作了全面的分析。他們認為,轉喻不只具有指稱功能,轉喻在本質上是一種概念現象,是認知加工過程。
三、幽默的生成及解讀
分析言語幽默最常用的方法“乖訛-消解論”( in-congruity-resolution)認為幽默的妙語是正確讀解幽默的關鍵。乖訛指事物間相互矛盾。妙語出乎意料、不落窠臼的釋義一經呈現,乖訛即消解,幽默效應生成。Suls認為解讀幽默有理解幽默和欣賞幽默兩個步驟(Suls 1983)。首先,受眾聽到某種與背景知識矛盾的不和諧信息,輸入信息與心理期待沖突,導致期待落空。然后,認知機制付出更大努力,重新識解先前信息,消解矛盾。Coulson提出解釋幽默生成機制的框架移位理論( frame-shifting)。她認為,幽默生成過程是有意識地提出和創建一個框架,繼而激活與另一框架相關的元素,通過轉移到另一框架重新調整已經確認的信息。框架轉移是通過對語用和語義的再分析,重組語篇表征存在的各種元素;通過激活背景知識,在新舊框架的對應結構中建立映射(Coulson 2000:32)。
例如:
An elderly woman entered a chemist shop and asked, \"
What do you have for grey hair?\"
\"Great respect, madam,\" replied the salesman.
售貨員顯然把“grey hair”理解成了白頭發的老人,而對話發生在“chemist shop”,在當時語境下老太太的意思是問售貨員對白頭發他們有什么辦法,而售貨員的回答卻是對白發老人非常尊敬。答非所問,令人捧腹。消解矛盾需要自圓其說,在此過程中老太太在期望落空以后放棄前一個思想框架,重新啟用新的思想框架,從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努力推測服務員的話,矛盾被消除,幽默由此產生。轉喻詞“grey hair”在幽默生成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認知語言學認為,間接言語行為具有明顯轉喻認知的特點,因為用一個言語行為代替另一個言語行為就是一個概念實體給另一個概念實體提供心理通道的過程。祖利軍指出,間接言語行為是一種轉喻,所有間接語言行為都含有替代關系: X stands for Y,是用間接話語方式代替直接話語方式(祖利軍2008: 9)。英語幽默利用間接言語行為做文章,創造幽默意境的例子很多。
1)(On a train, a man had just put a heavy box somewhere above a lady's head)
Lady: Sir, what if the box drops down?
Man: Don't worry, madam. There aren't any breakable inside.
在此幽默中,女士的提問顯然是間接警告那位先生注意箱子掉下后可能傷到人,而這位先生卻理解為箱子掉下后可能招致物品損傷。男士語用能力的欠缺導致對女士言語的言外行為的誤解,從而觸發了幽默。
總之,本文主要闡述了轉喻詞或者轉喻句在英語幽默生成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分析了幽默生成及解讀的認知機制,其中主要涉及到乘訛消解論和框架移位理論。
參考文獻:
[1]Coulson, S.Semantic Leaps: Frame-shift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in Meaning Construction[M ]. 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祖利軍.禮貌語言的轉喻視角[ J].山東外語教學, 2008(2)
作者簡介:
劉向南(1982- ),女,吉林榆樹人,長春建筑學院,講師,長春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